作者簡介:王秋(1992.9-),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明清方向。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1
近年來隨著出土文獻研究的不斷增多,使得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成為熱詞,在期刊、雜志、著作中屢屢出現。為什么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會如此的“熱”呢?因為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作為具有理論自覺的方法論,為眾多古文獻、古史等領域研究者奉為圭臬。且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還是“疑古”與“走出疑古”兩派爭論的焦點。
一、“二重證明法”至“二重證據法”
據資料顯示,“二重證據法”開始叫“二重證明法”,1913年4月王國維于 《明堂廟寢通考》中提出 “二重證明法”;1925年秋王國維老先生在清華學校研究院講授 《古史新證》時,于第一章 “總論”中提出 “二重證據法”。他寫到:“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 ‘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薄岸刈C明法”到“二重證據法”的轉變所表達的意思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證明者,強調的是地下材料與紙上材料的相互結合、印證,其指向是肯定性的; 而證據既可以證明,也可以證偽,其指向是中性的。[1]
二、“二重證據法”的運用
為什么“二重證據法”在學術界的運用如此廣泛呢?一方面,隨著史學的發(fā)展,尤其是宋代金石學興起以后,人們在大量的金石銘刻面前開始逐漸認識到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另一方面,疑古思潮逐漸興起,對古籍所記載的歷史表示懷疑,人們對古史的興趣也日益濃厚,還有就是上古茫味,文獻奇缺,單靠文獻來論證古史,困難重重,需要找到新材料來證明。所謂新材料就是實物資料,和新出土新發(fā)現的資料。
對于“二重證據法”的運用也是王國維老先生一直都很重視的,1911年春,王國維撰寫《隋唐兵符圖錄附說》一卷,考論隋唐兵符,這是他據古器物以考史的開端。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不僅是一種歷史考證法,而且是一種具廣泛使用的治學新法,他在哲學、美學、史學諸領域都用過該方法,它的應用是廣泛的、卓有成效的。在實物和文獻互證方面,王國維主要利用璽印封泥、兵符、唐尺等來考證經史,在研究版本目錄學時也利用了很多古籍版本實物。在文獻和實物銘文互證方面,王國維主要根據甲骨文、金文研究商周史,根據漢簡研究漢唐歷史,據碑文考證高昌、回鵲史實,以及對石經作研究等,在使用材料時,文字考釋、實物分析與文獻考證三者融為—體。在文獻與文獻互證方面,王國維充分使用他當時所能看到的敦煌文書,討論了中古時期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問題。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從而在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王國維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代著名的敦煌學專家。[2]
三、“二重證據法”的貢獻
王國維的史學研究之所以能夠開新史學之先河,正在于他是“二重證據法”的建立者和重要的實踐者,而王國維成為新史學的開山者也就充分說明了“二重證據法”具有極高的理論和方法意義,它的提出和廣泛運用對中國學術界的現代化進程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岸刈C據法”經王國維倡導,立即在史學界產生巨大反響。陳寅恪的詩文史互證法、傅斯年和陳垣的史料比較法,都是對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繼承和發(fā)展,他們提高了它作為研究方法的地位,擴大了文史互證的應用范圍,特別是擴大了用于互證的史料的范圍,把人類一切活動遺跡和思想文化史上的所有材料全部納入比較研究的視野。馮契在《王國維的哲學思想與治學方法》中認為“二重證據法”在史學上能夠作出重大貢獻,是因為這一方法論中含有科學的因素,而這又與王國維具有比較自覺的歷史主義態(tài)度息息相關。盡管如此,王國維創(chuàng)立的“二重證據法”,至今仍具有現代啟迪意義。其影響所及,不僅限于考古學一門。21 世紀歷史學研究的趨勢是將現代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相結合,而這正是承襲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而來。
四、“二重證據法”之反思
“二重證據法”雖在史學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他還是存在一定缺陷。“二重證據法”第一條推論為:古史人物世系譜的后段可能有希望得到確切的證明,開端部分可能很難得到嚴格的證明。第二條推論:經“二重證據法”得到證明的部分古史,可以讓部分所述時代晚的紙上之間接史料被附帶證明,但不能讓所述時代早的紙上之間接史料被附帶證明?!岸刈C據法”的第三條推論:如果地下之直接史料的形成時代較晚,但是紙上之間接史料的寫定時代可以確定較早,則地下之直接史料所能證明者,時代可以提前至紙上之間接史料的寫定時代。[3]當一個研究在學術上引起重視以后,就會有無窮無盡的人會涌向這一個領域,可能有一些人根本就不能了解它,而是處于某種目的,對它進行一定的評論或者研究,這樣就會將真正想研究“二重證據法”的人引向歧途,故此類問題在學術上需要得到糾正以及規(guī)范。
“二重證據法”的提出,無論在史學還是文學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后來史學、文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都做出了突出性的貢獻,雖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還是功不可沒的。
參考文獻:
[1]梁濤. 二重證據法:疑古與釋古之間——以近年出土文獻研究為例[J]. 中國社會科學,2013,(02):151-162.
[2]李銳. “二重證據法”的界定及規(guī)則探析[J]. 歷史研究,2012,(04):116-133+191-192.
[3]吳曉明,李占堅. 淺論王國維“二重證據法”的應用與價值[J]. 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09):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