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光+++通訊員+++張昂
農村留守兒童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出現(xiàn)的特殊群體,不同程度存在著的“家教缺位、親情缺失、交流缺少、監(jiān)護缺乏”的“四缺”問題,幾年前就引起了舞鋼市教育局的重視。李洪濤局長在部署工作時強調,留守兒童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不僅不利于義務教育的落實,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一定要把這項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
據(jù)統(tǒng)計,目前舞鋼市的小學、初中在校生人數(shù)約為3.5萬人,其中留守兒童占到1/3左右。7月下旬的一天,記者在舞鋼市采訪時,市教育局分管留守兒童工作的袁萬昌副局長開門見山:“每個孩子都是家中寶。農村留守兒童,尤其需要全社會的關注、關心、關愛。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一項工作、一個責任、一份擔當。”
袁萬昌介紹,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舞鋼市加大學校布局、改造力度,鄉(xiāng)鎮(zhèn)初中、中心小學、中心幼兒園建設成效明顯,寄宿制學校條件完備,各項經費、補助到位。市文明委還牽頭,在全市建起了8所“鄉(xiāng)村少年宮”。這為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保證和物質基礎。
針對留守兒童“四缺”問題,市教育局有的放矢,堅持在全市學校推動開展了系列活動: 一是留守兒童父母層面。利于各種渠道、機會、方式,促進親子聯(lián)系。如組織留守兒童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等節(jié)日,給父母寫一封信,增進交流、溝通。二是臨時監(jiān)護人層面。創(chuàng)辦“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對臨時監(jiān)護人進行培訓,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與責任感;組織教師定期家訪,與臨時監(jiān)護人深入交流,促進家庭與學校互動;各學校定期開展“親子”活動,使臨時監(jiān)護人與留守兒童在活動中增進理解、加深感情。三是在學校層面。在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建立“親情家園”,設置圖書閱覽區(qū)、輕身健體區(qū)、文藝展示區(qū)、心理咨詢區(qū)、便利服務區(qū)等,與“鄉(xiāng)村文化宮”一起,成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平臺、溝通父母的橋梁、傾吐心聲的家園;鼓勵各學校因地制宜,開展校園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充實;開展城鄉(xiāng)學校手拉手活動,鼓勵城鄉(xiāng)家庭“一對一”幫扶,城鄉(xiāng)兒童“一對一”進步。四是在市教育局層面。成立教育系統(tǒng)心理咨詢師協(xié)會,組織會員定期到學校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在教育局網站開設“英子姐姐在線”專欄,及時解答有關問題……
在舞鋼市教育局,記者見到了“英子姐姐在線”主持人——宣傳科科長任煥英,她熱情健談,對自己的工作情有獨鐘。任煥英告訴記者,說起“英子姐姐在線”,還要追溯到七八年前,她在市實驗小學當班主任的時候,在班里設立的“英子姐姐信箱”。由于客觀原因,全校1500多名學生中,一多半都是農村留守兒童身份,需要在學校食宿,半個月才能回家一次,見到爺爺奶奶等臨時監(jiān)護人?!斑@些孩子遠離親人,普遍存在敏感、自卑、膽小的心理,一些孩子甚至產生了被遺棄感,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感到孤立無助。長此以往,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習,還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出于一種為人師者的責任,任煥英先是通過批改作業(yè)留言、傳遞紙條等方式去化解孩子們心里的煩惱糾結。后來,她干脆在班里掛上了“英子姐姐信箱”,向全班發(fā)出“快樂,我們一起分享;煩惱,我們一起分擔”的倡議,還通過排演情景劇等方式引導孩子們自己處理身邊的矛盾。接著,她自學了心理學知識,獲得了心理咨詢師專業(yè)證書。不久,“英子姐姐信箱”在領導支持下,向全校孩子們開放了,又發(fā)展為全市學校第一個心理咨詢室。2010年,任煥英調到教育局工作后,順理成章地,不僅創(chuàng)辦主持“英子姐姐在線”欄目,還擔任了教育系統(tǒng)心理咨詢師協(xié)會的負責人,推動在每個初中學校都設立了心理咨詢室,惠及全市的留守兒童。
為了一探究竟,記者與普教科的張耀軍科長來到舞鋼市實驗小學。一進門,教學樓入口處的墻壁上,一句醒目的提示語映入眼簾:“孩子,挺起你的胸膛!”干練的謝淑娜副校長熱情地介紹了學校的情況。她說,學校的留守兒童多、全寄宿式的帶來的工作量大都是客觀情況,作為教育者,就是要肩起責任,把“立德樹人”落實到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來這里讀書的農村留守兒童,家里的經濟條件一般都不錯,但“四缺”不是物質所能彌補的。不少孩子剛入校時,基本的衛(wèi)生習慣、社會禮儀都不懂,教師們就先從洗臉、刷牙入手,一點一滴教育,逐漸培養(yǎng)這些孩子的自信、自立、自理,實現(xiàn)“土氣變洋氣,散漫變自律,自卑變自信”,慢慢挺起胸膛來。據(jù)介紹,除了堅持開展心理咨詢,實驗小學的大課間活動、社團活動都獨具特色的。上、下午大課間活動長達一個小時,韻律操、足球操、小蘋果室內操精彩紛呈;社團活動面向每一個師生,連學校的后勤人員都要求參與,師生互動,共同展示,不讓一個孩子受到冷落。此外,童謠集體創(chuàng)作、日行一善等活動也豐富充實著孩子們的精神生活。
其實,實驗小學只是整個舞鋼市學校的一個縮影,在關愛留守兒童方面,每個學校都有因地制宜的做法,效果是異曲同工的——當校園成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園,老師成為他們最可信賴的親人,這些孩子們自然會遠離孤獨、失落,變得快樂自信。 當然,這也意味著教師們在完成正常的教學工作同時,還要為關愛留守兒童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要付出愛心、責任心。對此,張耀軍科長深有感觸。他回憶說,當初在學校擔任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的時候,曾經多次組織“手拉手”活動,帶著學生到邊遠的瓦房溝、李樓等地農村學校,與當?shù)氐暮⒆觽兺酝?,來回好幾天,要?lián)系車輛、籌措經費,還要操心路途安全、學生的食宿衛(wèi)生,及時回應家長們的各種關切等等,的確很累人。但城鄉(xiāng)孩子們之間的純真交流,十分感人。告別時,孩子們依依不舍,山里的孩子追著車跑出很遠……有的孩子考上大學后還一直保持聯(lián)系,這種互補、互動的經歷可以讓一個人長久受益。當孩子們一個個變得陽光自信,一天天健康成長起來,教師的成就感、獲得感就不言而喻了。
留守兒童現(xiàn)象之所以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在于其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參與,久久為功。記者了解到,舞鋼市政府在6月份印發(fā)了關于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明確了責任目標,對包括教育部門在內的多個部門提出了具體的工作要求。對此,市教育局領導表示,在前期的工作中,教育系統(tǒng)推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今后,我們要按照上級要求,進一步摸清留守兒童底數(shù),建立信息數(shù)據(jù)庫,發(fā)揮好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切實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工作,同時加強與民政、關工委、婦聯(lián)、共青團及村鎮(zhèn)、街道辦、社區(qū)的協(xié)調合作,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讓留守兒童與其他孩子一起沐浴陽光雨露,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