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
【摘 要】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不斷穩(wěn)定增長。然而,在令人欣喜的數據背后隱藏著的是:高校師生專利意識相對薄弱、高校專利服務機構相對落后、高校對專利價值認識相對不足、高校專利轉化相對困難等諸多問題。因此,需要高校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轉變管理方式方法,搭建成果轉化平臺。使高校專利更加適應社會需求。
【關鍵詞】 高校 專利 管理
2014年國務院發(fā)布的《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以及2015年《中國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中進一步從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領域為我國知識產權戰(zhàn)略的實施與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1-2]。
高校作為科研的重要陣地,也是知識產權主要的申請群體。高校的專利的管理與推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專利的數量、質量。而目前高校申請授權的專利往往存在:專利服務機構不完善;專利政策區(qū)分度不明顯;專利技術脫離市場需求等問題,從而制約了高校的專利轉化率。本文通過對高校專利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建議。
一、高校專利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師生專利意識相對薄弱
在大部分高校缺乏專利相關的課程及政策宣講,使得部分師生對于專利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專利是“高、大、上”的,自己研究的成果與申請專利還有相當距離,從而致使部分本來能申請專利保護的技術沒有得到保護。同時,也有部分師生認為,論文才是科研成果的主流,有了科研成果應該第一時間發(fā)表高檔次的論文,與論文相比專利申請周期長,手續(xù)多,還需要持續(xù)繳納一定費用,但在職稱評審等環(huán)節(jié)“含金量”卻又不高。另一方面,高校專利還存在維持年限較短,大量的專利在授權后的幾年紛紛失效而失去了法律的保護。
(二)高校專利服務機構相對落后
高校專利相對于企業(yè)專利而言總體上缺乏直接轉化成產品的能力,這也使得高校專利需要通過轉化才能完全的反應出其本身的價值。但在我國大部分高校中缺乏能與之相匹配的專利服務機構。一般承擔專利轉化的職能部門是科研處,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氣道溝通高校與企業(yè)的作用,但受制于職數限制,與缺乏專業(yè)的管理機制,令高校管理人員對于專利潛在市場發(fā)覺、前景預測、風險評估等方面力不從心。同時由于專利中介機構的缺失,導致大量獲得授權的專利只能處在實驗室研發(fā)階段,無法滿足“產學研”全產業(yè)鏈的需求。
(三)高校對專利價值認識相對不足
相對論文、項目而言專利在高校教師績效評估、職稱評審等科研評價指標體系中比重較輕。對于不同價值的專利往往采用統一的評價體系,區(qū)分度不夠,對于專利數量的重視程度明顯高于質量。這些情況也常常導致一個專利能申請的技術,被拆分成若干個相近的專利,弱化了專利價值。
(四)高校專利轉化相對困難
在國務院公布《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guī)定》之前,由于高校專利轉化涉及國有資產問題,處置權、收益權都缺乏政策依據,審批手續(xù)繁復,致使高校專利轉化率低。高校師生作為高校的科技創(chuàng)新主體,對于科研等相關的工作駕輕就熟,但涉及到與相對陌生的經濟市場聯系甚至博弈,多少會感到有些力不從心。而由于缺乏與市場的有效關聯,高校專利也普遍存在著與社會脫節(jié)、無法很好滿足企業(yè)需求等問題。而科研管理部門也相對缺乏將高校科技成果與外部市場需要相結合的有效模式和運行機制。
二、對于高校專利管理的建議
(一)加強專利知識宣傳、普及
要改善高校專利管理存在的問題,首先應當從宣傳入手,讓更多的高校師生對于專利有正確而清晰的認識。具體可以嘗試在有能力的高??梢蚤_設專利課程;增加專利代理人、審查人等專利從業(yè)者的講座培訓;開展校內學術沙龍等形式的活動。加大專利知識的普及,增強專利的穩(wěn)定性、實用性。在注重專利技術產出的同時不能忽略專利技術的保護,讓發(fā)明人都能了解擁有的權利和如何保護自身的利益。
(二)加大專利服務隊伍建設
整合校內相關資源,把握各自優(yōu)勢建立起專利服務機構,從撰寫專利開始直至專利權終止的全階段整體式服務。爭取外部資源,建立或利用科研平臺,形成高校、企業(yè)、政府專利網絡化管理運行模式,推廣自身專利,促進專利轉化。增強校內專利評估水平,能在大量的授權專利中發(fā)現優(yōu)質、高價值度的潛在轉化專利。招聘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能為相關專利找到合適的市場完成對接。
(三)加快專利評價體制機制改革
將高校專利管理的重心從數量逐步向質量轉移,根據高校各自的實際情況和發(fā)展方向制定相適應的專利管理制度。對不同的專利進行分級分類的評價,有針對性的加大高價值度專利的激勵水平,提高其在宣傳推廣等方面的優(yōu)先級。同時,建立專業(yè)高效的專利運營與保護機構,提升高校整體管理水平。
(四)減少專利轉化“負擔”
常態(tài)化的開展由專利轉化部門牽頭的校企合作活動,從源頭上使得高校申請的專利具有指向性、實用性,更大程度上讓專利一經轉化既能為企業(yè)帶來效益。另外,在校內建立專利管理與轉化聯動機制,嘗試與第三方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協同管理運營校內專利。在校內發(fā)現具有高價值的專利直接交由專利轉化部門組織實施專利。組建專利轉化交易平臺,增加專利的推廣,拓寬專利轉化渠道。積極探索市場化運營專利的途徑,加強專利的戰(zhàn)略價值評估,明確國家、高校、發(fā)明人、企業(yè)之間的權利義務以及利益分配問題。
三、結語
在新常態(tài)下,高校專利管理也必須根據新形勢克服新問題打開新局面,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轉變管理方式方法,搭建成果轉化平臺。使高校專利更加適應社會需求,在國家提出知識產權戰(zhàn)略以及萬眾創(chuàng)新的環(huán)境下,迎難而上,發(fā)揮出更多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殊卓,旭昀.從高校專利申請現狀看高校專利教育發(fā)展中的問題[J].中國發(fā)明與專利,2015(1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