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視心理學》是我院攝影攝像技術專業(yè)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著教學內容時效性與針對性差、教學方法單一與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學業(yè)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借助不斷發(fā)展的多媒體技術和豐富的網絡資源,本次課改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業(yè)評價方式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了改革和探索,使之更加適應攝影攝像技術專業(yè)以及高職教學。
【關鍵詞】多媒體;網絡資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攝影攝像技術專業(yè)是我院在2012年申報成功的“浙江省高職高專院校優(yōu)勢專業(yè)項目”。在專業(yè)建設總體目標中明確提出“以培養(yǎng)學生的攝影攝像技術職業(yè)能力、職業(yè)素質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為目標”;“構建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合理的課程體系”;“繼續(xù)深化教學改革,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等?!队耙曅睦韺W》是我院攝影攝像技術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是該專業(yè)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
一、《影視心理學》課程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上存在理論太多太難、時效性差和缺少針對性等問題
《影視心理學》是一門運用心理學理論來探討影視傳播活動的規(guī)律、影視創(chuàng)作者與受眾的心理特征的理論課程。它涉及了色彩學、聲學、美學、大眾傳播學和心理學等多個領域。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與影視創(chuàng)作、傳播活動相關的心理學理論,了解受眾在參與影視傳播活動中的心理反應規(guī)律,為從事影視傳播心理研究、影視內容分析、影視原創(chuàng)性開發(fā)等相關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該課程的理論性和綜合性特征很強。對于高職生而言,這是一門有一定難度的理論課程。
由于沒有專門針對高職生的教材,我院使用的是本、??仆ㄓ媒滩摹队耙曅睦韺W》(彭玲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對于高職生而言,該教材純理論性的東西顯得太多太難,如第四章涉及到了符號學,第五章涉及到了“聲音意象”和“圖像意象”等較難理解的概念等等。
該教材由于版本較早以及著者自身的專業(yè)和視野的限制,用來印證相關理論的影視作品普遍存在時效性較差或經典性不足等問題。以教材中所引用的部分中國電影為例,有些老電影雖然曾經影響很大,但時過境遷,已經很難引起90后高職生的興趣,如《祝?!罚?956)、《林家鋪子》(1959)、《我們村里的年輕人》(1959)、《野火春風斗古城》(1963)、《冰山上的來客》(1963)、《地道戰(zhàn)》(1965)、《天云山傳奇》(1981)和《人到中年》(1982)等。同時,教材中對這些作品的片段或整體進行的一些解讀,往往也缺少對攝影攝像技術專業(yè)的針對性,所以學生觀看或解讀這些視頻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二)教學方法單一、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
該課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其核心就是“講授”,即盡可能多地給學生講解理論知識。這種方法也是中國最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的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地位。但是這種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抑制了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探究創(chuàng)新的興趣和能力,不符合現(xiàn)代教育教學要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的要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課堂比較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對課堂的參與度降低,學習效率下降。教師在講臺上辛辛苦苦地講,學生們在講臺下認認真真地玩幾乎成了一種課堂常態(tài)。長此以往,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被淹沒在了無休止的“講授”之中。
(三)學業(yè)評價方式單一、重結果輕過程
傳統(tǒng)教學中該門課程對學生學業(yè)評價的主要方式是終結性評價,即把基礎知識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課程考核的方式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這種評價方式注重一次性評價,即終結性評價,卻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與學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動態(tài)的評價,即形成性評價。注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卻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等。這種學業(yè)評價方式造成的后果往往使學生重視最后的終結性評價,不重視課堂教學,缺乏對學習過程的體驗和感受,很難產生成就感。這種狀況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大了教師課堂教學的難度和阻力,打擊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與“學”的對峙,或者進入“不愿學——不愿教——更不愿學——更不愿教”的惡性循環(huán)。
二、基于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的《影視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內容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1.適度增刪教材內容
“課堂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明確的目的、循序漸進地以掌握教材為主的一種教育活動?!盵1]“教材是一種系統(tǒng)的書本知識,是他人的實踐經驗。”[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從而最終喜歡教材、用好教材,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度增刪。增加了部分較實用的內容,如在第四章第一節(jié)中增加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教學內容,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應對各種考試;在第八章(心理分析理論與影視傳播)中增加了多數(shù)學生都比較感興趣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和“性本能理論”等。刪掉了與攝影攝像技術專業(yè)距離較遠或者對高職生太深奧的一些章節(jié),如第四章第二節(jié)“再現(xiàn)原理”(該節(jié)內容涉及了“符號學”)和第五章“聲音的認知”等。
2.教學內容的“直觀化”
教學內容的“直觀化”體現(xiàn)的是直觀性教學原則??涿兰~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那就是說,應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盵3] 荀子也曾經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彼渍Z也常說“百聞不如一見”。直觀性原則讓學生對抽象的知識或理論變得感性,變得形象而具體,有助于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積極性,從而減少學習抽象概念或理論的困難。
“直觀教具繁多,一般可分兩類:(1)實物直觀,包括各種實物、標本、實驗、參觀;(2)模象直觀,包括各種圖片、圖表、模型、幻燈片、錄像帶、電視和電影片等?!盵4]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大量使用的圖片和視頻等即屬于模象直觀教具。
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多媒體設備的不斷更新,為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直觀化”提供了技術上的有力支持,而日益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隨時提供各種模象直觀教具的下載,為教學內容的“直觀化”提供了教學資源方面的有力保障。
包括各種圖片和高清視頻等在內的大量模象直觀教具的使用,使得課堂教學中“讓圖片發(fā)聲,讓視頻說話”基本成為現(xiàn)實。讓圖片和視頻等直接印證理論和闡釋理論,從而讓抽象的理論和知識最大限度地“直觀化”了。以教學過程中使用的部分外國影視作品為例:在講解第一章中“感受性的變化”時播放了《感覺剝奪實驗:徹底隔離》(2008年BBC播出節(jié)目)部分段落。在講解第二章中“光的寓意與抽象”時播放并解讀了《十分鐘大師》中的《距托那托十二英里》。在講解第三章中的“色彩思維與聯(lián)想”時放映了《黑澤明之夢》中的《梵高的畫》和《紅色的富士山》等。在講解第四章中的“記憶的推理性”時,播放了《尼羅河上的慘案》(1978;導演:約翰?吉勒曼)結尾片段。在講解第六章中的“審美心理距離理論”時放映了《十分鐘大師》中的《狗沒有地獄》。在講解第八章中的“心理分析理論”時播放并解讀了《沉默的羔羊》(1991;導演:喬納森?戴米)等影片。對于圖片這種模象直觀教具的使用更是幾乎貫穿于每一個章節(jié)和每一堂課,如在講解第六章中的“審美移情理論”時就展示了大量松、竹、梅的圖片和繪畫等。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方法的改革目標是:逐步向以互動式教學為主,互動式教學方法與其它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向轉變;力圖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從以課堂為主向課內外結合轉變。
1.教學方法改革的關鍵問題
互動式教學的實施是這次教學改革的關鍵點之一?;邮浇虒W就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fā)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從單純接受者的角色轉變?yōu)閷W習過程的主體。換句話說,就是從“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開展互動式教學的基本前提和條件。但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互動式教學的實施難度很大。例如,由于師道尊嚴等傳統(tǒng)文化基因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的角色和定位有一個轉變和適應的過程;對于這種新型課堂,教師駕馭或掌控的度究竟應該如何把握;還有對教師的知識面等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傊?,教師將面對更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對于學生,由于受到含蓄、內斂等東方傳統(tǒng)文化和美學特質的長期影響,要養(yǎng)成在大庭廣眾之下踴躍發(fā)言敢于表達的習慣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2.開展互動式教學的心理學依據(jù)
心理學依據(jù)之一:耶克斯—道德遜定律
根據(jù)心理學家的研究,動機與成績之間有密切的關系。著名的耶克斯—道德遜定律指出:動機水平或喚醒水平與成績水平之間成倒U型關系。因此,當動機水平中等時,成績最佳。[5]動機是為實現(xiàn)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所以,給學生適度的壓力,激發(fā)其學習的動機,就有可能“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心理學依據(jù)之二:默里的需要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默里認為:需要是個體行為動力性的源泉,是個體行為所必需的。由于需要和個體的不平衡狀態(tài)相聯(lián)系,在一般情況下個體總是處在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因此需要經常推動著個體活動的進行。默里還認為:人類動機是個人的需要(人的特征)和壓力(環(huán)境特征)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其中需要是傾向性的因素,壓力是促進性的因素。個人需要和環(huán)境影響相結合,決定一個人的行為。[6]互動式教學能刺激在學習方面的個人需要,通過營造課堂氣氛也能給學生一些環(huán)境方面的壓力。
心理學依據(jù)之三:馬斯洛的需要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有5種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7]互動式教學與傳統(tǒng)的講授法相比,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尊重需要。
3.開展互動式教學的幾種具體做法
一是課堂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體驗,并加強對學生提問的頻度和廣度。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可以引導學生去做一些思考,增強心理上的體驗。加強提問的頻度能讓學生有一定的緊迫感;加強提問的廣度則是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不挑肥揀瘦,讓學生有一種公平感,使他們感到一種受到尊重的滿足感,從而增強其學習的內在動力。實行這些措施的結果是:課堂上打瞌睡的少了,玩手機的少了,認真聽課的多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多了。
二是讓學生試著去“當老師”。就教材中某些重要的知識點、重要理論或是看過的視頻,讓學生在課下進行充分的準備,上課時讓學生站到講臺上,面對全體學生“開講”。每個學生都要上講臺,每人一般3-5分鐘,可以直接講解,也可以一邊播放自己制作的課件(PPT)一邊講解,相當于每個學生要講一個“微課”。講完之后,其他同學可以提出問題,最后老師簡要點評,并按照A\B\C\D\E五個等級給該同學打分,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這種活動讓每個學生都過過“當老師”的癮,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而老師坐在下面成為配角。這種活動每個班每次大概需要3個課時,每學期大概搞三四次。
三是開展小組討論。老師就某個知識點、某個重要理論或者剛看過的某個視頻等提出問題,然后當堂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一般以前后相鄰的四個學生為一個小組,討論數(shù)分鐘之后,每個小組推選一個代表直接站起來或者到講臺上發(fā)言。時間比較緊張的時候,老師也可以只抽查幾個小組,然后進行總結。
四是提交紙質作業(yè)。該門課程學習期間要求學生提交四五次紙質作業(yè)。內容是他們?yōu)樯现v臺“當老師”而準備的“講稿”、微影評或者是小組討論的發(fā)言稿等。字數(shù)從幾百字到一千字不等。根據(jù)作業(yè)質量,按照A\B\C\D\E五個等級打分,也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4.互動式教學的延伸
以上幾種互動式教學的具體做法不但向課堂要效率,而且實際上把教學從課堂延伸到了課堂之外,因為無論是應對老師的提問還是直接上講臺“當老師”,他們都要在上課之前做好準備。因為他們的表現(xiàn)不但有老師給出的“顯性評價”(包括打分),而且還有全班同學對他的“隱性評價”。這種“隱性評價”雖然不直接變成分數(shù),但是會對一個人在班級群體里的形象、威信和影響力等產生一定影響。這就逼迫他們在上課之前要做好準備。在課前做準備,除了教材,現(xiàn)在的網絡資源幾乎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這樣就把學習從教材延伸到網絡。
(三)學業(yè)評價方式的改革
為了掌握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狀態(tài),檢驗本課程的教學效果與質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本課程學業(yè)評價方式進行了改革。
學業(yè)評價方式逐步向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向轉變。形成性評價包括到課情況(考勤)、課堂互動、課堂練習或課外作業(yè)等;終結性評價主要指期末考試。本課程考核采取百分制,由平時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終結性考核兩部分組成。改革的具體目標:考核成績由平時形成性考核大約占30%,期末終結性考核大約占70%逐步向平時形成性考核大約占60%,期末終結性考核大約占40%轉變。
參考文獻:
[1]傅道春編著.教育學:情境與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第258頁.
[2]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199頁.
[3]張煥庭編.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第49頁.
[4]王道俊,王漢瀾主編.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228頁.
[5]M·艾森克著,閻鞏固譯.心理學——一條整合的途徑[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第826頁.
[6]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主編.普通心理學[M].1997.第447-448頁.
[7]葉奕乾,何存道,梁寧建主編.普通心理學[M].1997.第448頁.
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3年度)“直觀化與互動式:《影視心理學》課堂教學改革與實驗”(編號:Kg2013971),主持人:沈大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