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燕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而當前小學生習作往往腦海里能浮現(xiàn)出事物的形象,但筆下形容不出來,一篇文章寫下來,要么是選材不典型,中心不突出,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如記流水賬,要么是說空話、大話,胡編亂造。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能動性,這才是習作成功的關鍵所在。
一、引導學生在生活體驗中積累素材
習作與生活的緊密結合能增強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豐富學生習作的素材。因此,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的各種資源,積極組織開展調查、競賽、展示、游戲、設計、實驗、制作、奇思、暢想等各類體驗活動,使學生融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親身經(jīng)歷、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究問題,積累生活的豐富體驗。作文就是生活的表達,學生敏銳地捕捉生活的素材,才能獲取豐富的寫作素材。這些素材的收集和豐富,無疑為學生的寫作積累了大量的“話題”,讓學生能有話可說。
二、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再現(xiàn)生活
1.呈現(xiàn)生活的情境
例如,第九冊一組的習作訓練,要求是:認真觀察校園里的景物,把觀察到的按一定順序寫下來,還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以展現(xiàn)生活情境”的方式,讓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里進行細致觀察。老師教給觀察方法,然后學生帶著學到的觀察方法,憑自己的喜好去實地觀察最喜愛的景物。這樣,把情境與習作有機結合起來,就能使學生在習作時,有話可說有材料可寫。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可根據(jù)習作的不同要求放在課前或課內進行。
2.展現(xiàn)實物的情境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觀察日記的習作訓練,訓練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用心感悟的能力。許多孩子都寫了自己喜愛的小動物,這是以實物為基礎的情境展現(xiàn)。在本單元的習作訓練中,孩子們大部分以動物或者植物為寫作素材。在課前,教師要讓孩子們收集一些觀察動物的視頻,家長幫助編輯,在課堂進行播放,讓孩子們真實感受到動物的特點。一個學生在她的習作中寫到:“我家有一只小兔子,又淘氣又可愛。小兔子的眼睛就像兩顆紅色的寶石一樣,兩只耳朵就像兩個小雷達一般。小兔子毛色很亮,很滑,像綿軟的綢子一樣。兔子的尾巴短短的,總是一蹦一跳……”。通過這次習作,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通過對實物的觀察調動孩子創(chuàng)造的主觀能動性,仔細觀察,才能獲得第一手材料。
3.創(chuàng)設表演的情境
表演是學生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小學生的表演欲一般都比較強。精彩的表演能激發(fā)學生參與交際的熱情,也能使口語的表達更符合角色特點。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奇妙的動物世界》時,教師創(chuàng)設動物樂園主持人大賽的情境,讓學生抓住動物特點進行特點介紹和特長展示,并戴上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加入自己對這個動物的了解,再加上教師口語交際方法的引導,孩子們臨場發(fā)揮動作惟妙惟肖,把小狗的可愛、老虎的兇猛、猴子的機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表演不但激發(fā)了學生說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學生組織演出也是進行交際合作的過程。
三、嚴把首寫首批的入門關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習作教學策略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對于提高學生選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可先講評有代表性的病例,引導學生從選材、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評改文章,從而掌握修改習作的方法。然后把起示范作用的習作舉出幾個典型例子進行講評,特別是能從優(yōu)美詞句的積累手冊、課外閱讀或通過“移用”“刪除”“改換”等方式把其中的精彩片斷借鑒模仿到自己習作中的學生,讓他談談自己如何靈活運用積累的優(yōu)美詞句。
四、提高二寫二批的質量關
1.二次創(chuàng)作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老師講評之后,要讓學生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讓學生把學到的修改方法及時運用到實踐中去,從定中心、選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運用修辭手法等方面進行修改。修改時,可指導學生先自己修改,再同桌或學習小組內互改。最后再把修改好的草稿認真抄寫在作文本上。要求學生交給老師的習作不單單是寫完的,而是改過的,是自己已經(jīng)改不動了的。
2.學生二批
以往的習作批閱,教師大多是主角,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師生主客體位置倒置所致。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常常越俎代庖、大包大攬,“只顧到學生的作文,而忘記了作文的學生。”以至于學生主動探究作文得失過程被剝奪。為了讓學生在作文評改環(huán)節(jié)由“看客”成“主角”、化被動為主動,自主學習,自我內化、整合、建構、遷移,我們決定在作文批改中一改過去教師獨自包攬的傳統(tǒng)做法,下放權力,對學生參與作文互評互改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為了激發(fā)學生求知與求學的欲望,習作課堂中的評價,讓學生走出封閉的自我,積極主動地傾聽同伴意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拉近了師生關系,師生共同探討、評價,和諧共進;學生與課本之間的對話,不是被動接受書本的知識內容,而是以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賦予知識創(chuàng)新性;學生與生活之間的對話,讓學生領悟習作來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體驗了學習的價值。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