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要:勞倫斯是20世紀一位杰出的小說家 ,而他的身份遠遠不僅于此,他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以及文學評論家。在勞倫斯的文學作品中,他用了大膽的文字對性愛進行描述,這也使勞倫斯的作品在很多時候遭受到禁讀的待遇。許多女權主義者對勞倫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描述充滿敵意,她們認為勞倫斯十分憎恨女性,才對女性有過激的言論描寫。但在伍爾芙與尼恩對勞倫斯的作品評價中,有著不同的見解,她們認為勞倫斯筆下的作品能賦予女性不一樣的氣質(zhì),而這種氣質(zhì),與女性語言有著共同之處。勞倫斯本人對自身作品的闡釋也讓讀者從新的角度理解了女性文學的多義關系。本文就此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勞倫斯作品;女性形象;多義關系
我們評價一位作家的作品時,通常會通過多方面的解讀來進行。因為直接通過對作品評價來對作家進行定位或評論常常會顯得很荒謬。勞倫斯的作品及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遭受到廣大業(yè)內(nèi)人士的 批評,尤其是女權主義評論家對勞倫斯筆下女性形象的描述大為不滿,他們認為勞倫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與大眾背道而馳的。但也有許多不同的聲音讓廣大讀者可以從勞倫斯的作品中重新審視女性問題。本文主要從三位女性作家對勞倫斯的作品評價進行分析,并從勞倫斯作品的語言特點進一步討論勞倫斯作品與女性文學的多義關系。
一、對女權主義的質(zhì)疑
勞倫斯在自己的作品中用了大膽的語言來描述性愛,來對生殖器進行描述。而這些,在二十世紀時莫瑞對勞倫斯的評價中寫出勞倫斯之所以對性愛有如此大膽的描述,僅僅是因為勞倫斯這位作家本身的性格作祟,莫瑞認為勞倫斯有對生殖器過度的崇拜以及對大男子主義的大力推崇,勞倫斯筆下的女性人物,全部都成為了男性的附屬品,沒有自身獨立的人格。而法國作家波伏娃也認為勞倫斯是在作品中貶低女人。在當時許多的言論都是從莫瑞的評論開始,多與莫瑞的評論有相似之處,而往后幾年間米勒在自己所著的政治言論中也對勞倫斯作品進行攻擊,認為勞倫斯的作品不健康,對女性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反而是在不斷誤導,并用了許多夸張的言語來評價勞倫斯的內(nèi)容。雖然這些作家對勞倫斯的作品都展開了不同的見解,但不同的評價也反映了勞倫斯對女性視角的多義關系,并對多義關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二、勞倫斯作品的邊緣性
有一些女性作家對勞倫斯作品的評價讓人無法抓住其真實的想法,例如伍爾芙,一方面她認為這是對女性的抵制,另一方面,她對勞倫斯的寫作風格表示欣賞,并對自身的作品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在自己的筆記中承認了勞倫斯作品的邊緣性給自己的寫作有著一定的幫助。在勞倫斯作品中的《查泰來夫人的情人》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個大眾所能夠接受的女主,從一而終。這與勞倫斯其他的作品很不一樣,但大多的女性評價還是很容易將勞倫斯放入一個大男子主義的框架中,對女性以及女權表示敵意。
三、勞倫斯作品的寫作風格、女性語言的意義
很多女性作家對勞倫斯的作品都持有批判、不贊同的態(tài)度,如伍爾芙、曼斯菲爾德等。但尼恩在她的著作中表達了自己對勞倫斯由衷的欣賞。尼恩在她的著作中描述勞倫斯從女性的角度出發(fā),讓女性更容易讀懂并理解。在作品中對女性服裝、相貌的描寫也讓敏感的女性有著共同的語言。而這種描寫來源于勞倫斯是一位畫家,對身邊事物的敏感程度要遠大于常人。勞倫斯畫家的身份讓作品具有極大的真是感,對性愛的描寫也讓尼恩覺得這是超越大眾所認知的價值觀的,勞倫斯通過豐富的語言描寫讓他的作品具有流動性,這也是為什么勞倫斯是一名男性作家,筆下的作品卻常常被解讀為女性語言的緣故。勞倫斯的幾部作品如《虹》、《白孔雀》中對人物與自然的描寫也使很多人覺得勞倫斯是一名女性作家。而這些描述潛在地對父權社會進行著秩序的挑戰(zhàn)。
所以,當尼恩閱讀勞倫斯的作品才并不認為勞倫斯只是通過大膽的文字就是對女權主義的抵制,而是從寫作風格、寫作方面等方面對勞倫斯都有著許多的贊賞。
四、結語
我們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作家對勞倫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描述發(fā)現(xiàn),有抵制的,有贊賞的,有認為勞倫斯對女性的不尊重,也有說通過細膩的文字描寫才是真正懂女人所想的。從伍爾芙的評價中看出了勞倫斯的作品具有邊緣性,也賦有女性氣質(zhì),從尼恩的評價我們也能夠看出勞倫斯筆下流動性的描述。這都為我們理解勞倫斯的作品有著極大的幫助,也讓我們通過不同的評價去重新看待女性文學的多義關系,不止在于自己的閱讀與理解,更能夠從許多前輩對作品的描述中找到我們與之共通的觀點。
參考文獻:
[1]江潤潔.從對勞倫斯的評論看勞倫斯作品與女性文學的多義關系[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82-85.
[2]趙樹勤,石芮旗.神話原型與女性生存——勞倫斯、徐小斌同名小說《羽蛇》的文化解讀[J].職大學報,2016(4):8-11,2.
[3]張娟.從兩性關系角度探討勞倫斯作品中不同的女性形象[J].雪蓮,2015(3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