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彩琴
【摘 要】在八年級地理課上學習民族政策時有同學提出考試政策中的“不公平”引發(fā)課堂爭執(zhí),通過引導順利解決,這件事引起教師反思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民族團結教育,借助《新疆》鄉(xiāng)土地理的教學,教師嘗試采用問題式教學,借助學生課堂產生的問題,因勢利導,成功解決問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時感悟到學科滲透德育教育的好辦法—為學生搭建一個答疑解惑,抒發(fā)心聲、溝通交流、彼此欣賞的舞臺,讓他們展示最真實的想法,教師因勢利導從而水到渠成的達到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地理;教育;民族
八年級地理課堂上正在進行“多民族的大家庭”這一節(jié)內容的學習,我正在循循善誘,引導同學們理解各民族無論大小一律平等這一政策內涵,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心中竊喜。突然一名漢族同學義憤填膺的說:“我認為祖國媽媽太偏心了,我們和少數(shù)民族同學一樣在新疆生活,同一位老師給我們上課,中考時卻要給他們多加50分,我覺得這對我不公平”。有位少數(shù)民族同學也生氣的說:“漢語是我們的第二語言,我當然學得沒你好!”一時間,民漢同學各自抱團,各執(zhí)一詞,課堂上火藥味甚濃。
看到這種情況下,我知道這時候任何解釋都不能立即奏效,不如因勢利導:“同學們有疑問是正常的,那我們就想辦法調查一下,國家為什么出臺這項政策,目的是什么?”同學們都氣呼呼的表示同意。
通過課后查閱書籍、上網(wǎng)調查、請教老師等途徑,同學們理解了“優(yōu)惠政策是為了培養(yǎng)更多的少數(shù)民族人才,促進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漢族同學不好意思的說:“原來祖國媽媽是為了讓每一個兒女都健康成長,才想出這個好辦法。今后我一定要多幫助班里的少數(shù)民族同學”!少數(shù)民族同學也真誠地表態(tài):一定要珍惜國家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優(yōu)惠政策,努力學習,將來用自己的真才實學回報家鄉(xiāng),報效祖國。
這件事情雖然順利解決了,但是卻讓我意識到,在學校日常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大多停留在民漢同學之間學習、生活上的互相關心、幫助,在一定程度上說,并沒有真正打開學生在有些問題上的心結,于是,我決定針對孩子們矛盾沖突比較激烈的問題,結合地理課教學開展一次民族團結教育。
很快就到了學期中,按照教學進度我們學習到了《新疆》這節(jié)鄉(xiāng)土內容。在剪輯的一段視頻畫面中,出現(xiàn)了一位維吾爾族老人,他衣著簡樸,守著一個破舊的烤馕攤忙碌著,當同學們看到這幅畫面時,不由得竊竊私語……突然,有位調皮的男生發(fā)聲取笑同桌的維吾爾同學,“哈……你爺爺也是這樣吧”。我定睛一看,那名維吾爾同學正是家里賣馕的,他非常憤怒、而那名漢族同學卻洋洋得意,許多同學趁機跟著起哄……我制止了同學們的喧鬧,突然發(fā)問:“同學們,喜歡吃馕嗎?喜歡吃烤包子嗎?喜歡吃烤全羊嗎?……”同學們一時間各種吃貨表情,而那位維吾爾族同學臉色也有了些許和緩。我又接著感慨道“別小看這簡陋的馕坑,烤出了多少讓我們夢寐以求的美味呀!還有這位老爺爺,別看他衣著簡樸,他可是一位地道的本土藝術大師哦。”不出所料,同學們都詫異的看著我,包括少數(shù)民族同學,我心中竊喜,這幫小家伙終于上路了哦。于是我又接著發(fā)問:“你們知道新疆的馕有多少年的歷史?有多少種類?有多少寓意嗎?”這下,許多漢族同學全傻了眼。剛才還面露著羞色的那位少數(shù)民族同學,這時竟然理直氣壯地站起來,用響亮的聲音自豪地為大家介紹起來,我也運用多媒體將豐富的圖片資料展示出來。當聽到馕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五十多個種類,看到各種令人饞涎欲滴的美食,同學們禁不住發(fā)出一陣陣的贊嘆聲。那名調皮的漢族男生面露愧色,主動向同桌表達了歉意。
看到同學們言歸于好,我卻意猶未盡,進一步啟發(fā)“我們大多是新疆的孩子,從小就喜歡吃馕,吃烤肉,我們尚且對維吾爾族燦爛的馕文化知道的不多,可以想象一下,外地人、外國人……,他們會知道多少呢?他們對咱們的家鄉(xiāng)新疆的了解有多少呢?”
一時間同學們就炸開了鍋,他們爭搶著說自己去內地的遭遇,對自己遇到的不公平憤憤不已,感慨內地有些人對新疆的不夠了解等等……
待同學們發(fā)泄的差不多了,我又問:“當你遇到所謂的不公平時,你有解釋過嗎?”這更激起了同學們的憤懣:“我們解釋了,沒人相信我們,有些人根本就不了解新疆!”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何在?”
同學們開始發(fā)表各種觀點……
漸漸地同學們的意見統(tǒng)一了:“因為我們和內地之間的溝通交流不夠,也是因為我們的自己宣傳工作做的還不夠好”“我們新疆各民族人民生活在一起,也要多交流,彼此之間多了解才能更好的團結合作,更好的生活?!薄拔覀冐熑沃卮蟀?,一定要好好學習、以自己的民族文化為豪,多了解,以后才能多宣傳”,“走出新疆,我為新疆代言……”課后,我跟班主任溝通后,利用班會課開展了民族文化展示主題班會,同學們表演了各民族歌舞、服飾、習俗、器樂等。
后來,有同學跟我聊天,戲謔說:“老師,你把地理課上成了民族團結課,校長有沒有給你發(fā)雙份工資呀?”但也由衷的說“在地理課上,我才敢于把自己很久以來的內心困惑說出來,說出來搞懂了,心里就輕松了,就對民族團結教育沒有抵觸思想了,現(xiàn)在真的愿意發(fā)自內心的和各民族同學搞好團結”?!拔覀冃陆嵌嗝褡宓貐^(qū),確實只有團結穩(wěn)定,才能更好的發(fā)展新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到新疆”。
聽到他們的話,我確實很欣慰,也讓我深深體會到:做為一名地理教師,我所教授的地理課程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要有意識的發(fā)掘并在教學中滲透,潛移默化的效果比起純粹的口頭教育、政治宣傳更易于讓學生接受和喜歡,對初中的孩子們而言,他們不喜歡簡單的生活表演、膚淺的表態(tài)發(fā)言,最好的辦法是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為他們搭建一個答疑解惑,抒發(fā)心聲、溝通交流、彼此欣賞的舞臺,讓他們展示最真實的想法,教師因勢利導從而水到渠成的達到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