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
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離異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為后期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具體的實踐依據(jù);方法:采用中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MHT)對浙江省某城鎮(zhèn)初中進行了整群抽樣調查,其中父母離異初中生樣本211名,完整家庭初中生320名;結果:父母離異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均高于完整組,離異組在孤獨傾向、身體癥狀、沖動傾向、全量表等四個維度與完整組有非常顯著差異,在恐怖傾向維度上有顯著差異,較完整家庭初中生而言,父母離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較差。
關鍵詞:父母離異初中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
近年來,在學校心理危機學生排查和個別心理輔導中發(fā)現(xiàn),有較突出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初中生中多數(shù)有父母離異的背景。因此,通過對父母離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的考察,尋找有效的干預措施、制定相應的教育策略,幫他們適時化解危機、助其順利發(fā)展,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對浙江省某城鎮(zhèn)初中一、二、三年級學生進行整群抽樣調查。父母離異初中生樣本211人,其中初一75人,初二55人,初三81人,男生占46.9%,女生53.1%;完整家庭初中生樣本320人,其中初一97人,初二108人,初三115人,男生占46.9%,女生占53.1%。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華東師大心理系周步成教授對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試”進行修訂而成的標準化量表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試(MHT)[2],該量表有較高的信度,折半信度系數(shù)為0.91,重測相關系數(shù)為0.67~0.86。量表共有100道判斷題,分為9個分測驗,包括效度量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被試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不計分。分數(shù)越高則心理健康狀況越差。
3、研究程序。采用班級團體施測方法,由學校專職心理老師擔任主試。測試使用專業(yè)心理管理軟件由學生操作電腦完成,整群測試完成后,抽取研究所需的有效問卷樣本。
4、數(shù)據(jù)處理。本研究采用專業(yè)心理軟件和Excel2003進行數(shù)據(jù)管理和分析,統(tǒng)計方法有Z檢驗。
二、結果分析
1、父母離異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父母離異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見表一。與完整組相比,父母離異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均高于完整組。
2、離異組與完整組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差異檢驗。在對離異組與完整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的雙總體Z檢驗顯示,離異組在孤獨傾向、身體癥狀、沖動傾向、全量表等四個維度與完整組有非常顯著差異,在恐怖傾向維度上有顯著差異,具體檢驗結果見表二。差異檢驗的結果與上表一致表明:父母離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較低,與完整組相比差異明顯,他們的心理問題表現(xiàn)得比較廣泛。
三、具體來說,父母離異初中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沖動傾向嚴重。調查顯示,父母離異初中生在沖動傾向上的檢出率為28.9%,將近完整組檢出率的兩倍。父母離異初中生往往都經(jīng)歷過父母離婚前后那段動蕩不安的日子,家庭中的爭吵、指責甚至打鬧,極易使他們產(chǎn)生壓抑、郁悶、煩躁的情緒。往往外界一個小小的刺激,就能誘發(fā)他們的情緒,做出一些沖動的行為。
2、心理問題引起的身體癥狀突出。心理問題常常會通過身體癥狀表現(xiàn)出來,這是由于強烈的焦慮而引發(fā)的一系列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胸悶、頭痛、出汗、失眠、對聲音和光線過敏等。調查發(fā)現(xiàn),身體癥狀比較明顯的父母離異初中生檢出率為29.9%,與完整組相比,高出14.6%。
3、有較明顯的恐怖傾向。調查顯示,父母離異初中生在恐怖傾向上的檢出率為22.3%,父母離異初中生出現(xiàn)的恐怖傾向是與對失敗、失望、懲罰的不安和對人的敵意混雜在一起的。由于夫妻離異后,他們往往把生活重心轉移到孩子身上,高期望于孩子,對孩子管教嚴格,使孩子望而生畏,老是擔心自己使父親或母親失望,既害怕受訓斥,又害怕受處罰,時時體驗著恐懼的情緒,變得膽小、退縮,易形成膽怯的性格。
4、自責傾向較突出。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23.3%的父母離異初中生檢出了自責傾向。父母離異會使孩子產(chǎn)生被遺棄的感覺,因而經(jīng)歷父母離異的初中生往往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他們總覺得低人一等,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他人,對自己什么都不滿意。
5、存在一定程度的對人焦慮。對人焦慮是調查與他人接觸時,對困難和失敗的預感程度的指標。由于一些父母離婚時把孩子作為自己與配偶“爭斗”的“籌碼”,甚至不惜玩弄“苦肉計”,在孩子面前說自己被對方所傷害或貶低對方等等,這些極易給他們日后的人際交往造成困擾,使他們對交往缺乏信心、對交往感到焦慮而缺乏安全感。調查發(fā)現(xiàn):父母離異初中生在對人焦慮方面的檢出率為16.6%。
四、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較完整家庭初中生而言,父母離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較差。究其原因,有研究認為,家庭對兒童心理的影響主要通過一些中介因素如親子關系、教養(yǎng)方式等產(chǎn)生作用。造成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最直接的真正原因是,親子關系的失調、監(jiān)護者教養(yǎng)方式的失當、實際存在或臆想的社會評價壓力、個體對家庭缺損這一挫折情境的適應性困難等[3]。離婚是壓力最大的生活事件,會引發(fā)個體和家庭系統(tǒng)的很多變化,尤其是此時,與關注孩子相比,成人更加關注自己,由于這一關注點的改變,親子關系的功能遭到了破壞。而父母離異初中生在父母離婚時年齡均較小,或處于學齡前或處于小學階段,此時他們對父母離婚反應是消極的,對父母離婚后的適應可能是困難的,在這個過程中,不良親子關系的影響會慢慢表現(xiàn)出來。盡管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心理調適能力能夠逐年增強,但即使到了中學階段,也是難以消除父母離異給他們帶來的累積性的消極影響,相反,隨著自我意識和新的心理沖突的發(fā)生,常常還會使心理健康問題顯得更為嚴重。
因此,要有效地擺脫和消除父母離異對他們帶來的消極影響,需要我們采取一些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一是加強家校合作,通過家庭教育講座、家長沙龍、親子關系輔導工作坊等形式,改善父母離異初中生的家庭系統(tǒng)的功能,幫助他們適應新的生活狀況下的新規(guī)則、角色和互動方式;二是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開設心理輔導課、開展小組輔導和心理劇等活動,提高他們的心理調適能力,同時階段性的開展心理問題的篩查與檢測,并通過跟蹤式的輔導幫助父母離異初中生恢復和保持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美]JerryJ,Bigner著.鄭福明,馮夏婷譯.親子關系:家庭教育導論(第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宋專茂,陳偉.心理健康測量[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3] 李學容.離異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