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瓊 彭濤
我上完英語課剛想走出教室,卻在一個男孩的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我是學不會的豬”。這真像在我胸口刺了一把利劍,怎么會這樣?這孩子是完全沒有了自信,竟然這樣來貶低自己。由于我是剛接的這個班,對學生不太了解,于是我便和班主任交流,結果也讓我大吃一驚,這孩子從一年級起就這樣了,現在到了六年級,已經沒辦法了。
這樣的事實,不得不讓我們深思,我們作為教師,我們都做了些什么?我們對學生付出了多少愛?這種后進生有沒有被賞識過,有沒有過一點成就感?對于以后的學業(yè)還怎么進行?這對他的一生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作為教師,如果愛自己的學生,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因為師愛,是師之靈魂,它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它是照亮學生心靈的盞盞燭光。我們知道,好學生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愛,而現在有很多孩子的雙親均外出打工,孩子則由家里的祖父母或姑姨看管,又因為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長輩們自然不敢放開手腳去管教,對于他們的行為習慣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睜,在學校成績不好就不說了,還常常調皮搗蛋,制造混亂,這應該叫后進生了吧,真令人頭痛,讓人怎么愛得起來?我一直很欣賞一句話:“喜愛好學生,關愛中等生,偏愛后進生。”所以,對于這樣的后進生,作為教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不能厭惡和嫌棄他們,反而應該從心底喜歡他們,接受他們,包括他們所有的缺點和不太討人喜歡的習慣,把自己的偏愛灑向他們,滋潤他們的心田,讓他們感覺到教師是關心他們,愛護他們,重視他們的,讓學生從心眼里喜歡你。對這樣的后進生,我就是這樣做的:試著去愛他們,關心他們,鼓勵他們。只有教師愛他們,尊重他們,師生關系融洽,他們才會把你當作可以信任的人,才會心甘情愿地朝著你的期待去努力、奮斗。因為我在不久前看了一段視頻演講“美國TED”中講到,教育的關鍵就是兩個字:關系。
有位賞識教育專家說過:每個人都是為了得到賞識而來到這個世上的。 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教育強調的是善于發(fā)現學生優(yōu)點,對學生多加鼓勵,使他們在情緒上得到滿足,使之學習心境保持“愉悅”,從而使學生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都處于良好的活動狀態(tài),產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強化學習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好學生是得到了我們的賞識,但是后進生呢?對于后進生,很多教師習慣了一味的批評和呵斥。在日常教學中,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吝惜對后進生的表揚,珍視她們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發(fā)掘他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并趁機在全班面前表揚他們,豎起大拇指說:“你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很高興!”在教學中,教師更應該設計一些容易解決的問題讓其回答,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獲取向上的動力。然而后進生畢竟是后進生,他們仍會時不時又暴露出玩劣的態(tài)度,此時,我們教師千萬不要急著氣急敗壞地批評他們,而是采取其他暗示性地手段提醒他們做好。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泛愛”的教育理論,作為一個教師,最崇高的愛是全心全意去愛每一個學生,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一個學生,賞識每一位學生。好學生可愛,后進生尤其需要陽光,多給他們一份愛心,多給他們一聲贊美,多給他們一個微笑,發(fā)掘他們的閃光點,真心地去贊揚、鼓勵他們。讓他們揚起自信的風帆,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