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曉奇 杜薇
[摘要]:針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現(xiàn)象,以新媒體環(huán)境背景,研究分析了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環(huán)境和手段改善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并根據(jù)調查結果分析導致該現(xiàn)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并初步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中國文化 新媒體 英語表達能力 現(xiàn)狀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使得在外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教學己得到全世界外語界的普遍認同。然而在外語教學中過多地強調目的語文化(西方文化)的學習,對中國文化的忽視導致了中國文化失語癥在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中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缺失的現(xiàn)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也變得尤為凸顯,這更加激化了英語學習者在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上存在的弱勢效應。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只注重目的語文化輸入的大學英語教學己不適應當前中國文化輸出的需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英語表達能力,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觀;了解和提高當前高校師生本族語文化英語表達力以及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诖?,研究和探討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課程重中國文化的導入模式意義重大。
二、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
筆者對100名2014級非英語專業(yè)二本的學生進行了中國文化相關英語知識問卷調查,調查顯示:68%的同學對英語并無興趣,認為英語教材沒有涉及中國文化的占83%,希望學到傳統(tǒng)文化內容的學生占86%,希望學習現(xiàn)當代中國文化的內容的學生為75%,高達96%的學生希望學習如何用英語表述中國文化。在要求學生對常見的中西方節(jié)日、食品等詞匯進行英文表達的時候,學生們對中國節(jié)日以及食品英語表達的熟悉程度明顯低于西方節(jié)日及食品。具體結果如下:
三、利用新媒體在大學英語課程導入中國文化的優(yōu)勢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手機、電腦這些電子產(chǎn)品已經(jīng)基本普及,基本處于人人都有的狀態(tài)。新媒體的信息量大這一特點更迎合了大學生的口味,通過手機、電腦打發(fā)像等車這樣瑣碎的時間,看看短信,上網(wǎng)瀏覽下網(wǎng)頁,與好友聊下QQ,分享一下身邊的新鮮事情這些已經(jīng)基本與當代大學生形影不離。新媒體的日常使用頻次高。新媒體因為它的攜帶便捷,信息量大,而且具有實時性已經(jīng)成為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逐漸替代著傳統(tǒng)媒體。人們可以再新媒體上瀏覽想了解的信息,與世界各地的親朋好友視頻聊天,拓展了大學生們的人際關系,滿足了大學生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而以往媒體的局限性使得大家越來越依賴新媒體。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英語課堂資源更加豐富,微信、QQ群等各類網(wǎng)絡平臺所帶來的多元化更容易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引導他們自己發(fā)掘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英語表達并掌握它,自主學習的要求會強化。而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通過信息化手段收集的中國文化導入的資料在內容上更豐富,在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的即時交流更為便捷,能快速地了解學生對哪些知識有需求,從而即時加以引導。這就從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轉變?yōu)閷W生想學什么老師就教什么的模式。大學英語教師通過多角度深層次的分析,使得新型英語教學手段和多元文化交互能夠完美結合,構建新媒體背景下大學英語中國文化導入模式,從而提出有效可行的應對策略,打破大學英語課堂文化失衡現(xiàn)象,為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jù),以便傳播中國文化,真正實現(xiàn)“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四、改善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狀措施
如今的跨文化交際已不再是強調單向目的語文化輸入的交際,中國在國際上的巨大影響和中國文化全球熱的現(xiàn)象,迫使外語教學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趨勢做出相應的調整。外語教學的側重面也不僅僅局限在學習外語只為作一種單向的沒有母語文化輸出交流工具。因此,提高外語教師自身母語文化素質的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英語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其自身的母語文化素質和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教師應該擯棄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充分意識到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教師要有意識地去提高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和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報刊書籍、電視、網(wǎng)絡等多種渠道學習并積累一些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另外,學校也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參加一些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的講座或培訓,并組織教師進行此類教學經(jīng)驗的交流活動。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將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進行對比講授,必要時補充一些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或描述,增強學生對中西文化的鑒別能力。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將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進行對比講授,必要時補充一些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或描述,增強學生對中西文化的鑒別能力。
此外,積極組織各種漢文化比賽,主題英語角,召開相關學術會議以及積極開展通識課教育都是提高學生中國文化表達能力的很好的方法。此外,網(wǎng)絡在信息發(fā)達的今天作為一種媒介是傳播知識的重要途徑,在校園網(wǎng)或是各類微信公眾號上傳有關的知識也是一種有趣而且有益的方式。
五、結語
我國五千多年所孕育發(fā)展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來為人類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因而對中國而言,弘揚民族精神的核心便是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研究在幫助提高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上,也必將再一次喚起中國廣大的英語學習者的愛國熱情和傳承中國文化的責任心。
關注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研究勢必促進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有利于弘揚我國燦爛文化。只有大力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在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同時,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際早己走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因而大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獲得成功,并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參考文獻:
[1]華瑛.從中國文化失語癥反思外語文化教學[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0(05).
[2]張換成.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內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9(03).
[3]王薇.大學英語四級翻譯新題型之于跨文化翻譯教學模式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5(01).
[4]王新.文化軟實力視閾下CET-4翻譯改革的積極作用[J].外語教育教學,2015(02).
[5]何凌.信息化背景下高職英語中國文化導入模式初探[J].西部素質教育,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