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懿
一、觀課:研究課堂的基石
校長研究課堂不能泛泛而談,不著邊際,需要有“樣品”,“樣品”在這里就是課堂?!皹悠贰钡膩碓匆话阌袃蓚€:自己的課堂與別人的課堂。因為工作關(guān)系,校長大多時候都是在研究別人的課堂,所以如何觀課顯得尤為重要。
觀課要做好兩個準備工作。一是觀課前的準備。第一個層次是一般性的準備。校長觀課前要了解一般情況,如熟悉教材、教案等,甚至可以了解一下授課班級學生的情況,包括知識基礎(chǔ)、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班風班貌等。第二個層次是自己琢磨如何上好這堂課,對這堂課有一個總體把握。這兩個層次的工作綜合起來,觀課準備是較充分的。第三個層次要以前兩個層次作為基礎(chǔ),在征求授課教師的意見后,形成探討的問題或主題,帶著問題或主題去觀課。
二是觀課中的角色意識。校長觀課時,要設(shè)想自己就是授課者,面臨課堂的某種情況時可能選擇的處理方法,或能達到的程度,才能使判斷準確,充分肯定授課者的優(yōu)點。校長觀課時,也可設(shè)想自己為學生,重視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課堂上要怎樣學習才能有較高的課堂效率。觀課時,要注意搜集課堂上所能捕捉到的信息,特別是可視線索,如面部表情、手勢、身體語言,因為這些現(xiàn)實沒有“重來”的機會;校長還要以較高的視角俯視課堂,能夠見人之所未見,有獨到見解;為使觀課不流于形式,校長還要對課堂做記錄,最好是形成觀課報告,為下一步議課做準備。
二、議課:研究課堂的關(guān)鍵
“評課”主要是針對講課人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藝術(shù),而議課則更多地注重研究和探討,提出新的教學設(shè)計。可以說,議課是校長、教師與課堂對話的過程。
首先,議課活動要有明確的主持人和記錄員,主持人是活動的組織者和掌控者,要對活動負責;記錄員則要負責記錄活動的全過程,并負責收集活動的所有資料。
其次,議課要有主題,圍繞主題開展探討。議課活動的主題研究有兩種形式:一是課前預(yù)設(shè)主題,那么議課開始就要扣住主題,最起碼議課的主要內(nèi)容要圍繞主題進行;二是議課中即時生成主題,那么在常規(guī)評課結(jié)束后,就要發(fā)現(xiàn)主題,圍繞主題開展研討,努力達成共識或者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三,議課要注重有效性。議課的本質(zhì)是參與者圍繞課堂上的教學信息進行對話交流,通過對話理解對方,理解教學,并探討教學實踐的種種可能性。有效議課重在參與,重在引起參與者的對話和交流,在參與中促進參與者思考。因為未必了解情況,所以需要詢問,需要傾聽,少用句號,多用問號。因為自己未必正確,自己不可能完全從邏輯上把握、規(guī)定和制約教學活動,所以對話和交流時就不能強加和壓制。因為正確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種,所以需要容忍多樣性、鼓勵多樣性、探討多樣性。即使是給別人以有效的教學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獨斷性、非強制性的指示和指引。議課中可以采用這樣的話語結(jié)構(gòu):“假如你來教……”“假如我來教……”等。它既要參與者尊重彼此的處境和條件,同時又要求在觀摩授課教師的課堂以后,參與者必須提供一種回報。而“假如我來教……”則表達了參與者愿意提供這樣一種回報。
議課不是簡單就行為討論行為,而是把參與者的價值觀念、教育假設(shè)通過詢問置于前臺作為討論對象,在對話中建立“敬業(yè)精神”“教學設(shè)計”“教的行為”“學的行為”“學的效果”之間的聯(lián)系,認識其間的關(guān)系。它以教學行為為抓手,以追求有效教學為目標,在反思原有教學設(shè)計和教育觀念的合理性,促進參與者積累教學經(jīng)驗,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使參與者逐步形成總結(jié)經(jīng)驗,不斷反思的習慣。
(作者單位:孝感市楚澴中學)
責任編輯 嚴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