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根
一、點撥導“情”
語文情趣的培養(yǎng),首先要讓學生懂得一篇文章的“情”在哪里,“趣”在何處。如果學生體會不出文章的情趣,那么培養(yǎng)學生的情趣便成為一句空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撥開云霧,引導學生“采摘”文章中的精華,領略文章的情趣奧妙所在。如莫懷戚的《散步》一文,如果我們不能讓學生理解這篇課文語言文字所構成的內(nèi)在張力,學生就無法悟出文章的情趣,甚至認為這篇課文平淡如水,毫無回味可言。因此,我們要精心點撥,引導學生領悟文中的情趣。
一是文章在樸實的文字里流露出的不泯童心。課文中間寫到:“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焙唵蔚奈淖謪s刻畫了一個天真可愛、聰明智慧的孩子形象,細節(jié)中充滿了生活情趣。
二是在平白的文字里,激揚著平實樸素的人間真情。文章篇末寫道:“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边@些語言平白簡易,干脆利落。一段話就有如一首歌,在平白的文字里激揚著純樸的人間真情,飽含了人到中年所肩負的承前啟后的生活使命感,同時也寫出了一家三代人情感的歡愉和深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從語言和情感入手,挖掘這段文字的情趣,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
二、吟哦傳“情”
語文情趣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于依托入神的吟哦方能顯示出來。國學大師梁實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誦》中說:“詩不僅供閱讀,還要發(fā)出聲音來吟,而且要拉長聲音來吟,這樣才能陶冶性情?!?/p>
在教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一文時,筆者先給學生展示了一副天封地凍,白雪皚皚,一代偉人屹立山頂、激情高歌的畫面,讓學生感受景和情。然后,在情景中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讓學生大聲吟,長聲吟。隨后,指導學生在吟哦時把握聲音的高低緩急。如文中“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一句,在或急或緩,或高或低的吟哦之中讓學生感受偉人毛澤東的開闊胸襟和豪邁情懷,祖國山河盡收眼底,一統(tǒng)江山的激越豪情深深地震撼著學生的心靈。又如文中的“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通過吟哦,我們能感受到偉人的真正指向:“昔之驕者逝矣,今之英者在矣”,烘云托月地表達了對當今勞苦大眾的美譽和盛贊,其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涵泳養(yǎng)“情”
如果沒有堅實的文學、文化涵養(yǎng),語文情趣就是短命的,淺薄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要多閱讀,廣泛涉獵文、史、哲知識,為養(yǎng)成語文情趣夯實基礎。當讀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時,我們能體味到詩中洋溢的盛唐氣概;當讀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時,我們也一定能體會到詩人骨子里的冷峻高潔的錚錚氣質(zhì)。所有這些,都值得我們涵泳體味,細細品賞。
讀文章,要善于含英咀華,從而把握文章的神韻和精髓,在發(fā)現(xiàn)文章美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情趣。同為表現(xiàn)“愁情”,古之詩人可謂別出心裁匠心獨運:有“載不動,許多愁”;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亦有“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還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等。這些都能讓我們在深切感受文章語言美的同時,通過涵泳培養(yǎng)我們的語文情趣。
情趣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命根子,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文章的情趣,把學生真正帶入語文審美的殿堂。(作者單位:江西省吉水縣阜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