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本科生必修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其它政治理論課不同,其主要是從歷史教育的角度出發(fā)承載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功能。全國高校開設這門課,就是為了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增強大學生對于“三個選擇”的理解和認識。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此門課程教學思路單一、教學內容相對枯燥,對學生歷史學習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提高"綱要"課程教學實效性,應該注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聯系學生思想現狀與實際,運用專題化和案例教學法,構建新型的“研討式”教學模式,突出教學實踐性,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實效性;提高;方法
1 《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信息量大、重合度高,增加了授課難度
《綱要》課程教學內容多,而且與中學歷史課本以及《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存在重合,這就導致教學難度加大,影響教學效果。首先,大綱和教材內容多?!毒V要》教材分上、中、下三編,每編設綜述,內容全面、詳細,書中涵括了中國近現代170多年歷史上曾經獨領風騷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而大多數高?!毒V要》課程的學時安排是32學時,因此,教學時間短、內容多的狀況使教師很難合理
安排教學進度。其次,《綱要》教材的很多內容與中學的中國近現代歷史課本內容重合,學生也認為該課程中學早已學過而對課程不夠重視。
2、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減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在《綱要》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受到課時少及大班教學的限制,多數教師在講授時多側重對歷史事實的描述和歷史觀點的評價,明顯地突出了政治課的政治地位而削弱了課程知識的趣味性和育人功能,從而妨礙了教學活動的核心價值的實現。
3、教學評價形式單一,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據調查,大多數高校目前公共政治理論課的主要考核方式是平時成績占20%,考勤占20%,期末理論考核占60%。大多數學生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對近現代史課程的相關問題沒深入思考,只是靠考前突擊、死記硬背的復習方式來應付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課堂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可以看到,教學內容、方法、成績考核這一系列問題的背后,實際上是目前課堂教學模式的不盡合理?!毒V要》課教學中存在問題主要是教學方法和評價形式的單一也是由于刻板、僵化的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因此,改革高校《綱要》課程教學,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是關鍵。
2 以專題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綱要”課的性質,決定了“綱要”課的教學要突出“思政課”教育功能的要求。而“綱要”課又具有明顯的“歷史學”的特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體現出歷史知識、思想性和學術性的統一。針對目前“綱要”課教學局限于課時少、內容多、跨度大的實際情況,我們通過嘗試專題化教學有效地緩解了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這些實際困難。所謂專題化教學,就是突破教材章節(jié)的局限,本著大專題的原則,把“綱要”課教材的內容做重新組合,力求每個專題既能涵蓋教材的知識內容,又能突出重點與難點問題,對此,我們把“綱要”課的教學內容劃分為十二個專題,即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究竟給中國帶來了什么;林則徐與鴉片戰(zhàn)爭;洪秀全與太平天國革命;不一樣的李鴻章;孫中山與辛亥革命;陳獨秀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毛澤東與中國革命;蔣介石與國共合作;日本的侵華計劃與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人民共和國: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文化大革命與江林集團;鄧小平與中國革命和建設。通過研讀《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避免兩門課程在內容上的重復,我們把《綱要》課的教學內容重點放在1840年至1949年的中國近代史這一階段,突出中國近代史的主題,即中華民族的一段屈辱史以及在屈辱中奮進的歷史,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3 運用案例式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案例教學法也是提高歷史教育功能的好方法。所謂案例教學法就是在課堂上從一個或若干具體事例出發(fā),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引導、分析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觀點的教學方法?!毒V要》課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從感知具體歷史事例入手,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講清道理,不僅切中要害地解決學生所關心的熱點和現實問題,同時又可以讓學生在感悟中感動,在思考中行動,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精髓”滲透到學生的心里。如在分析“資本主義為何在中國行不通”這一理論觀點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失敗這兩個典型案例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在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近代中國,整個社會、文化與經濟結構還是傳統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很不成熟,不可能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提供相應條件。同時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絕不是為了幫助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而是要掠奪中國,它們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國的殖民主義利益,更不愿意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成為它們的競爭對手。中國的封建主義也不允許資本主義發(fā)展。封建主義在中國不僅勢力強大,而且根深蒂固,他們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無以落實。中國的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又存在著嚴重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無法完成代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4 構建“研討式”課堂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改變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機械灌輸模式,調動學生主動接受教育的積極性,以實現教育目標。以學生為本,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重視學生的內在需求,體現歷史教學的現實價值?!毒V要》是大學生成長成才,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一課。大學生在中學時期雖然已經學習過中國近現代歷史,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fā)展脈絡有了一個粗略的了解,但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一些重大的歷史問題還不甚理解,存在著不少困惑和迷茫?!熬V要”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大學生關注和困惑的重大歷史問題,根據大學生內在心理需要和困惑的問題去組織、設計和開展教學,幫助學生釋疑解惑,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歷史觀去觀察和分析問題,明辨是非,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點的教育,在教育中汲取營養(yǎng),提高自身思想素質。
因為講課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傳遞信息,而討論則讓學生積極從事學習,講課要求學生聽,而討論則允許學生發(fā)表意見作出反映??梢圆扇≌n內研討與課外研討相結合的方法。再是要引導大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大學生思想敏銳,在許多問題上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只要教師引導有法,就會喚起他們的課堂互動熱情,收到良好教學效果。課堂教學互動首先是一種情感、情緒的互動,教師要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為課堂的互動奠定基礎。只有師生的關系融洽,學生的思維才被激活,教學互動也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教學互動包括一系列程序,一是課前學生參與學習的互動。二是課堂上師生的雙邊活動。三是組織好課后學生參與學習的活動教師向學生介紹或推薦一些參考書籍和論文,讓學生課后閱讀,擴大視野??傊?,教學互動是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思想教育的一種好形式。組織得當,就會收到良好效果。
5 結語
《綱要》課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其教學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guī)律,了解國史和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的三個選擇。但是,從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現狀來看,表現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對《綱要》課的態(tài)度普遍表現淡漠,缺乏學習的熱情,《綱要》課的教師工作動力不足,甚至面對學生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感到無奈。因此,如何改變高?!毒V要》的教學現狀也成為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作者簡介
蔡蘇龍(1969年-),男,湖南永州人,歷史學博士,現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移民史、華僑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