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張敏
民族小學:文事武備 耕讀傳家 .
本刊記者_張敏
耕種以事稼穡,立性命。讀書識禮義,習武以修身達德。是以文事武備,耕讀傳家。
民族小學在古城南街,第一次到民族小學已近黃昏。
一整天參觀閬中城鄉(xiāng)六七所學校,到民族小學已有些疲憊,先到教師咖啡書吧坐下。吧臺上,記者信手翻開了老師們的圖書借閱登記資料,只見《世界通史》、《史記》、《論語》、《古文觀止》等。教師們的閱讀層次不俗,學子的閱讀趣味自然不低,書香校園非虛言。
從書吧出來正是操場,兩側皆是武術元素,牌匾上介紹武術起源,其中有言:“中華武術往往帶有思想冶煉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學的特色、意義,對現今中國的大眾文化有深遠影響?!蓖杏袑<曳Q,此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正知見。
“正知見”是佛法用語,記者查閱了資料,的確,在很多現代人眼里,武術是難登大雅的江湖把戲,是“術”而不是“道”。民族小學的師生把武術上升到國術的層面和哲學的高度,充分肯定武術修身立德的教育價值,
《論語》言:“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鄭玄注曰:文,道藝也。漢代以前,文包含武,武就是文。如孔子言:“有文事必有武備。”文武合在一起是個斌字,文乃偏旁,武才是主體。
國術之道,形意門稱之為圣賢的養(yǎng)生術,至今留存于趙堡太級門的張三豐手跡上,有詩曰:
“天地即乾坤,伏羲為人祖,畫卦道有名,繞舜十六丹,微危允闕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
此五言詩揭示了中華道統(tǒng)傳承的奧秘,在武術這一道術的源頭,儒道合一。因此,中國歷史上,書圣王羲之為右將軍,李白仗劍刺虎,諸葛亮謚號“武侯”,張飛實乃書法大家,書法即含槍法,他與岳飛、辛棄疾等人一樣文武雙全,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
民族小學地處古代軍事要地閬中古城,將武術納入辦學特色,似張飛英靈有知,遂使武術之大道不隱。
一校掌門,楊杰。
走馬上任之際,民族小學的門墻文化建設、社團等已然興起,可是少了一股氣。楊杰想要修煉的氣,首先是種植,耕種以事稼穡,立性命。讀書識禮義,習武以修身達德。是以文事武備,耕讀傳家,這也是歷代家書中反復倡導的。
在寸土寸金的古城里,校園地方小,則發(fā)展立體生態(tài)農業(yè)。從郊外運回泥土,和以肥料裝箱,搞起種植。收獲的季節(jié),孩子們采摘親手種植的菜蔬,在柴火房里燒火做飯,分享收獲的樂趣。
1995年,18歲的楊杰師范畢業(yè)后進入閬中城東小學,教語文。他像所有70年代的男青年一樣,愛看書,愛把滾燙的雞湯和憂傷的句子抄錄在筆記本上?!拔液芟矚g的,已經寫了18本!”他比劃著高度,三分夸張,七分逗趣,十分認真。
兩年后,學校僅有的兩位體育老師一個下海經商,一個回家生孩子。時任校長很苦悶,一拍腦袋,“楊杰,你去!”楊杰果真就去了。這一去,“走不脫了,艱難啊,特別是排球!胡珺回去生孩子,我就提著水果去她家請教。她寫下來,我自己先看,再教,這樣教了兩年,在閬中市打了冠軍,去成都比賽又拿了省冠軍,當時就評了南充市優(yōu)秀教師,過后還把城東小學作為排球基地,現在我拿的獎牌還在那里吶!”
2005年,楊杰被提拔為藝體室主任,兩年后升任教導處主任,再兩年成為一所民辦學校的副校長,并分管城東小學。2012年閬中市成立體育運動管理中心,又被調去。2014年單位體制改革,楊杰再次回到學校,出任民族小學校長,武術之興,由此而始。
最初,孩子們既新奇又崇拜,很快有100多人報名。第一節(jié)課扎馬步結束,很多孩子吃不了苦,溜得只剩80多人,而堅守的孩子也是狀況百出。十歲的左翼是個練武的苗子,教練惜才,他本人卻了無意趣。原因是他的爺爺少時練過,至今保有武人之風,平日見了老師,也是雙手抱拳。老爺子一心想讓孫子習武,可是操之過急,反讓孫子起了反感。學校大興武術,老爺子大贊:楊杰乃真豪杰也。大隊輔導員張杏花一邊勸慰老爺子,一邊鼓勵左翼,市體育中心請來的國家一級教練因材施教,終使左翼心意回轉。
2015年4月南充市武術錦標賽上,左翼一人奪得男子八極拳丙組二等獎及男子長拳丙組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