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英格力士》里的成長探索

        2016-09-18 06:08:41
        安康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英格亞軍精神

        鄒 軍

        (浙江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英格力士》里的成長探索

        鄒軍

        (浙江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英格力士》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本文對小說主人公劉愛的成長進行了探索。首先將他的成長論述為在王亞軍的理性啟蒙下的“正導”型成長,接著對這種看法進行反撥,說明王亞軍形象有較大的虛幻性,強調在劉愛的潛意識里隱藏著眾人給他的精神哺育,最后分析了眾人精神哺育的有限性,劉愛的真正成長需要一股超越性力量,小說中的超越性力量正是王亞軍形象里蘊含的啟蒙信念,從而將劉愛的成長確定為啟蒙信念導引下的“自導”型成長。

        《英格力士》;成長;正導;潛意識;自導

        《成長小說概論》里將成長小說定義為:“成長小說是一種著力表現(xiàn)稚嫩的年輕主人公歷經各種挫折、磨難的心路歷程的一種小說樣式。成長主人公或受到導引,得以頓悟,如期長大成人;或若有所悟,有長大成人的可能性;或迷茫依舊,拒絕成長,成長夭折?!盵1]22成長引路人是成長小說中一類重要的人物形象,他們引導主人公成長,在主人公的成長之旅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成長引路人被分為“正導”“反導”“誤導”“互導”“自導”五種類型。其中,“正導,即從正面導引的引路人”[1]27;“自導,即成長者在成長路上的自我教育,無緣借助他者之力長大成人,因卓越的悟性和超強的自省能力而自助成長”[1]31。

        許多作家的“文革”童年敘事作品,比如畢飛宇的《白夜》、艾偉的《田園童話》、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 《在細雨中呼喊》、蘇童的《刺青時代》《城北地帶》,都可歸為成長小說。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點——主人公的成長未能如期完成。同為有關“文革”的童年敘事,王剛的《英格力士》是一個例外,作品里的成長主人公劉愛如期地長大成人。那么,按照《成長小說概論》對成長引路人類型的劃分,劉愛的成長可以看成哪種類型?

        黑格爾所講的“否定性”,是黑格爾辯證法里的精髓。張世英在《精神現(xiàn)象學》的“總序”里說:“黑格爾認為克服對立統(tǒng)一以達到統(tǒng)一即自由之境的動力是‘否定性’。這種‘否定性’不是簡單拋棄、消滅對立面和舊事物,而是保持又超越對立面和舊事物,他稱之為‘思辨的否定’或‘辯證的否定’。這種否定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和動力’,是精神性自我‘前進的靈魂’?!盵2]下面,我們將運用黑格爾的這種“否定性”辯證思維,探討成長小說《英格力士》中主人公劉愛的成長之旅。

        一、理性啟蒙下的“正導”型成長

        “正導”,即“從正面導引的引路人”“他們睿智、果敢,具有卓越的精神美和道德美,渾身散發(fā)出令人著迷的人性光輝。他們或潛移默化,或直截了當,為成長者指明前進的方向,為成長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為成長者掃清成長之旅中必然或可能遇見的各種痛苦和迷惘”[1]27。王亞軍就屬于這類成長引路人,成長主人公劉愛似乎是在他的正面導引下獲得成長經驗,經歷精神領悟,從而長大成人的。

        《教育漫話》是十七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和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所寫的一部教育名著,它的主題是所謂的“紳士教育”,即如何將兒童培養(yǎng)成有理性、有德性、有實際才干的紳士。洛克非??粗貎和缙谒艿慕逃?,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所以千差萬別,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我們幼小的時候得到的印象,哪怕極其微小、幾乎覺察不到,都會對一生產生長久而深遠的影響?!盵3]3洛克認為兒童早期的時候基本上是一張白紙,尚未形成自己的理性,這時他的精神處于“最柔軟、最易于支配的時候”,需要遵從成人的戒律,服從成人的理性,隨著其理性的逐漸形成,嚴格的管教也可以漸漸放松,直到他們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理性。通過洛克的教育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在兒童的成長中有一個正面導引的成長引路人何其重要。

        在大多數(shù)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文革”童年敘事里,往往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缺少一個類似王亞軍的成長引路人。在主人公們成長的那個特殊歲月里,基本的人倫價值體系崩潰,人心失去了應有的約束,整個社會陷入了某種無序與瘋狂?!霸诔涑庵?、批、斗’的政治話語的滔天濁浪中,成長期的孩子們經受著這種大浪的沖刷并為之吸引。這種從上到下的全民性話語以其無可置疑的強勢,絕對地排斥了其他真正美好的思想源流,從而也就斷絕了孩子們向其他方向成長的可能?!盵4]由于沒有一個內心堅定的正面引路人,在似乎一無所有的時代的精神荒原里,成長主人公們面對著那個充斥著暴力與瘋狂的時代,要么在外部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下成長夭折,要么拒絕外面的世界而無法如期長大成人?!妒藲q出門遠行》里,“我”最終從虛偽冷酷的成人世界退回內心,覺得那里才溫暖安全;《刺青時代》里,男孩小拐只能感受到世界的暴力與血腥,受其影響,最終也被其吞噬;《耳光響亮》里,缺少了精神導引的心靈破碎、混亂,不僅是牛氏姐弟的受難,也是六十年代出生一代人的受難。蘇童說:“共同的特點是以毀壞作結局,所有的小說都以毀壞收場,沒有一個完美的陽光式結尾。我所有成長小說沒有一個以完成成長告終,成長總是未完待續(xù)”[5]。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英格力士》中的知識分子群體處于異常狼狽、促狹與悲慘的境地,被人批斗,朝不保夕。許許多多的知識分子,比如“我”父母、校長、范主任、郭培清等人,都基本上放棄了內心的全部信念。英語老師王亞軍被描述為這群知識分子中的一個另類,他依然恪守啟蒙的信念。王亞軍像是“殉道士”,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為那幫不幸的孩子流下了悲憫的淚水,“他的眼淚在不停地流著,就好像那是一條河,是我們?yōu)豸斈君R河”“我們這些烏魯木齊出生的孩子就是喝著王亞軍的淚水長大的”。他教育劉愛、黃旭升等學生,充滿熱誠地關懷學生的成長,但是劉愛的母親“只是害怕他這種人給她的孩子,以及她的家庭帶來危險”,也許在家長們的眼里他只是一個書呆子和可憐蟲。不過,王亞軍是一個承載了西方啟蒙理念的人,他有著堅實的人道主義理念。作為正面導引的引路人,王亞軍對人道主義理念的信仰自始自終從未動搖過。在“破四舊”“打到牛鬼蛇神”“狠批封資修”等“文革”話語泛濫的惡劣環(huán)境里,王亞軍依然相信人與人之間要有“愛”,要“仁慈”,依然堅持教“最純正的林格風英語”,依然要求班里的同學做“紳士”。

        王亞軍注重儀表,他用香水,不留胡子,衣著整潔,“總是干凈,典雅”,他的微笑“謙和”而“含蓄”。劉愛因此偷用母親的香水,買平光眼鏡,在劉愛后來成為英語老師后,他也和王亞軍一樣衣著講究,往身上灑香水。

        在劉愛因青春期的自慰行為而憂傷、恐懼時,王亞軍告訴他“你要學會自慰”,這拯救了當時的劉愛,“讓我意識到每當黎明想念女人,渾身燥熱是無罪的”。在青少年的成長中,性的成長是很重要的部分,這方面的引導不當可能使主人公的成長陷入危險的境地。王亞軍沒有將其視為禁忌,也沒有任其發(fā)展,教會劉愛正確地面對它,引導劉愛順利地渡過了人的成長中這個必不可少的階段。

        王亞軍告訴劉愛,“紳士是有教養(yǎng)的男人”“一個紳士在挨了女人耳光之后,絕不能想到還手”“他首先應該想想是不是自己真的錯了,如果沒有錯,那他就應該自嘲地笑笑”。王亞軍注重理性對自我的約束,盡力反對人與人之間的暴力行為,這使得劉愛沒有選擇去當基干民兵等,從而避免了遭遇與同齡人黃旭升、李垃圾類似的成長之殤。

        王亞軍熱愛英語,告訴劉愛以后“要去周游世界”“天山擋住了你的眼睛”。他的熱情激起了劉愛對英語的熱情,使得劉愛最終也成了一名英語老師,擁有了寬廣的視野,“在英語的世界里,看到了美國,看到了歐洲”。

        在整部作品中,王亞軍一直在盡力地引導著劉愛,他的形象、語言與行動等各方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劉愛。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里,傳統(tǒng)的兒童教育被毀壞,已經不可能對兒童的成長實行良好的導引,在這種境況下,王亞軍這一人物形象被作家賦予了西方啟蒙的理念。王亞軍用西方紳士的要求盡力地約束著劉愛,引導著劉愛,這里寄托了作家對成長主人公劉愛的美好祝愿。我們可以把王亞軍看成“正導”類型的成長引路人,正是有了他的正面導引,劉愛克服了外界的重重阻擾,避開了青春期成長的陷阱,初步具備了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最終長大成人。

        二、眾人對劉愛的精神哺育

        洛克認為好的兒童導師需要兩方面的素質,一方面他要有良好的教養(yǎng),“懂得對于什么人、在什么時候以及在什么地方應該有什么樣的舉止與禮貌”,另一方面要熟悉世態(tài)人情,“懂得他那個時代人們的行徑、脾性、罪惡、騙術和缺點,尤其是他本國的”[3]75-77。前一方面的素質王亞軍無疑是具備的,他有著良好的教養(yǎng);后一方面,他對那個時代人們的心靈完全懂得嗎?劉愛和黃旭升的母親打他耳光,學生家長不敢讓他給學生太多的影響,似乎他并不是一個當時家長心目中的好老師。那么,王亞軍是否缺了什么?質樸美麗的新疆女孩阿吉泰為什么就不能接納王亞軍,在她的眼里王亞軍是否缺了什么?

        榮格曾做了一個夢,在夢里有一幢老房子,其頂層里的家具陳設氣派,下面一層里的則要陳舊得多,是中世紀的,最底層即地下室里有原始文化的遺跡,有破碎的陶器和兩個原始人類頭骨。在榮格看來,那幢房子是他精神的一個意象。頂層房間代表他的意識人格,下面一層代表其個人潛意識,最底層代表其集體潛意識。其中,集體潛意識里有我們的祖先一代代傳承給我們的共同的精神遺產,榮格稱為“原型”,人的意識與行為很大程度上源于這種“原型”[6]。

        《英格力士》中的兩個人物形象阿吉泰、老張可以看成兩個經典的“原型”,其中,阿吉泰是母愛“原型”,老張是父愛“原型”。阿吉泰是新疆本地的維吾爾族姑娘,她質樸、美麗而善良,是大地里帶著民間氣息的精靈。從“原型”意義上講,她的身上承載著在中華大地上生存的各個族群里那源遠流長的普通而偉大的母親形象。在歲月的長河里,多少普通的女性默默地承受著各種天災人禍、兵荒馬亂而頑強地養(yǎng)育著子女,呵護著家庭,讓族群能夠繁衍至今。很多文學作品里都有這樣的母親形象,《豐乳肥臀》里承受重重苦難把子孫們拉扯大的母親,《黑駿馬》里勤勞質樸的索米婭,還有《為奴隸的母親》里受著屈辱而始終念念不忘自己孩子的阿秀。實際上,這樣的女性形象不僅有母親,還有姐姐。歌手張楚在《姐姐》里唱道:“這個冬天雪還不下,站在路上眼睛不眨,我的心跳還很溫柔,你該表揚我說今天還很聽話……”,一個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懷念著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替他遮擋了外面風霜雨雪的姐姐,“姐姐帶給我們的親情以及長姊若母的那種溫柔感動,永遠地留在了那段相濡以沫的時光里”[7]191。

        劉愛離家出走遇到阿吉泰,在領劉愛到她宿舍的途中,她教劉愛唱維吾爾民歌,“小路在延伸,就好像那是沒有盡頭的理想,溫柔,淡泊,蒼涼”,民歌里往往蘊涵著一個族群心靈深處、流傳久遠的情感和記憶,是一個人的精神原鄉(xiāng)。劉愛離家出走時學唱民歌的經歷,可以說是在回溯人的精神原鄉(xiāng),重新體驗先輩人的思想與情感。王亞軍的形象里沒有體現(xiàn)出這些事物,這也許是阿吉泰不能接受王亞軍的原因。

        老張是從內地來新疆的“盲流”“是一路要著飯來的”“盲流在我們這些孩子的心目中是罵人的話,是小偷,雜種,流氓,強盜的另一種稱呼”。劉愛離家出走后偶遇老張,和他一起住在倒塌的破屋里,跟著他去偷東西,艱難地生活了一個多月。主人公的這段艱難的生活,讓人想起王剛的其他作品里“我”和哥哥的生活。王剛在西北大學讀書時,曾寫過一篇回憶性文章《湖南墳園散記》,里面回憶了他“文革”時期的童年時光,爸媽被改造,只有媽媽周六回來一趟,幾歲的他和哥哥一起相依為命[8]55-62。后來,他在一篇小說《博格達童話》里,對這段童年時光進行了藝術再現(xiàn)。“我”和哥哥缺衣少食,無人管教,目睹外界的癲狂,心靈荒蕪地生長。小說中,兄弟倆盡管被饑餓折磨,但還喂養(yǎng)鴿子,哥哥向熟人討要吃的,帶著“我”去偷瓜,和同伴一起偷廢鐵[8]203-247。長兄如父,哥哥和“我”一起,艱難地求生,竭力地填飽肚子,竭力地維護虛弱的心靈。

        兒童文學理論家劉緒源認為,與“母愛型”作品相比,“父愛型”作品更加強調人要直面人生,往往具備“攖人心”的力量。它更追求一種迫近人生現(xiàn)實的深刻性,更傾向于讓孩子去經受生存的艱辛、世事的艱難,去體會生活那強悍而殘酷的一面[9]89。作家在寫作《英格力士》時用筆是很節(jié)制的,那段歲月里生活的苦難與殘酷在文中很少顯露,但是主人公“我”要實現(xiàn)足夠的成長,必須要經受殘酷生活的洗禮。全書里老張所占的篇幅很短,但老張這個人物形象的設置是必要的,某種意義上他象征著深沉的父愛,領著“我”經受那段艱難歲月的洗禮。王亞軍可能正是缺少了阿吉泰和老張身上帶著的那種來自大地的氣息,這些氣息來自于族群以往歲月的觀念和情感,是一個人的集體潛意識里流傳久遠的“原型”。潛意識里充滿了生命本能的運動,實際上是一個人尋求人格意識發(fā)展的力量源泉,也是人的理性發(fā)展的源泉。

        考察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父親”“母親”等人物形象是“圓形”人物,血肉豐滿,形象生動,而王亞軍的人物形象是“扁形”人物,性格比較單一、平面,更多的是一種理念的象征。作家為了張揚理性啟蒙的理念,把很大的一部分筆墨用來塑造王亞軍這個人物形象,同時使得作品里有一種審父的傾向。實際上,在六十年代作家的“文革”敘事作品里,這是一個通病。王剛在寫《英格力士》時已經四十多歲,他下筆時相對節(jié)制一點,試圖以一種更加悲憫、同情的視角來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他作品里的審父傾向依然是較嚴重的。所以,在創(chuàng)作中作家可能無意識地把一些本應屬于父親、母親的品質轉移到了老張和阿吉泰的身上。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里,父母的人格素質也許只能比較地“平庸”和“低下”,他們對主人公的成長有很大的消極作用。不過,也許父母這些人格素質可以更好地讓他們和他們的子女得以在那個環(huán)境里生存下來。在一些境況下,父母這些“平庸”“低下”的人格素質也給予了劉愛精神上的哺育,適度地引導了他的成長。下面的兩個場景就是如此。

        第一個場景:劉愛離家出走,跟著“盲流”老張艱難地生活了一個多月,為了填飽肚子而偷竊。在老張不幸死亡后,他回到了家附近,正在猶豫是否該回家時,聽到了父母尋他的呼喊,“我就是在那時看到了父親的背影,和朱自清爸爸的背影一樣,它讓我溫暖而心酸。母親站在他的身邊,扶著他。他們像是相依為命的兩個孩子”。面對著父母,他有了不同的目光,實在是因為他有了不同的心靈?!拔彝蝗怀霈F(xiàn)在他們身邊,嚇得他們猛地轉過身來,爸爸先是朝后邊退了兩步,驚恐使他張開了嘴,媽媽也下意識地拉上了他的手。當意識到站在這兒的人不是鬼,而是他們的兒子時,爸爸的臉上露出了從恐懼到歡樂的表情?!备改概c兒子,目光與背影,離別與守候,呼喊與相逢,這樣的場景在有人類以來的歲月里一直在上演著,蘊含著一種來自土地深處的氣息。

        第二個場景:在公審王亞軍時劉愛拒絕揭發(fā)他,回家后,“我坐下來吃飯,他們兩個人竟都坐在我的身邊,看著我吃”。也許,父母挨在他身邊坐時是一邊一個,已近年邁的父親對兒子的愛、期望甚至試圖的倚靠,一切盡在不言中。在父親斥責王亞軍時,劉愛說“我覺得你也挺不要臉的”,父親“給了我一巴掌”,“我”抬起腳狠狠踢向他的肚子,“竟把可憐的父親當場踢到了”“在母親的哭叫聲中,我愣在那兒”。父與子的關系,永遠值得探索。蒼茫的天地間,永遠是子與父一同地、保持適度距離地前行的剪影。生活對每個人都是艱難的旅程,托克維爾曾說:“我把生活在世上的人比作一個在十分寒冷的地區(qū)漫無止境地艱難跋涉的旅行者?!盵10]只是一味地指責父輩已經形成的物質與精神,是否有利于子輩形成自己更好一點的物質與精神?而父子相向中“母親的哭叫聲”,也許更具有“原型”的普遍意味,蘊藏在很多人的成長記憶里。

        還有同齡人之間相互的些許溫暖和幫助,也是劉愛得到的精神哺育。他和兒時女伴黃旭升一起呆在樹上,寒冷中他把自己的衣服給她穿并把她抱住,不經意間劉愛感受到她的胸部:“我更加清晰地聞到了她身上的薄荷香味,而且,我感到她的胸脯上很軟,而且有兩處地方顯然高起來。就說:‘你們女生都這樣嗎?’她說:‘我比她們都高,別看我別的地方廋?!边@是少男少女美好的純真情懷。那個特殊歲月里對性的禁錮,并不能完全阻止少年男女彼此的相互溫暖和他們性意識的健康、自然地萌發(fā)。即使在比較混蛋的同齡人李垃圾身上,也看到了人性的微光,黃旭升的父親自殺后,李垃圾去食堂打了米飯和肉菜端給她吃。

        人容易因為太渴望得到一個事物而忽視了一直在他身邊的也很重要的另一個事物。也許,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渴望讓成長主人公劉愛得到西方的理性啟蒙,而相對忽視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劉愛實際上更可能得到的、對他的成長也有幫助的精神哺育——周圍的眾人給予他的精神哺育。

        三、有著啟蒙信念的“自導”型成長

        由第一部分的描述,可以看出主人公劉愛在王亞軍的正面導引下,最終長大成人。但是,根據(jù)第二部分的反撥,王亞軍這個人物形象更多的是一種理念的象征,帶有較大的虛幻性,劉愛的成長實際上得到了周圍眾人的精神哺育。那么,主人公劉愛的成長到底是什么類型呢?

        張國龍對成長引路人“自導”類型的理解,是“成長者在成長路上的自我教育,無緣借助他者之力長大成人,因卓越的悟性和超強的自省能力而自助成長。這樣的成長者鳳毛麟角,其成長經歷非常另類”[1]31。張國龍接著以《哈克貝利·芬恩歷險記》中的成長主人公哈克為例闡述這一成長類型,哈克為了“逃脫惡魔般的父親”而離家出走,踏上漫長而艱難的成長旅程,盡管在途中黑人吉姆時不時地與他相逢,但在他的成長之旅中吉姆基本上處于缺席狀態(tài),哈克靠著自己的體悟慢慢長大成人[1]31。令人意味深長的是,《月亮河》這首歌正是講訴哈克和吉姆這兩個漂流者的。這首歌在《英格力士》里出現(xiàn)了三次:王亞軍將這首歌教給劉愛,離家出走中劉愛唱給“盲流”老張聽,父親在逝世前向劉愛解釋了它。在那個瘋狂的年代里,劉愛處于迷茫之中,王亞軍教給了他;在離家出走期間,劉愛頓悟了父母的“可憐”和環(huán)境的某種“可怕”,他唱給“盲流”老張聽;父親逝世前,向劉愛解釋了歌的意義。在這首歌里,父親、老張和王亞軍三人的形象合而為一了,他們似乎都是哈克的朋友黑人吉姆,而劉愛正是哈克。這明確地暗示了盡管王亞軍正面引導了劉愛,但他只是劉愛成長之旅中的見證人,主人公的成長是和哈克一樣的“自導”型成長。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家長們疲于應付各種運動而自顧不暇?!霸谀欠N人人自危的社會關系里,他們要么忙于大生產,為生計奔波,要么出入各種政治學習的會場,參加各種層出不窮的批斗會,根本無暇去關心這些孩子的成長?!盵11]34處于這種境況下,孩子的成長必須依靠他自己,主人公劉愛正是在主動的離家出走中獨自實現(xiàn)了精神的頓悟。

        實現(xiàn)精神頓悟是歐美經典成長小說中主人公在成長之旅中經歷的標志性事件,在主人公經歷精神頓悟后,他的主體性得以生成,從而在精神上真正地長大成人。“‘頓悟’一詞原是宗教術語,喬伊斯對這個術語作了新的闡釋:頓悟是一種突發(fā)的精神現(xiàn)象;通過頓悟,對自己或者對某種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盵12]《英格力士》全書中,主人公的精神頓悟出現(xiàn)在劉愛遇到阿吉泰,領悟到父母“可憐”的標志性事件中。劉愛離家后遇見了阿吉泰,當晚在她家窗外看到了范主任的非禮行為,劉愛去砸門而讓她有機會跑出來。范主任叫她再進去,阿吉泰猶豫著,“她的眼神有些可憐,就好像她是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她無辜,無奈,無所適從”,然后,“奇跡發(fā)生了,阿吉泰竟然聽話地進去了”,當然最終劉愛“挽救了阿吉泰”。這時,父母呼喊他名字的聲音從湖南墳園里傳來?!安恢罏槭裁矗谀且凰查g,我突然感到爸爸媽媽的可憐,他們跟阿吉泰一樣的可憐”。

        阿吉泰在本書里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劉愛成長的經歷中,如果說王亞軍給了劉愛來自西方的理性啟蒙,那么,她給了劉愛孕育于大地里的情感啟蒙。她質樸、美麗、健康而善良,是大地里帶著民間氣息的精靈,是那個混亂歲月里劉愛、李垃圾等一幫懵懂少年夢中的女神和心靈的慰藉。然而,就是這么一位女子,在范主任的無賴舉動下,是那樣地可憐——這個畫面對他太震撼了。就在這時,劉愛聽到了父母的呼喊。這些大人真可憐!主人公劉愛便在這個時刻實現(xiàn)了精神頓悟,主體性得以生成。劉愛在此時有一種類似存在主義的個人意識,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的孤獨的存在。他覺悟到了父母照料他的不易,他們的可憐和周圍環(huán)境的某種“可怕”,他像野獸一樣獨自地躲在暗處“觀察”他們。這種存在主義意識在《“六十年代”氣質》一書里也有描述:“這代人有著天生的、永恒的距離感。他成了歷史的觀看者。所謂觀看者,就是歷史上演的一切都跟他若即若離?!母铩洑v過……但他卻并不是個參與者”“實利社會來臨了……(與他們的)幼年根莖相悖,也產生了一種疏離”[7]83。不過,在這種觀看中,其中會有人形成清醒的存在主義的個體主體意識,勇敢地做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劉愛正是如此。他在覺悟了父母的“可憐”和周圍環(huán)境的某種“可怕”后,選擇了離家流浪,和老張艱難地生活,在英語老師王亞軍被公審時拒絕揭發(fā)自己的導師,他扔向空中的紛紛揚揚的紙張在某種意義上是向外界宣告其獨立主體意識,是一種經歷重重考驗后的成人式的正式完成。

        《英格力士》中,王亞軍這個人物形象不是可有可無的。在那個苦難的歲月里,眾人的精神哺育可以給予主人公劉愛一定的心靈溫暖和慰藉,但是單憑這些,并不足以讓主人公跳出那個時代的局限,實現(xiàn)真正的成長。在其它作家的“文革”童年敘事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使有了周圍眾人的精神哺育,主人公也很難如期長大成人?!对诩氂曛泻艉啊分械膶O光林、國慶和蘇宇等人的父親要么是個無賴,要么不在場,使得他們在無序成長中遭遇了集體式的受難;《刺青時代》和《城北地帶》中的王小拐、紅旗和李達生等人只能尋找所謂江湖高人的指引,只能任憑青春期的本能力量四處奔突,在香椿樹街上灑下少年血。從這些主人公的成長經歷可以看出,有一個優(yōu)秀的人生導師,一個能夠給你指示正確方向的人生導師,是多么重要。在那個喪失理性的年代里,擁有啟蒙信念的英語老師王亞軍正是這樣的人生導師。在《英格力士》里,王剛通過設置王亞軍這個人物形象,讓主人公劉愛認清時代的荒謬,找到成長的正確方向,實現(xiàn)了對他所處現(xiàn)實的某種超越。

        “兒童是永遠弱小的,但他們總是在想象中將自己描繪得無比強大。這是因為兒童同成人一樣愛體面,愛成功,而不喜歡遭受狼狽的挫敗。這種自小形成的對于體面和成功的自覺與不自覺的追求,正是整個人類得以向前發(fā)展的一種精神的推力?!盵9]165實際上,何止兒童,每個人在面對現(xiàn)實世界時,他又何嘗不是永遠弱小的,他永遠受制于現(xiàn)實的種種束縛,永遠在不斷地面臨挫敗。這樣,一個人在回首自己的成長時,他看到的常常是在種種困難和打擊中狼狽不堪的自己,順利的成長是偶然,挫折與失敗是常態(tài)。那么,他應該怎樣看待自己以往的成長,從而更好地在未來前行?面對以往的成長之旅,他是應該更強調現(xiàn)實世界的永遠強大對人的永久束縛,還是應該強調在永遠強大的現(xiàn)實世界里,人的精神點點滴滴的積極努力?可能應該選擇后者,想象正可以給人插上翅膀,使得人不用永久地匍匐于現(xiàn)實的塵土,而自由地翱翔于精神的天空。阿爾貝特·史懷澤面對物質發(fā)展過分超越了精神發(fā)展的當今人類世界時說:“決定文化命運的是信念保持對事實的影響”[13]。實際上,一個人回首自己的人生時,面對眾多已經發(fā)生的所謂客觀事實,他也需要讓自己積極的信念保持對這些事實的影響。一個六十年代出生的成人回首他糟糕的童年現(xiàn)實時,也是如此。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作家在《英格力士》中創(chuàng)造王亞軍這樣一個比較虛幻的人物形象,會更有意義。

        “在六十年代出生人的成長記憶里,最突出的是理性啟蒙的缺席。它意味著科學和人性的缺席,使他們無法明白作為一個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當他們成年后,站在科學理性的價值觀中來反省這種狀態(tài),便會發(fā)現(xiàn)這種成長與健康意義上的成長有著太多的差距?!盵11]40作家王剛的成長記憶正是如此,他在回首自己的童年時說:“我的童年只有暴力。我看見了很多大人在打……我們這些五六歲的孩子在教室里老師的批斗會上,當燈關上時,也會忍不住地沖到老師的身邊,在黑暗中,拼命踢她的肚子?!盵14]9然而,一個人兒時如果只是在暴力的陰影下成長,那是可悲的,童年里一定有一些其他更好的東西。值得作家慶幸的是,他找到了少年時吹長笛的經歷,“它的聲音里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動情精神,我吹過巴赫、柴可夫斯基、莫扎特、鮑羅丁等許多人的作品”[14]9。這些作品屬于西方古典音樂,古典音樂講究節(jié)制、和諧、勻稱。那么,在那個文明被放逐的年代里,一個少年學習和迷戀這些作品,是他努力地通過汲取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部分來引導自己成長的艱苦探索。王剛在構思《英格力士》時已經四十多歲,有了很多的人生經歷,有了一種更加平和的人生態(tài)度,更加意識到這些古典音樂作品所蘊含的精神的可貴。在英語老師王亞軍這個比較虛幻的人物形象身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精神的影子。在那個時代的暗夜里,主人公劉愛正是在王亞軍的啟蒙下,依靠自己的不懈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穿越了重重迷障而最終長大成人。考察到這里,我們可以確定王亞軍這個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它實是小說《英格力士》的靈魂。

        四、結語

        《英格力士》是一部典型的成長小說。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成長主人公劉愛有幸遇到了王亞軍,在他的啟蒙信念的引導下,憑著自己的努力和悟性,頑強、艱難地長大成人。六十年代出生的學人單世聯(lián)說:“我覺得德國作為后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在保存了深厚的精神傳統(tǒng)的同時迅速致力于經濟技術的現(xiàn)代化,失落了現(xiàn)代啟蒙的環(huán)節(jié)并把浪漫主義的反抗現(xiàn)代性推向公共政治領域,為后來的歷史悲劇埋下了伏筆。”[7]274和德國相比,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中國的精神傳統(tǒng)不是保存過多,而是破壞過多。不過,現(xiàn)代化進程中欠缺理性啟蒙,這一點中國與德國似乎有相似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講,在那個放逐了文明的特殊年代里,代表著啟蒙信念的王亞軍形象是值得肯定的。

        [1]張國龍.成長小說概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

        [2]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M].先剛,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3]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徐誠,楊漢麟,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4]談鳳霞.喧嘩與騷動中的成長危機——論“文革”童年敘事的人文反思[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05-109.

        [5]蘇童,王宏圖.南方的詩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75.

        [6]史蒂文斯.簡析榮格[M].楊韶剛,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223-226.

        [7]許暉.“六十年代”氣質[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8]王剛.秋天的男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9]劉緒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9.

        [10]塞繆爾·斯邁爾斯.自己拯救自己[M].劉曙光,宋景堂,李柏光,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26.

        [11]洪治綱.中國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12]ABRAMS M 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8.

        [13]阿爾貝特·史懷澤.敬畏生命[M].陳澤環(huán),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45.

        [14]王剛.在懷舊中叛逆成長[J].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2012(11).

        【責任編校朱云】

        I207.42

        A

        1674-0092(2016)04-0048-06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4.011

        2016-01-10

        鄒軍,男,湖北仙桃人,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英格亞軍精神
        和靜縣烏蘭英格墓地發(fā)掘簡報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姜亞軍治療焦慮性失眠經驗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吳亞軍:白手起家的女首富
        時代郵刊(2019年24期)2020-01-02 11:04:52
        法律擬制理論——評費英格的假如哲學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4
        拿出精神
        雙11商戰(zhàn),永久、鳳凰奪冠亞軍
        中國自行車(2017年1期)2017-04-16 02:53:45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中文久久人妻蜜桃| 久久精品综合国产二区| 99久久精品人妻一区|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hd| 毛片24种姿势无遮无拦| 国产无码十八禁| 自拍情爱视频在线观看| 一边捏奶头一边高潮视频| 8av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免费无码| 国产黄色一级到三级视频| 国产人妻鲁鲁一区二区| 人人爽人人爱| 国产一区二区丰满熟女人妻| 日本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欧洲美女黑人粗性暴交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中文字幕乱偷乱码亚洲| 极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人日本中文字幕免费精品| 日韩av激情在线观看| 偷窥村妇洗澡毛毛多|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妖熟女另类二区 | 男男性恋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情 | 藏春阁福利视频| 级毛片无码av|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伊人一道本|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刺激好大好爽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www夜片内射视频在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 最全精品自拍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