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江/北京市第九中學教師
以問題為載體教學生學會思考
劉永江/北京市第九中學教師
這個題目的后半句似乎寫成“教會學生思考”就可以了,但我的關注點則是想強調要教會學生學會思考。我們都知道,教學生學會學習是大家都認同的、特別重要的共識,但我們每位老師在日常的教學當中,是不是真的把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作為一個教學的內容,或者是一個教學的任務去落實了呢?我對自己的反思是,雖然在每節(jié)課的數學教學當中都在滲透這個意識,但在意識的明確性上,我做的還遠遠不夠。
我個人認為:問題是數學課堂的心臟,思維是數學課堂的靈魂。真實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善于營造和捕捉一些能夠激發(fā)思考的“有問題”的話題;樂于鼓勵和誘發(fā)能夠促人深省的見解。簡言之,“有問題”的數學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
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既然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它總要有一個載體。打個比方,如果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那么問題就是這個體操的舞臺,而數學老師的角色就是麻煩的制造者——問題的創(chuàng)造者和捕捉者。
關于學會思考的定位,我給出了這樣一個錐形結構圖,這個圖是從下往上看,上邊的每一個都是下邊的其中之一個點,那么大家都知道我們社會非常需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但這些的前提之一是要具備問題意識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兩點是社會層面對教育的要求。中間的“學會學習”是我們教育者的一個共識,要培養(yǎng)孩子終身的學習能力,這是必備條件之一,應該是由我們老師來培養(yǎng)。學會思考是指從數學學科方面的考量。如果學會學習是學校的任務之一的話,那么學會思考就應該是從數學學科的角度進行切入的一個點,而要想教會學生學會思考,這一定不僅僅是一個說法而已,我們希望通過數學課上問題的精心創(chuàng)設以及捕捉來給學生提供學會思考的素材和機會,下面我想借助三個案例來具體解釋以上觀點:
我們知道,有兩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類比和歸納,這也是兩種非常重要的發(fā)現與認知新事物的途徑,更是數學教學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善于發(fā)現能力的重要著力點。
第一個是類比。結構相似往往會導致性質相似,方法相似,數學知識體系中有很多結構相似的知識,我們應該在這些知識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示范,如何運用類比的思維方式進行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案例:《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略)
第二個是歸納。歸納法是對觀察、實驗和調查所得的個別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推理形式,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它是一種重要的數學發(fā)現的思維方式。
教會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猜想、證明的方式來發(fā)現規(guī)律,進而揭示其數學本質應該成為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案例:《一節(jié)“變質”的復習課》 (略)
第三個是學會思考才是習題教學的根本目的。要強調的是:how to think ,not onlydo!我以前的教學習慣常常傾向于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題,學生聽得很明白,但是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學生自己做題時除了模仿別無他法,模仿不成功就不會做了。學得很明白就是不會做,就是因為教師只教他怎么做,而沒有把真實的想法教給他。所以我現在的想法是:老師首先要把題目從頭到尾做一遍,再把試誤的過程完整地、真實地呈現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知道原汁原味的解題的思維過程,這樣學到的才是真正的、有效的思考方式。在我的習題教學中經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會把一個題的整個解題過程用思維的路線圖的方式進行展示。這個過程常常會用到分析法與綜合法的結合,但是我認為關于思路從何而來,分析法更接近于真實的思維狀態(tài),這也是數學學習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傊诮忸}方面想比做更重要!
最后是我的一點兒感想:做一個有“問題”的數學老師,把問題作為數學課堂的一個抓手,讓思考成為數學課堂的主旋律,把幫助學生學會思考,作為幫助學生學會數學學習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問題,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數學老師的職業(yè)理想與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