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家庭、學校、社會和自身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表現(xiàn)為注重自我,忽視他人; 集體與家庭責任感普遍缺失。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對策是高校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和社會應加以正面引導,大學生自身應注重自身思想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
【關鍵詞】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原因;對策
人類是群居動物,作為其中的個體,我們離不開這個賴以生存的集體,因此,我們在這個社會大群體中不僅要享有權(quán)利,同時還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社會責任就是其中一種。我們生活在這個共同的社會中,必須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接受一定的約束,只為建立并維護社會的美好,這就是我們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大學生群體在這一情形下承擔著尤其重要的角色,大學生群體接受過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一、大學生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梁,民族的未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培養(yǎng)大學生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1、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要求,它要求人與人的和諧,社會各要素的和諧,因此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直接關系到我國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順利程度。
2、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
大學生是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群體,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定型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對社會問題的認知有待積極正確的引導。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社會責任感,明確自己在社會集體中的作用,才能培養(yǎng)自己的良好品格,為自身的成長、成才搭建堅實的基礎。
3、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肩負著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使命,對思想尚不成熟,辨別能力有待提高的大學生而言是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二、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表現(xiàn)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方向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進入大學校園接受教育,但是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很多問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就是其中一種表現(xiàn)。雖然政府和社會一直在正面宣傳,比如大學生見義勇為、大學生下鄉(xiāng)支教等等,但是依然存在很多負面新聞,諸如馬加爵事件、藥家鑫事件……這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實在令人發(fā)指的同時,提出了更嚴峻的現(xiàn)實問題,那就是當前大學生日益缺失的社會責任感。
1、注重自我,忽視他人
新時代的大學生雖然在高校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從他們內(nèi)心而言只關注自己的需求,而忽視他人的感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交車讓座問題。雖然媒體大肆宣傳大學生應該發(fā)揚風格,給老人讓座,但是在公交車上依然可以看到大學生穩(wěn)穩(wěn)坐著,旁邊卻站著白發(fā)老人的情景。這就是大學生注重自我的表現(xiàn),心里只有自己,只要自己舒服就行。再比如很多大學生畢業(yè)找工作,都希望找到活少錢多離家近的崗位,但是現(xiàn)實卻往往不盡人意,于是他們或頻繁跳槽,或怨天尤人,卻沒有從自身找到問題所在。當今的社會是知識爆炸的社會,信息更迭瞬息萬變,如果不從自身找原因,不做好自身提升,而總是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為目標,沒有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聯(lián)系起來,缺乏對社會責任感的認同和踐行。
2、集體與家庭責任感缺失
現(xiàn)代大學生大多是“90后”,并且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在步入校園和社會大集體后更加不懂得何為責任感,往往為了自身利益而漠視甚至損害他人的利益。
三、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
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并非大學生自身單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各種因素的綜合,具體歸結(jié)如下:
首先,學校教育出現(xiàn)偏差。當前我國推行的是大眾教育,教育門檻的降低導致高校生源素質(zhì)的下降,很多大學生雖然分數(shù)高進入大學深造,但是本身素質(zhì)并不高,加上大學教育的目的依然是以應試為主,只要學生考試過關就能夠順利畢業(yè),這種教育方式下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給人生觀、價值觀尚不穩(wěn)定的大學生提供積極向上的引導。另外,雖然思政教育課程每個學校都是必修課,但是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內(nèi)容都過于陳舊,無法吸引“90后”大學生的求知需求,長此以往,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同虛設。
其次,家庭教育不足。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認知。家庭教育對孩子社會責任感缺失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方面由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父母自身就沒有社會責任感,無法給孩子帶來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由于當前大學生多是“90后”獨生子女,從小被家人寵溺,打不得罵不得,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存在缺陷,不愿意與人分享,只顧自己享樂,因此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的品性,自然也就沒有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
再次,社會負面影響。社會是復雜的,對涉世不深的大學生而言無疑充滿誘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是西方敵對勢力全方面滲透的時期,缺乏辨別能力的大學生很容易通過各種渠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
最后,大學生自身素質(zhì)有待提高。大學生因涉世不深,閱歷少經(jīng)驗不足,對問題的看法往往并不全面,處理問題時容易極端,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進而導致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四、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對策
通過上述現(xiàn)狀和原因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問題亟待解決,歸結(jié)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高校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是大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高校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利用現(xiàn)代科技和網(wǎng)絡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不是依然按照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尤其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而言,思想尚不穩(wěn)定,對事物缺乏甄別能力,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信息的侵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向?qū)W生傳播紅色思想,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榮辱觀,強化馬列主義、毛鄧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教育,并及時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及時對問題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教育。除此之外,高校還應該多開展校園文體活動,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社交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體現(xiàn)自身價值,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良好的性格和正確的三觀。
其次,家庭和社會應加以正面引導。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必須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孩子樹立正面的形象。同時不能對子女過于溺愛,有錯誤就要提出批評。社會也應該加強正面引導,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侵蝕,多宣傳正面、積極的信息加以引導,全社會共同努力,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堅實的社會責任感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
最后,大學生自身也應加強思想政治修養(yǎng)。內(nèi)因決定事務的性質(zhì),大學生只有從自身著手,加強思想政治修養(yǎng),才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良好品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堅守社會責任感,共同為社會的美好而努力。一方面,大學生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積極學習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豐富自己的頭腦,讓社會不良思想無懈可擊。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應該將理論自覺運用到社會實踐中,通過自身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感,為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綜上所述,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關乎民族希望和國家未來的基礎性工程,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zhì)的高低和道德修養(yǎng)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振興的任務能否順利實現(xiàn)。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高校、社會、家庭以及大學生群體自身的共同努力。社會責任感不是一句口號,它需要社會大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供一片凈土。
【參考文獻】
[1] 周勝娟.論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J].理論導報,2011(4)54-55.
[2] 方丹,曾誠.淺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學理論,2011(15)248-249.
[3] 付曉峰.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現(xiàn)狀與培養(yǎng)[J].中國市場,2013(18)177-178.
[4] 常立威.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jié)合[J].中國校外教育,2008(1).
【作者簡介】
孫孝林(1978-)男,安徽樅陽人,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