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藝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
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安徽文化傳播*
——以安徽某大學為例
張藝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漢語國際教育是傳播安徽文化的重要舞臺。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要樹立對外漢語教師地域性教學意識和地方文化意識,充分發(fā)揮對外漢語教學中安徽文化各傳播途徑的作用,結(jié)合語言教學多角度展示安徽文化,加強留學生體驗安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實踐。
漢語國際教育;安徽文化;傳播途徑;傳播策略
安徽是文化大省,具有豐厚的文化資源。安徽文化博大精深,既包括徽派古民居、古建筑等物質(zhì)文化,也包括徽劇、黃梅戲、新安醫(yī)學、新安畫派等非物質(zhì)文化。安徽一直致力于優(yōu)秀文化的對外傳播,努力“打響徽字牌,唱響黃梅戲”。安徽省委、省政府2013年出臺的 《文化強省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不斷拓展文化發(fā)展空間,增強安徽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卑不帐?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強調(diào)“振興發(fā)展地方戲曲和傳統(tǒng)工藝,加快安徽文化走出去步伐”。 然而現(xiàn)有的對于安徽文化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觀光、旅游方面,也涉及影視劇、文學、繪畫、藝術(shù)作品宣傳等方面,但在漢語國際教育這一領域較少涉及。
目前,安徽省有十余所高校接受外國留學生,有來自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一千多名來華留學生在省內(nèi)學習。漢語國際教育作為傳播安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渠道,還未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研究的也較少?!皾h語國際教育決不只是推廣和傳播語言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應當以漢語為載體, 以教學為媒介,以中華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 把漢語與中華文化一起推向世界。”[1]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學,應該是安徽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漢語國際教育是推動安徽省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對于推介安徽省的文化產(chǎn)品,展示安徽省的文化實力,塑造美好安徽形象都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早在80年代,學界就先后提出應在漢語國際教育的語言教學中重視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觀點。新世紀以來,學者們也一直在探尋文化教學的具體實施路徑。辛平[2]、沈燕、韋荷雅[3]先后提出“充分利用大環(huán)境開設文化實踐課”的文化教學新模式和利用電視錄像介紹中國文化的原則和方法。張英[4]和趙宏勃[5]先后建議提出專門的文化課教學內(nèi)容、教學原則,并重視其教材和大綱的研究。張瑩[6]、程書秋、鄭洪宇[7]先后認為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尚缺乏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框架來指導。劉繼紅通過分析國外大學文化課程設置的內(nèi)容、教學手段等討論了對我國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啟示[8]。也有一些學者研究教學中的具體地域文化。李春雨、陳婕討論了北京文化與漢語國際推廣之間的關(guān)系[9],邵華研究了黑龍江文化資源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guān)聯(lián)[10],袁慧玲、侯桃提出要將江西文化資源充分與來贛留學生教育相結(jié)合[11],卜海艷指出河南省漢語國際推廣應植根于中原文化[12],姜紅討論了如何利用安徽本地文化資源進行對外漢語教學[13]。
綜上所述,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已普遍地被認可,但對于文化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文化內(nèi)容在教學中如何組織,文化教學的量如何把握等實踐性問題討論尚不充分。更重要的是,對于如何將中國地域文化與漢語國際教育相結(jié)合這一問題,學界仍然缺乏系統(tǒng)性的實證研究。有鑒于此,本文試圖通過對留學生的安徽文化知曉情況調(diào)查,了解漢語國際教育中安徽文化對外傳播的現(xiàn)狀與效果,進而分析問題,提出對策。
(一)被試和調(diào)查程序
本次調(diào)查以安徽某省屬重點院校的留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該校共有在校留學生89人,生源地分布于巴基斯坦、馬達加斯加、貝寧、萊索托、蘇丹、幾內(nèi)亞、越南、泰國、蒙古等十幾個國家。其中男性57人,女性32人,最大35歲,最小24歲,平均年齡28歲。本次調(diào)查以問卷和訪談兩種形式進行。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給出20項安徽文化,請被試者逐一回答是否知曉;如知曉,填出獲悉渠道。第二部分請被試者從上述20項中選出其感興趣的項目(可多選)。問卷中20個安徽文化項目是從安徽省文化廳網(wǎng)站“徽風皖韻”欄目中387條安徽文化項目中按照大眾知曉度同時兼顧類別平衡的原則挑選出來的。調(diào)查者先通過圖片、音頻等媒介向被試逐一介紹以上文化項目,然后請被調(diào)查者填寫問卷。共發(fā)放89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4份,有效率94%。
訪談部分則以開放的問題為內(nèi)容,主要詢問被試者是否愿意多了解安徽文化,以及希望通過何種途徑進行了解。訪談對象以2014級留學生為主,兼有其他年級學生。
(二)統(tǒng)計結(jié)果及分析
表1 留學生對安徽文化各項知曉情況及途徑
1.留學生對安徽文化各項的知曉情況
從各項文化項目知曉人數(shù)來看,除了桃花潭、鐵畫兩項無人知曉,其余18項均有留學生知曉。其中知曉度最高的安徽文化項目依次為三河古鎮(zhèn)、黃山、茶、馬頭墻,分別有84人、71人、59人、47人了解。而留學生知曉度較低的項目依次為臭鱖魚、《孔雀東南飛》、宗祠、儺戲,知曉人數(shù)分別為1人、1人、2人、4人。
從文化內(nèi)容劃分來看,在自然人文地理方面,三河古鎮(zhèn)和黃山知曉度遠遠高出其他,知曉人數(shù)分別為84人和71人,老街、醉翁亭知曉人數(shù)次之,分別有24人、9人知曉,桃花潭則無人知曉。在生活方式方面,各項均有一定知曉度,茶、馬頭墻、民居、徽雕、剪紙、臭鱖魚六項,分別為59人、47人、31人、16人、19人和1人。值得注意的是臭鱖魚知曉度較低,只有1人知道。在藝術(shù)形式方面,黃梅戲知曉度最高,為28人;鐵畫知曉度最低,為0人;鳳陽花鼓、新安畫派、儺戲知曉人數(shù)分別為10人、7人、4人。新安醫(yī)學、包公、宗祠、《孔雀東南飛》等項雖然分屬于風俗習慣、科技、歷史人物、價值觀念、文學作品等精神文化,距離日常生活有一定距離,但是仍然在學生中有一定的知曉度。從文化類別的總體情況來看,精神文化與物質(zhì)文化兩大類較均衡。
2.了解安徽文化的途徑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留學生了解安徽文化的途徑主要包括親身經(jīng)歷、老師介紹、影視作品、中國朋友、網(wǎng)絡、書等六種。其中親身經(jīng)歷這一途徑最為常用,共290人次,其次是老師介紹,有100人次,再次是中國朋友介紹,有33人次,而影視作品、網(wǎng)絡、書四種途徑較少,分別為9人次、0人次、3人次。
3.對安徽文化各項感興趣程度
表2 留學生對安徽文化各項感興趣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臭鱖魚、鳳陽花鼓兩項感興趣的人數(shù)為0,其余18項均有留學生感興趣。調(diào)查顯示留學生對安徽文化各項均有一定的興趣。留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黃山、桃花潭兩項,各有42人感興趣,占被調(diào)查者人數(shù)的一半。 老街、黃梅戲、三河古鎮(zhèn)等也較受學生歡迎,約占被調(diào)查人數(shù)的30%。
從文化內(nèi)容來看,自然人文地理各項較吸引留學生,黃山、桃花潭、老街、三河古鎮(zhèn)、醉翁亭分別有42人、42人、25人、21人、7人感興趣。在藝術(shù)形式方面,留學生最感興趣的是黃梅戲和新安畫派,分別為21人、11人,而對鐵畫和鳳陽花鼓和儺戲感興趣的較少。在生活方式方面,留學生對茶、馬頭墻、民居、徽雕、剪紙都比較感興趣,分別為14人、11人、7人、18人和10人,而對臭鱖魚沒有人感興趣。同時,留學生對新安醫(yī)學、包公、宗祠、《孔雀東南飛》這些文化項目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興趣。由此可見,留學生對生活方式、自然地理、藝術(shù)、宗教、風俗習慣、科技、歷史人物、價值觀念、文學作品等方面的文化都有所興趣,沒有明顯的偏好。
(三)討論
1.留學生對安徽文化了解的主要途徑是實地觀察和經(jīng)歷
調(diào)查顯示,留學生了解安徽文化最主要的途徑是親身經(jīng)歷。通過訪談得知,所有被調(diào)查者都通過所在高校的組織參觀游覽了大蜀山、天鵝湖和三河古鎮(zhèn),還有18位被調(diào)查者參加過省教育廳舉行的黃山文化修學活動。另外,許多留學生都在周末自行參觀過合肥市內(nèi)許多景點,如逍遙津、包公祠等。因此他們對黃山、三河古鎮(zhèn)等自然景點以及馬頭墻、民居、包公等文化要素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除此之外,像茶、黃梅戲等文化項目,在日常生活中都偶有接觸,因此留學生對這些項目的了解也比較多。
2.教師課堂介紹也是留學生了解安徽文化的重要途徑
調(diào)查顯示對于一些沒有機會親身接觸的文化項目,教師介紹幾乎是唯一的傳播途徑。以黃山這一項目為例,共71人對其有了解。其中,18人參觀過,3人通過影視作品了解,50人通過教師介紹知曉。由此可見,即使對于黃山這樣凸顯的文化地標,留學生的了解途徑仍然主要通過老師。在訪談中,筆者了解到留學生雖然生活在安徽,但是由于語言原因,其交際圈子非常有限,教師是他們獲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徑。調(diào)查顯示教師課堂介紹在所有文化項目中都占到非常重要的比例。
3.留學生感興趣的項目分布廣泛,特點突出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些有意思的現(xiàn)象,比如徽菜中的名菜臭鱖魚并沒有得到留學生的青睞。在訪談中,我們了解到留學生大部分以自己做飯為主,沒有機會接觸到徽菜,更談不上親身經(jīng)歷。而飲食文化很難通過老師的課堂介紹取得良好效果,因此較難抓住留學生的興趣。同時,由于宗教文化的不同,中外飲食差異較大,要使留學生了解并喜歡徽菜需要一定的時間。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文化項目,例如桃花潭,留學生對其知曉度很低。但是通過調(diào)查者短暫的介紹,他們就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這點值得我們注意。
本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留學生對安徽文化了解程度不高,但是了解欲望強烈。因此,漢語國際教育中應更加重視安徽文化傳播,探索安徽文化傳播和漢語教學的最佳結(jié)合點。
(一)樹立對外漢語教師地域性教學意識和地方文化意識
“進行地域性對外漢語教學,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求對外漢語教師樹立地域性教學意識和地方文化意識?!盵14]要將安徽文化項目與中國文化符號相結(jié)合,融入漢語教學,這對于對外漢語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安徽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 如農(nóng)業(yè)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中醫(yī)文化、徽州文化、黃梅戲藝術(shù)、儺戲藝術(shù)、花鼓燈藝術(shù)等?!盵13]如何使課本中的中國文化借助安徽本地文化落地,繼而實現(xiàn)在語言教學中傳播安徽文化。這要求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和熱愛中國主體文化知識,了解中外文化差異,而且要熟悉和喜歡安徽文化,明確自身宣傳安徽文化,發(fā)展安徽高校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責任與使命。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勝任安徽文化直接宣傳者這一角色,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有效的地域性對外漢語教學。
(二)充分發(fā)揮對外漢語教學中安徽文化各傳播途徑的作用
調(diào)查顯示,除了教師課堂介紹之外,中國朋友也是安徽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留學生有極強的安徽文化求知欲,但是受課時所限,這些文化需求無法完全通過教師課堂介紹來滿足。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外可以充分利用本科生結(jié)對子的方式向留學生介紹安徽本地文化。這不僅有利于留學生通過跨文化交際的方式鮮活地體會當代安徽文化,也有助于留學生理解甚至參與到安徽文化體驗中。與此同時,教師和本科生學習伙伴也可以多向留學生推薦一些反映安徽文化的優(yōu)秀視頻、影視作品、網(wǎng)絡鏈接等,充分發(fā)揮多媒介的作用,達到安徽文化傳播的最佳效果。
(三)結(jié)合語言教學多角度展示安徽文化
“漢語國際教育教學課堂無疑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舞臺之一。”[15]如何在留學生漢語課堂,通過老師的講解、演示,讓留學生能了解安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這非常重要。這能夠幫助留學生學習如何與當?shù)厣鐣蚪坏?,可以避免因不知情而失禮、沖突。在語言課堂上,教師不僅可以結(jié)合初級階段詞匯和課文介紹安徽的生活方式、自然地理、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亦可適當引入安徽文化中的宗教、科技、歷史人物、藝術(shù)、文學作品等內(nèi)容。事實上,文化的不同方面并不是割裂的,精神文化往往需要物質(zhì)文化的表征。將精神文化與物質(zhì)文化的介紹充分融合,不僅可以幫助留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化的核心,增進留學生對安徽的熟悉感,也有助于他們更快地適應在安徽的學習和日常生活。
(四)加強留學生體驗安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實踐
“留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體驗、學習,也需要行知結(jié)合?!盵16]要充分利用留學生身在安徽的優(yōu)勢,組織他們行走安徽大地,將課堂上講授的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身臨其境的直觀體驗。在訪談中,筆者了解到國家漢辦每年都會資助國家和省級政府獎學金獲得者開展文化考察活動,安徽省教育廳也每年舉行文化修學活動,這類文化體驗活動對安徽文化的傳播有著重大的意義。游覽黃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能夠讓留學生感覺到皖山皖水的無窮魅力;穿行在三河古鎮(zhèn)的縱橫巷陌間,對徽派建筑的匠心營造就不會再忘記;而西遞宏村的牌坊、匾額、庭院,無一不是安徽傳統(tǒng)倫理文化表征。走過安徽大地上的這些地方,留學生會對這片土地、對安徽文化更有感情。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映射,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任何形式的二語習得總是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學習者的文化適應程度影響了語言習得的效果。地域性的對外漢語教學,把語言輸入和安徽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對降低留學生的文化適應難度,提高適應能力有極大的幫助。同時,能夠充分展現(xiàn)安徽文化的魅力,有效推介我省的文化,推動安徽文化向外傳播,提升安徽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推進安徽的對外文化交流做出切實的貢獻。
[1] 亓華. 漢語國際推廣與文化觀念的轉(zhuǎn)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18-125.
[2] 辛平. 一部好用、實用、有趣的教材——介紹《漢語文化雙向教程》[J].世界漢語教學,2000(4):107-109.
[3] 沈燕, 韋荷雅. 談非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631-635.
[4] 張英. 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研究——兼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等級大綱建設[J].漢語學習,2004(1):53-60.
[5] 趙宏勃. 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編寫思路初探[J].語言文字應用,2005(9):69-71.
[6] 張瑩. 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模式比較和策略分析[J].合肥工業(yè)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18(5):183-188.
[7] 程書秋,鄭洪宇.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述評[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3):118-120.
[8] 劉繼紅. 談漢語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4, 2(4):40-45.
[9] 李春雨,陳婕. 北京文化與漢語國際推廣[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12-118.
[10] 邵華. 黑龍江文化資源與對外漢語教學[J]. 繼續(xù)教育研究, 2007(5):150-152.
[11] 袁慧玲,侯桃. 江西文化資源與來贛留學生教育研究[J]. 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22(4):79-82.
[12] 卜海艷. 河南省漢語國際推廣應根植中原文化[J].新聞愛好者,2010(13):108-109.
[13] 姜紅. 本地文化資源的利用與安徽對外漢語教學[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8(5):91-94.
[14] 徐靜,李暉. 高校對外漢語教學地域性研究——以贛文化區(qū)為例[J].學理論,2014(30):212-213.
[15] 李冰. 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傳播途徑研究[J].對外傳播,2015(12):28-29.
[16] 齊童巍. 國際漢語教學中浙江地域文化的融入途徑[J]. 長沙大學學報,2016,30(1):143-145.
Spread of Anhui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Taking One University of Anhui as an Example
ZHANG Y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ge to spread Anhui culture. It is essential that teachers form an awareness of focusing on locality and local culture, give full play to all kinds of routes to spread Anhui culture, present the culture from different ang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experiencing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Anhui cultures among overseas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hui culture; spreading routs; spreading strategy
2016-03-04
安徽省教育廳省級質(zhì)量工程項目(2014msgzs135:《漢語言文學文化類課程教學名師工作室》)
張藝(1983-),女,安徽滁州人,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碩士。
H195
A
1009-2463 (2016)04-0110-05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