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喻楠+田宇
摘要:在熱鬧的校園里,大學生“邊緣群體”總是退避一隅,這種現(xiàn)象越來越引起學校及老師的思考。通過多種途徑的探索而構建起來的大學生“邊緣群體”關愛機制,有助于增強大學生“邊緣群體”的歸屬感和成就動機,從而引導他們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
關鍵詞:邊緣群體;關愛機制;路徑分析
一、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的生存現(xiàn)狀
從起初感覺自己明顯慢了一拍,不知道該怎樣融入新的集體,慢慢地變?yōu)樽约罕簧磉叺睦蠋?、同學冷落,感覺到自己不再合群且對未來一片茫然一一這正是大學生“邊緣群體”的寫照。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以某高校2012級的工科學生和2015級的文科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和個案訪談的方式,對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進行了持續(xù)的跟蹤研究。
問卷調查的設計包括基本情況、行為表現(xiàn)、原因測評三大部分。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里存在因家庭狀況較差而不愿與人交往,因逃課較多而導致嚴重掛科,因長期兼職或沉迷網絡游戲,因有不良嗜好等而獨來獨往、脫離集體的學生。在“當您身邊的邊緣學生遇到困難時,他們通常會怎樣(可多選)”這道題目中,只有12%的被調查者選擇了較為積極正面的處理方式。
在個案分析中,筆者結合自身學生工作實際,對近40名學生進行了持續(xù)的關注和深入的交流。這些“邊緣群體”大致可分為學習落后型(逃課較多、學分很低)、經濟較差型(敏感自卑、兼職較多)、性格心理特殊型(宿舍關系緊張、家庭背景復雜)、適應能力較弱型(精神面貌較差、難以承受挫折)四種類型。在“邊緣群體”中,大多是以其中一種特點為主,同時存在其他特征。他們很少參加校園活動,一些人甚至沉溺網絡、虛度光陰、極度自卑且過度敏感,這不僅阻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而且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同學關系,還可能導致校園極端事件的發(fā)生。
二、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的產生原因
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的出現(xiàn),是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huán)境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筆者主要從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個體因素四個方面進行歸納。
(—)社會因素
隨著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社會分層日趨明顯,貧富懸殊,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象屢見不鮮。高校作為社會的縮影,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身處其中的大學生,由于缺乏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客觀理性的思維分析,容易產生偏激、片面的觀點,對社會、學校甚至周圍同學采取冷漠、排斥的不合作行為。
(二)學校因素
隨著高校的連年擴招,高等教育己由精英教育逐漸變?yōu)榇蟊娊逃?。面對龐大的學生群體,教師無法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有時甚至連學生的名字都叫不出來。這樣的師生關系難以建立信任,教師很難及時干預學生的異常思想和行為,在客觀上助長了“邊緣群體”的產生。此外,高校資助體系雖不斷完善,仍難覆蓋到每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注重物質扶貧、忽略精神扶貧是“邊緣群體”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心理咨詢服務尚待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夠,心理咨詢效果有限,這也是“邊緣群體”產生的原因之_。
(三)家庭因素
根據《行走在理想與現(xiàn)實邊緣一一駐京高校大學生思想現(xiàn)狀調查研究》報告,家庭是深刻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的首要因素。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子女,或是父母關系不融洽,缺乏較深層次的心理溝通,學生難以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交流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另外,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干預過多,片面強調學習成績,忽視人格教育,也會造成學生主動性差,不能順利地融入到新的集體當中。
(四)個體因素
從高中到大學,如何適應大學生活,是每個大學生都要面臨的挑戰(zhàn)。進入大學,有些學生沒有了展示才華的機會,漸漸地不能像高中時期那般備受關注,心理失去平衡,開始逐漸被“邊緣化”。有些學生,不能較好地處理學習、生活及娛樂活動的關系,造成自身相對孤僻,逐漸被師生和環(huán)境所忽視。缺乏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和明晰合理的規(guī)劃,直接造成了“邊緣群體”的產生。
三、構建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關愛機制的路徑分析
(一)發(fā)現(xiàn)、關注“邊緣群體”,實施有效教育引導
輔導員要發(fā)現(xiàn)并關注“邊緣群體”,對他們進行學校思想教育、朋輩行為引導,再通過老師、學生黨員、優(yōu)秀學長、學姐、室友的共同努力,為“邊緣群體”營造積極的學習大環(huán)境與和諧的生活小環(huán)境。
“邊緣群體”的發(fā)現(xiàn)是第一步,輔導員可以通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課堂考勤、關注學生社交媒體等三個維度進行。在新生入學之時,輔導員要密切關注走綠色通道報到的學生;深入調查學生對所學專業(yè)的認同感,著重觀察逃課較多、成績較差的學生;利用時下學生喜聞樂見的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深入學生群體,掌握“邊緣群體”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輿情趨勢。
輔導員在發(fā)現(xiàn)“邊緣群體”學生后,開展思想教育時要注重“滲透性”原則,以朋輩的引導為主。一方面,可以邀請學生黨員、優(yōu)秀的學長、學姐與他們成為朋友,從生活、學習上的小事入手,讓他們有一個有力的心理依靠。另—方面,構建積極向上的生活氛圍:第一,進行有效的班級團隊建設,比如,引導學生設計班級logo和口號來構建班級文化;第二,打造溫馨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宿舍內制定《宿舍成長守則》,成員間多一些包容與溝通,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二)傾聽、引導“邊緣群體”,開展豐富的團體項目
一方面,輔導員老師對于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具有豐富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可利用午餐時間約“邊緣群體”學生聊天,以輕松的氛圍及時了解學生的內心真實想法,發(fā)現(xiàn)學生的異樣之處,有針對性地及時進行干預。同時,根據不同學期學生的不同需求,利用年級會、班會的形式,有層次地開展團體輔導,及時解決普遍存在的疑惑,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可有效減少“邊緣群體”的產生。
另一方面,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素質拓展活動,幫助“邊緣群體”找到自身價值,讓他們體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增進融入集體的意愿。例如:在筆者引導下,一些“邊緣學生”在關愛自閉癥兒童、留守兒童支教等志愿服務活動中,漸漸找到了自信,更加具有服務意識。
(三)關愛、守護“邊緣群體”,進行家校協(xié)同關懷
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構建關愛機制的重要原則。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動,有助于促進邊緣群體的健康成長。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老師可借助微信、微博、QQ等新手段,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制定幫助學生成長的合理方案。
構建大學生“邊緣群體”關愛機制,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程。有位教育家曾說,“學生的自尊就像玫瑰花瓣上的露珠那么嬌嫩”。我們在探索過程中,應放低姿態(tài),避免“貼標簽”傾向,更加主動、耐心,要科學地分析個體行為,有效地進行干預,幫助“邊緣群體”走出陰影,健康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