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利 王立鎮(zhèn)(海軍航空工程學院軍事教育訓練系軍事體育教研室 山東煙臺 264001)
蛙泳“兩級三階十步”教學法探索
胡玉利 王立鎮(zhèn)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軍事教育訓練系軍事體育教研室 山東煙臺 264001)
通過理論分析、實驗論證、專家評定等方法,對傳統(tǒng)的蛙泳教學存在的弊端進行了剖析,分析了新方法產生的緣由,根據(jù)多年的游泳教學經驗進行蛙泳技術教學手段的最優(yōu)化設計,通過對蛙泳技術動作基本結構的分析和解剖,從蛙泳的主干技能動作入手,創(chuàng)新地提出了蛙泳“兩級三階十步”教學法,并清晰地詮釋了其教學程序的特點和應用,以期對蛙泳教學有指導作用。
蛙泳 教學法 教學程序 優(yōu)化設計
人體適應能力是人維持身體與內外環(huán)境間平衡的能力,具體指個體維持自身與其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及生理環(huán)境間協(xié)調,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健康的能力[1](如圖1)。作為一門實用技能,蛙泳對人體適應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正是認識到了蛙泳對機體的這些功能或某一方面的功能,所以,現(xiàn)代有更多的人主動學習掌握并不斷地提高蛙泳技術。但若想安全有效地掌握蛙泳技術,不僅需要有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教學或指導,還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探索教學方法與手段。目前,在專人教學或指導下學習蛙泳技術的途徑主要有3種:一是地方游泳館、游泳池進行的群眾蛙泳培訓;二是體育類院校蛙泳課程教學;三是專業(yè)游泳隊競技蛙泳訓練。雖然3種途徑的指向性不同,但其在初級階段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都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有效地掌握蛙泳技術。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相關教練員或指導員在“教”的課題上下足功夫,下狠功夫。
該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我國蛙泳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統(tǒng)計。調查采用概率抽樣中的分層抽樣法,確定調查樣本量。發(fā)放社會蛙泳培訓指導員問卷50份,回收率為90%;大學游泳教師卷42份,回收率為90.5%;游泳體校教練卷25份,回收率為80%(為方便統(tǒng)計,該文將此三類人員統(tǒng)稱蛙泳教練員);學生問卷800份,回收率為96.3%;專家問卷20份,回收率為100%。并對問卷進行了效度與信度檢驗:(1)效度檢驗采用評定量表法。在發(fā)放問卷前,提請20位專家對問卷進行了邏輯有效性分析,對所要調查的問題采用10分制加以定量評分,得出效度系數(shù)R=0.95,P<0.01。(2)信度檢驗采用“再測法”。根據(jù)2次測試的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信度系數(shù)R均大于0.9,P值均小于0.05。
問卷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目前我國的蛙泳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重安全、輕方法
眾所周知,安全是蛙泳教學的底線[2]。沒有安全,教學質量的提高就無從談起。但影響蛙泳教學的多重不安全性因素往往牽扯了許多教練員的精力,從而將原本集中用于教學的力量進行重新分配。調查結果顯示,在10人以上的培訓班或課堂上,85.4%的場館至少要另配1名安全員。89.7%的教練員表示對安全的重視程度要高于教學本身。這種對安全的重視本無可厚非,但過于重視安全保障必然會影響教學質量。因此,如何解放教練員的安全救生壓力,將主要精力用于教學的提高上仍需要深入研究。
1.2 重技術、輕技能
圖1 人體適應能力的理論模型(依任弘改制)
圖2 蛙泳“兩級三階十步”教學法第一級結構示意圖
調查結果顯示,93.8%的學習者僅能游夠50 m即算及格,僅有6.2%的學習者進行更高水平的訓練。眾所周知,對于學習者來說,蛙泳技術的掌握僅是學習的第一步。技能的提高是學習蛙泳的高級階段。將學到的技術運用到實際中去,才是學習蛙泳的最終目的。技能訓練在學習蛙泳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技能訓練可以保證自身安全和進一步鞏固提高蛙泳技術;另一方面通過技能訓練為將來的實用游泳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這種“輕技能”的現(xiàn)象,不能使學習者真正掌握蛙泳技術。
圖3 蛙泳“兩級三階十步”教學法第二級結構示意
1.3 重過程、輕效果
在蛙泳教學中,教練員往往迫于外在壓力過于追求過程的“形式化”。在組織實施的規(guī)范上、學習秩序上或安全保障上要求較多,而忽視了蛙泳效果的追求。這反映在教學方法單一、呆板,學習者喪失興趣,學習效果緩慢等方面。應該進一步研究蛙泳學會等級的標準和效果評判機制。
1.4 重細節(jié)、輕整體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95.6%的教練員將蛙泳技術進行了分解,按照分解后的技術模塊進行一步一步的教學。這往往導致部分教練員專注于每一步的技術教學,從而忽視了蛙泳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宏觀把握。蛙泳技術的掌握有時間的有效性、步驟的連貫性、方法的靈活性、因素的集群性等特征。教練員只有根據(jù)這些特征,先從宏觀上把握,再從微觀上深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2.1 目標
通過對十幾種蛙泳教學方法的對比研究,探討最適合蛙泳初學者的教學方法,以期加快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并全面提升學習者的游泳技能,建立堅實的水上求生與救生基礎,減少意外事故的發(fā)生率,增強學習者的興趣,將所學技能熟練運用到生產、生活、生存等方面中去,推動蛙泳教法的改革和提高,最終起到推動蛙泳運動的普及和國民素質的提高。
2.2 思路
(1)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設計。所謂的模塊,即是一種微觀的教學形態(tài),它自成一個獨立的知能體系,是由一個乃至多個教學單元構成具體目標與內容劃分的小專題[3]。蛙泳教學模塊化就是圍繞一個能力或素質的教育,在教法、訓法上強調知能一體,在形式上強調實踐經驗、運動技能以及活動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一體化的教與學方法。為了改善教案編排的靜態(tài)性,提高教學實施的靈活性,可將每一教學階段的目標、組織方式、方法選擇、人員編配進行相對固定地模塊化處理,再根據(jù)教學進程在模塊與模塊之間進行適當調度,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2)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系統(tǒng)性優(yōu)化。一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在遵循蛙泳教學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習者身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合理地制定蛙泳教學課堂設計,編排教學內容,設計重點難點,選擇教學手段和訓練方法,部署復習、練習的內容及要求[4]。二是優(yōu)化課堂時間控制。在教學進行過程中,合理規(guī)劃各環(huán)節(jié)所占時間比例,包括講授與練習的時間分配,重點教學內容與非重點內容的時間分配,技術教學與技能訓練時間分配的比例,從而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事半功倍。三是仔細研究蛙泳教學方法,匹配出不同模塊、不同階段下適宜的教學方法,形成動態(tài)方法體系。
3.1 蛙泳“兩級三階十步”教學法的內容
第一級為技術教學,它包含“三階”,即進入情境、體驗探索、入門掌握3個階段;“十步”,即韻律呼吸、適應漂浮、流線滑行、腿部技術、一次呼吸+二次腿部技術、一次呼吸+一次腿部技術、臂部技術、一次呼吸+一次臂部技術、呼吸+劃臂+腿部1∶1∶2配合技術、呼吸+劃臂+腿部1∶1∶1配合技術10個步驟(如圖2)。
第二級為技能訓練,它包含“三階”,即館內深水區(qū)訓練、水庫(湖泊)訓練、海上訓練3個階段;“十步”,即館內深水區(qū)適應、館內深水區(qū)實用技術、館內求生與救生訓練、水庫(湖泊)適應、水庫(湖泊)準備、水庫(湖泊)實施、海上適應、海上準備、海上實施、驗收考核10個步驟(如圖3)。
3.2 蛙泳“兩級三階十步”教學法的應用
(1)課題組已進行了1 300余學時的教學實踐,培訓人數(shù)達1 000余名,教學效果良好,無安全事故發(fā)生。99%的學員能夠掌握蛙泳基本技術,90%的學員800m計時游可達到26 min以內,85%左右的學員能夠參加海上游泳訓練。此外,2016年3月份該院30名學員參加了山東省游泳初級救生員培訓,其中28名學員順利通過考試,取得國家游泳初級救生員資格證書。
(2)撰寫了游泳相關論文18篇,承擔相關課題5項,編寫的《蛙泳“三階十步”教學法》教材面向全國大眾,現(xiàn)已進入印刷出版階段。
(3)已完成蛙泳教學電教片的拍攝工作,擬與教材一并出版發(fā)行。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通過對蛙泳技術的模塊化設計和系統(tǒng)性優(yōu)化,結合多年教學訓練經驗,課題組也在此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進行了系統(tǒng)性探索,形成的蛙泳“兩級三階十步”教學法基本能夠滿足現(xiàn)階段教學訓練需求。當然,在進一步提高蛙泳教學質量的探索道路上仍有許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各環(huán)節(jié)的遞進標準、個體差異的精確配方、安全保障的精細化與規(guī)范化等。如論如何,只要我們保持在正確的道路上前行,必然會結出累累碩果。
[1]任弘,邢文華.人體適應能力結構維度的理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0(11):1505-1507,1514.
[2]王強.淺析高校游泳教學中的安全隱患及對策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3(31):39-40.
[3]宋人杰.“模塊化教學”在蛙泳選項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普洱學院學報,2014,30(6):48-50.
[4]梁冰.高校游泳課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5,5(22):75-77.
G8
A
2095-2813(2016)07(b)-0131-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