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軍+王建東+李子玄+陳智然+鄭可欣
摘 要:榜樣教育是中國共產(chǎn)黨指導思想中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傳統(tǒng)的榜樣教育形式已無法應對新形勢的新挑戰(zhàn),探究如何改進和創(chuàng)新榜樣教育形式是現(xiàn)階段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青年學生榜樣教育在高校德育中有著較強的可行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正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年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塑造優(yōu)良品德和完善道德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主要對榜樣教育的內涵、學生榜樣的塑造、榜樣力量的傳播等進行梳理,并指出實踐工作中應著重注意的相關細節(jié)。
關鍵詞:青年學生;榜樣塑造;榜樣傳播
中圖分類號:D648.2 文獻標識碼:A
一、榜樣教育的內涵
榜樣,即先進典型,他們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命的圖騰,彰顯著國家和民族的意志。榜樣教育的實踐表現(xiàn)為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它是一種能夠具體引導、具有示范作用的有效教育活動和先進的典型教育方法。榜樣教育是教育者根據(jù)教育的期望目的,考慮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借榜樣這一良好的人格形象為載體,加上教育者的引導和受教育者的實踐,激發(fā)受教育者的潛力,鼓勵受教育者以榜樣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為基礎,修正自己的認知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進一步促使受教育者產(chǎn)生心理認同,最終受教育者自身通過直觀內化榜樣的精神品質的教育方式。
二、學生榜樣的塑造
(1)選取產(chǎn)生心理共鳴的榜樣形象。榜樣教育首先要做到把握教育對象特點,明確青年學生當前的具體需要,再選取易與教育對象產(chǎn)生心理共鳴的榜樣形象。其應滿足如下特征:如與受教育者相近的年齡,相似的教育背景,對未來具有同樣憧憬等。擁有共通性便更易使受教育者對榜樣形象產(chǎn)生認同,榜樣就屬于自身所在群體,也就更具有親切感和可信度。另外,榜樣形象不應太過完美高尚,否則會缺乏共性與個性,只能仰望榜樣,讓榜樣成為虛像,夠不到,摸不著,使榜樣教育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在塑造榜樣形象方面,不僅要注重其優(yōu)秀事跡,更要使青年學生產(chǎn)生共鳴,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榜樣作用。
(2)選取走在時代前列的榜樣形象。當代大學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成長,他們逐步從迷茫走向現(xiàn)實,從莽撞走向沉穩(wěn)。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大環(huán)境下,青年學生逐漸淡漠了“不為己只為人”的觀點,更樂意接受“既為己也為人”的觀念。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將不惜生命、見義勇為視為“逞能、愛表現(xiàn)”;將不求回報、拾金不昧視為“虛偽”;將無私奉獻、克己奉公視為“逢場作戲”。我們的榜樣應該走在時代前列,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結合,使學生真正做到向榜樣學習,提高自身的道德認知。
三、榜樣力量的傳播
(1)合理把握榜樣激勵價值,減少榜樣教育功利化因素。榜樣激勵價值主要體現(xiàn)為榜樣教育內涵具有兩個重要特征:功利性與崇高性。教育工作者應正確運用其激勵價值,杜絕功利主義更改教育取向,更不能將功利主義作為榜樣教育的目的。為此,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要端正對榜樣教育的道德認知,教育者尤其要明確教育的實際目的,注重將學生個人與群體道德水準的提升作為基本目標,在教育方法、評價體系和群眾基礎等方面為教育者提供正確引導,引領榜樣教育走上正常軌道。要防止學生的學習虛假化,有針對性地指導和引導,教導學生將學習中心放在提升道德水平上。
(2)建立“偶像—榜樣”紐帶,尋求榜樣與偶像合理重疊。個體的偶像崇拜是一些尋求自身的發(fā)展和接受外界影響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宜單純地看作壞現(xiàn)象,更不能簡單封堵崇拜思想。而應對其進行合理分析,創(chuàng)造機會,在偶像與學生榜樣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紐帶,爭取達到榜樣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疊的目標,進而有效地開展榜樣教育。
(3)拓展多元榜樣教育渠道,共同營造榜樣教育的氛圍。大學生的榜樣教育應占領各類新媒體制高點,各大媒體應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學校要利用網(wǎng)絡的交互性特點實行互動榜樣教育,來消除學生榜樣與青年學生之間的隔閡,減少榜樣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通過傳播媒體,使廣大學生認識榜樣,理解榜樣。最后要聯(lián)合家庭力量實施榜樣教育,建立“家庭、學校、社會”的立體榜樣教育模式,共同營造良好的榜樣學習氛圍,切實提高榜樣教育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潘明蕓,李登葉,徐 艷.榜樣效應最大化途徑探究[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4).
[2]袁文斌.論榜樣效應實現(xiàn)的三個基本因素[J].東岳論叢,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