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榮
【摘 要】學會作文,享受作文的快樂,就要培養(yǎng)寫作情感。培養(yǎng)寫作情感,要經常地接受文學藝術作品的情感熏陶,要關注自我、生命與生活,要親近自然。作文就會下筆有情,打動人、感染人、啟迪人。
【關鍵詞】作文;快樂;享受;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1671-0568(2016)21-0071-02
作文是一種個性化的精神勞動,是最初級的創(chuàng)造。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往往是主客觀世界的刺激在作者心靈引起強烈的震蕩之后,作者用飽蘸著淚與笑的紙筆記錄下來的體驗與感悟,無不滲透著作者真摯濃厚的情感,對讀者產生強大的沖擊力。因此,古人總結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寫作的沖動,基于情感。而飽蘸情感的文字,一旦得到分享,往往能給作者帶來一種特別的成就感,產生巨大、持久的快樂。
文質兼美的作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文的情真意切。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引起讀者的共鳴,打動人,感染人,或啟迪人。用魯迅的話說,“創(chuàng)作根植于愛”。情感牽系著整個寫作過程——合情取旨,緣情取物,順情成章,依情定語。這一特點,決定了寫作者要享受到作文的快樂,必須學會作文。而要學會作文,途徑之一就是要從小不斷地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做到“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而后逐步豐富情感,并學會準確、藝術地表達情感。培養(yǎng)寫作情感,就成了學會作文、享受作文快樂必須解決的問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價值感兩個方面,具體表現(xiàn)為愛情、幸福、仇恨、厭惡、美感等,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說明情感是人所具有的本性之一。寫作的情感來自于個體的自然情感,但與自然情感有著質的區(qū)別。打個比方,人的自然情感是初級產品,寫作情感是深加工的產品。寫作情感,是需要學習,需要培養(yǎng),需要錘煉的。
一、接受優(yōu)秀文學藝術作品的情感熏陶
培養(yǎng)寫作情感,要經常性地接受好的文學藝術作品的情感熏陶。托爾斯泰說:“感染越深,藝術則越優(yōu)秀?!闭Z文教材中的絕大多數(shù)課文都是萬里挑一的文學精品,從情感的角度而言,其情感的體驗無不是獨特、真摯而深刻的。朱自清的一篇《背影》,感染了幾代人,也教育了幾代人,而這種感染力,如窖酒一樣,越陳越香,還必將對未來無數(shù)的讀者發(fā)生作用。
葉圣陶指出,教材只是一個例子,這自然也包含作文中的情感教育。如果在語文的閱讀中,有意識地去尋覓作者或濃或淡,或藏或露,或自然率真,或委婉曲折的種種情感,多著眼于文中的情,邊尋覓,邊品味,進入作者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去,必然會引起情感的共鳴,受到熏陶。久而久之,有了相當?shù)那楦蟹e淀,一遇上相似的情境或觸發(fā),就如同喜歡的流行音樂一樣,會情不自禁地哼唱出來,情感便會自然地生發(fā)出來,汩汩流淌。
課文的情感,蘊含在字里行間,滲透在描摹、對比、比喻、聯(lián)想里,體現(xiàn)在一個個鮮活的場景、藝術形象中……課文里,可以領略小橋流水、孤舟獨釣的閑情逸致;可以感受大江東去、百舸爭流的豪情壯志。課文里,有時風和日麗,霞紅柳綠,大地山河揚眉媚笑,使我們心花怒放;有時凄風苦雨,樹枯草瘦,風花雪月,垂淚嘆息,讓我們黯然傷神。課文里,還有人情世態(tài),生的搏斗,愛的追求……體驗過的有,沒有體驗過的也有。
莫懷戚的《散步》以家庭生活為題材,選取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田野散步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一家人互敬互愛的融融親情,從中感悟到中年人的責任?!渡⒉健纺捴巳丝?,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情感表達含蓄深沉,自然美妙,應該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文章只是選取家庭生活中一件極小、極普通的事: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田野散步。但文章合情取旨,緣情取物,順情成章,依情定語,情感十分豐美。文章先交代散步的因由:母親年老多病,行動艱難,作者為母親“熬”過冬天感到由衷高興,散步的目的是因為有益于母親的健康。接著寫散步產生的矛盾: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但到底怎么走,都取決于作者。一邊是母親,一邊是兒子,都是人世間最親最愛的人,作者感到責任重大,必須想出一個解決辦法。經過思想上的斗爭,作者決定委屈兒子順從母親,理由是陪伴兒子的時間還長。這時,事情發(fā)生逆轉,母親因疼愛孫子,改變決定走小路,矛盾解決,有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最后,寫散步,特寫“我”背著母親,妻子背著兒子,感悟到自己背上的和妻子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散步這個看似細小、普通的生活事件,因為作者把它置于特定的場景中,用自己的情感浸潤,就有了特別豐富的意蘊。它讓我們讀出作者的孝順,讀出作者一家的和睦、親愛、天倫之樂,讀出幸福家庭幸福的內涵,讀出作為中年人承上啟下的莊嚴責任和神圣使命。這樣的家庭生活既真實可信,又美好動人,正是千萬幸福家庭的縮影和追求,成為藝術典型。由于作者巧妙地運用情感,詩意地處理,這個材料以小見大,老題材翻出了新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用好教材情感這個例子,篇篇受感染,課課有共鳴,并自覺地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閱讀,除非木石,又怎么會不為情所動?有了豐富的情感積蓄,用之于生活的體驗、感悟及表達,發(fā)之于心,又怎能不情真意切?感動自己,也感染他人,豈能不快樂?
二、學會關注自我,關注生命,關注生活
培養(yǎng)寫作情感,要學會關注自我,關注生命,關注生活。一個人,如果真正確立了一種生命意識,就會在生命形成的彌足珍貴、成長的不易、生命的美好與易逝、生命的平等、生命的價值意義等方面有正確認識。這樣,就能由愛惜自己而飲水思源,推己及人,感激賦予生命、呵護生命的父母、家庭、社會與大自然;就會留心衣食住行、人際交往所包含的濃濃愛意,注意那些似乎理所當然或司空見慣的生活細節(jié)所蘊蓄的情分,成為一個情感敏銳、豐富的人。這樣,一飲一食,自然會思其來之不易;一枝一葉,也會撥動敏感的心靈;鳥獸蟲魚,亦能引發(fā)諸多感慨。近,取諸身;遠,觀諸物。逐漸步入中國文化所倡導的“物我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
那么,像“市場上見到小龜而想到它也有爸爸媽媽,不可人為制造骨肉分離”“見小花被折想到花也會痛”這樣情真意切的佳作也會出現(xiàn)在作文里。享受作文的快樂,就不僅是我們的權利,更是一種現(xiàn)實、學習常態(tài)。
三、要親近大自然
培養(yǎng)寫作情感,還要時時自覺地親近大自然。烏申斯基說:“美麗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色的秋天,難道不是我們的教師嗎?”親近自然,不單是讓我們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更在于逐步使我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激發(fā)和豐富我們的情感。自然生生不息的運動,種類物體的千差萬別,形色味音的多種多樣,關系的錯綜復雜……身臨其境,會情不自禁地被打動,或贊嘆,或聯(lián)想,或想象,或移情,引起種種的情感體驗。朱自清的一篇《春》,寫透了“春”的新、美、力,百讀不厭,令人感奮,令人向往,令人追求。很多文質兼美的佳作,都取材于大自然,其情感之美妙,無不使讀者拍案叫絕,留下無窮回味。大自然既是情感的溫床,又是情感的熔爐。親近自然,情系自然,觀山則情滿于山,視水則情溢于水,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久而久之,寫作情感就會逐漸豐富,深刻。而藝術創(chuàng)作,師承自然,得益于自然者,古今中外,不勝枚舉。親近自然,感悟自然,用文字表現(xiàn)自然,得到的是多重的快樂。
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寫作情感,會使心靈更敏感、更細膩、更柔情,會使情感更豐富、更多彩。堅持不懈,不斷提高,寫作時就會下筆有情。寫山,則情滿于山;寫海,則意溢于海。打動人,感染人,啟迪人。在自我感動中,感動讀者,享受作文的快樂。
(編輯: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