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立成
【摘 要】小學三年級作文是在一、二年級只寫句、段要求上而升華成篇的,因此,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對教師的輔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搞好學生起步作文的教學呢?文章提出了“三部曲”策略,并就其教學效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起步作文;三部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21-0051-02
作文是一個人的語言水平、想象力、觀察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力的綜合體現,而對一個剛剛踏入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習作真是“山歌好唱口難開,櫻桃好吃樹難栽”。那么,對于初學寫作的小學三年級學生而言,教師應如何激發(fā)他們的寫作欲望,提高其寫作能力和培養(yǎng)其寫作興趣呢?這是擺在每一位三年級語文教師及家長面前的一道多解方程,也是提高三年級作文教學水平的一個“老大難”,致使三年級語文在整個小學階段形成了一個馬鞍形的“凹”點。
那么,該如何走出這個低谷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究,初步嘗到了唱好小學三年級起步作文“三部曲”的甜頭。
一、唱好激勵、寫作興趣培養(yǎng)曲
學生在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學習中,是以識字為主的,重在識字、讀字、寫字,而這些都有現成的范本和參照物可依。結果在三年級猛一接觸習作教學,難度和要求都比識字教學高了很多:習作要求學生把自己所見、所想、所思的事物、人物、場面等有條理、有層次地寫出來,絕不能照葫蘆畫瓢,但大部分學生都不知該怎樣寫作文,久而久之,學生自然而然對習作產生了恐懼、厭煩心理。
針對這一學情,筆者在進行習作教學時,有的放矢地采用激勵法:先給學生講少年作家的故事,如:駱賓王四歲寫出詠鵝詩;冰心奶奶十歲發(fā)表散文集;劉紹棠讀初中時所寫的《竹葉青青》被選編進高中課本里,等等。緊接著,筆者又把班上同學寫得好的詞、句子、短文等拿出來講評,肯定他們的成績,從而化解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和恐懼心理,使之初步產生了對寫作的興趣和沖動。
二、唱好實地觀察、素材積累曲
1. 學生寫作空洞的原因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文也是同理,它需要有素材,內容要有血有肉,方顯生動和活力。三年級學生起步作文的第二個攔路虎就是無話可寫,無物可寫。
比如,第一次作文的主題是“暑假的事”,按常理判斷,這篇作文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大有可寫的,但實際情況卻并不樂觀。不少學生這樣寫道:“放假了,我天天在家里看電視,吃了晚飯,我還看一會就睡了?!备袑W生令人哭笑不得地描寫道:“一天很熱,我和哥哥到河里玩,看見水中有幾條魚,我們就去捉,晌午我們就回去了……
又如,寫“我去過的地方”,這次作文按理說學生應該是有話可說,有景可寫的,但有些隨父母出過遠門的學生這樣寫道:“我去了北京動物園,那里有個長頸鹿,還有好多蛇,一個大烏龜?!敝劣陂L頸鹿是什么顏色,有什么體態(tài)特征;大烏龜有多大,是什么樣的,有什么引人注意的特點,等等,學生都寫不具體。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針對這個疑點,課后,筆者找部分同學了解,才發(fā)現他們受年齡和學識的影響,無論觀察什么東西都是只看大體輪廓,而缺乏細致、有序的全面了解,由此導致其作文時言之無物。
2. 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對策
找到原因后,筆者便利用活動課、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去看各種樹葉的顏色、形狀,去欣賞千姿百態(tài)的花朵,去登山眺望曠野、俯覽群山。在山溪中嬉戲,到集貿市場感知什么是熱鬧、繁華……每次活動要結束時,筆者就要求大家圍坐一圈,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并對優(yōu)異者給予表揚和獎勵,對觀察馬虎和無序、不具體的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久而久之,學生就學會了細致地觀察事物,頭腦中也積累了一定的素材,寫起作文來不再無話可說,無物可寫了。
三、唱好作文寫作過程中的探究指導曲
學生有了一定素材積累后,又該怎樣把這些素材有中心、有條理地寫出來,形成一篇感人的文章呢?這其中的過程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的,只有讓學生在經歷、感悟中,不斷嘗試、練習,才能逐步提高。
例如,捕蟬是鄉(xiāng)村學生幾乎人人都做過的事,他們也覺得很有趣。于是,筆者就以此為題,與學生共同探索怎樣寫好這篇小作文。在作文指導課上,筆者首先指出這次作文的題目是:“捕蟬”,接著,又指名學生說:“今天你來敘述捕蟬的過程,老師幫你把它寫在黑板上,好不好?”這位同學很高興地同意了。寫作過程如下:
師:你是什么時間、地點和誰一起去捕的蟬?
生:上個星期六的中午,我和姐姐一起到菜園里摘辣椒,聽到園邊的一棵白楊樹上有蟬在不停地鳴叫。
師(板書學生的話)繼續(xù)問道:你爬上樹就把它捉住了嗎?
生:蟬趴在樹枝丫上,離地面很高,我們夠不著它。姐姐讓我回家用竹竿綁個塑料袋來網?;丶液?,姐姐幫忙做了一個捕網,我便飛跑著來到樹下,誰知我剛把網伸到距離蟬還有點遠的地方,蟬就“吱”的一聲飛到另一棵香椿樹上去了。我氣得不行,姐姐說:“你這樣不行,我來教你。”只見姐姐接過捕網,輕手輕腳地來到香椿樹下,叫我不要吱聲,她悄悄地把網伸到蟬的背后,猛地一網蓋上去,就網住了那只蟬。我趕忙把這只蟬裝到一只白色塑料袋中,蟬在袋中翅膀扇得嗚嗚響。我見它背上黑黑的,肚子上有一道一道的黃紋。我說:“姐姐你真行,下次我知道該怎樣捕蟬了?!?/p>
(教師完整板書學生說的內容)
結束后,筆者帶頭為該同學的敘述鼓起了掌,并進行了講評:這就是一篇捕蟬的作文。文中,作者清楚地告訴了我們捕蟬的時間、地點及方法,經歷了哪些環(huán)節(jié),使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地一起捕了一次蟬。下面我們就一起從頭至尾把這篇作文讀一讀好不好?
學生讀過之后,筆者又不失時機地指出:“誰能給這篇作文提點修改意見,使它更完美一些呢?”問題一出,學生紛紛進行思考,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修改意見。此時,筆者再指出:“凡捕過蟬的同學都有自己的不同捕蟬經歷,我想有的甚至比這更有趣、生動、精彩,下面就請同學們抓住要點寫出自己的捕蟬作文吧?!?/p>
事實證明,這節(jié)課取得了成功,學生不僅興趣高漲,而且所寫作文的水平有明顯提升。在課后,筆者進行了如下教學反思:
1. 事實證明,小學作文課為學生學習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對教師則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對教學不再處于壟斷地位,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來源,而學生學習的內容也逐漸多元化。對此,教師就應以與學生平等的身份參與他們的探討、研究,以幫助學生在寫作中實現對字、詞、句的有效運用,從而提升作文水平。
2. 在這次活動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好教師應能夠著眼于誘導,變“苦學”為“樂學”;著力于引導,變“死學”為“活學”;著重于疏導,變“難學”為“易學”;著手于指導,變“學會”為“會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被動學”變成“主動學”;由“痛苦學”變成“快樂學”,由“孤獨學”變成“合作學”,由“單一學”變成“全面學”。
綜上所述,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真正由主演變導演,引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逐漸探索、發(fā)現,最終實現“我手寫我心”,這也是作文教學的要義所在。
(編輯:朱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