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劣向選擇成本*
        ——論競爭原理及其解釋力

        2016-08-09 08:46:17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4期
        關鍵詞:競爭

        鄧 曦 澤

        ?

        劣向選擇成本*
        ——論競爭原理及其解釋力

        鄧 曦 澤

        摘要:對于競爭這種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尚未發(fā)現(xiàn)超越具體競爭理論、從基礎理論層面予以解釋的研究成果。競爭中存在一種迄今無法歸類的成本——劣向選擇成本,可簡稱為“劣向成本”,此成本即競爭成本,它決定競爭之勝敗。當行為者面對諸多選項時,最優(yōu)選項的價值與實際選項價值的差,就是劣向成本。也就是說,當行為者面對選項A與B,且B優(yōu)于A,并且B與A的價值差為P時,若行為者選擇A而放棄B,則他不是獲得了A,而是損失了P。P就是劣向成本,即競爭成本。劣向成本越低的選擇,越能在競爭中勝出。劣向成本既不能歸為其他成本類型,也不能獨立于其他成本,它發(fā)生于其他某類成本的比較/競爭中。劣向成本是競爭的充分必要條件,它可以解釋一切領域的競爭,并能使過去被視作“自然的事實”的競爭現(xiàn)象成為“可理解的事實”或“可解釋的事實”。

        關鍵詞:競爭; 劣向成本; 相對價值

        如同科斯之前人們對企業(yè)降低交易費用之本質(zhì)日用而不知一樣,人們對競爭的基本原理也日用而不知。競爭現(xiàn)象可謂不言而喻,屬于“自然的事實”,而非“可理解的事實”或“可解釋的事實”。關于企業(yè)的性質(zhì),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較好地解釋了為什么人們要組建企業(yè)。但是,迄今尚無專門理論解釋競爭這種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本文試圖探討一個基礎理論問題:競爭如何可能?如同交易費用理論并不復雜一樣,本文討論的競爭原理也不復雜,只是未被人們注意到罷了。本文認為存在一種尚未被明確認識且無法歸類的成本——劣向選擇成本(可簡稱為“劣向成本”),此成本即競爭成本,它決定競爭之勝敗。當行為者面對諸多選項時,最優(yōu)選項的價值與實際選項價值的差,就是劣向成本。也就是說,當行為者面對選項A與B,且B優(yōu)于A,并且B與A的價值差為P時,若行為者選擇A而放棄B,則他不是獲得了A,而是損失了P。P就是劣向成本,即競爭成本。由于行為者的不同選擇導致不同的劣向選擇成本,從而導致競爭的勝敗。劣向選擇成本的解釋力不限于經(jīng)濟領域的競爭,而是適用于一切領域的競爭。

        一、劣向成本問題的提出:由經(jīng)驗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疑問

        案例1:帆船和輪船都能穿越英吉利海峽。帆船在古代大行其道,為什么有了輪船后,帆船就被淘汰了呢?(淘汰并不一定是徹底消失。有時,被淘汰的東西仍然存在,只不過其生存空間和適用范圍被大幅壓縮而居于很不重要的地位。)同理,許多商品都具有特定功能,且都能解決某些問題。為什么某些商品先前盛行,后來卻被其他商品淘汰?例如,286電腦具有強大的功能,能解決許多問題,且其功能一直未變,為什么它會被淘汰?

        或許有人會這樣解釋:因為輪船的功能更強大,所以帆船要被淘汰。但是,這一解釋仍然不能正面解決一個疑惑:雖然輪船的功能更強大,但帆船自身的功能并沒有變?nèi)?,它過去能干什么現(xiàn)在也能干什么,那人們?yōu)槭裁床焕^續(xù)用帆船從事它以前所從事的工作,而要淘汰它呢?這意味著,上述解釋雖然符合直覺,但并不徹底。這進一步意味著,競爭這種現(xiàn)象的基礎機制并不像人們在經(jīng)驗中的直覺那么簡單和直接。

        諸如帆船、286電腦這類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我們視之為不言而喻的“自然的事實”,但這不等于我們真正理解它們。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許許多多自然的事實變?yōu)榭衫斫夂涂山忉屔踔量深A測的事實。蘋果要落地,在牛頓之前被視作自然的事實,但這完全不等于人類已經(jīng)理解了這一事實。正是牛頓的質(zhì)疑和探究,使得該事實成為可理解、可解釋和可預測的事實。

        案例2:在非物質(zhì)領域,阿拉伯文明、儒家文明在古代能為人們提供什么,在現(xiàn)代也能提供什么,為什么它們卻隨著近代以來歐洲文明的興盛而逐漸衰落了呢?

        案例3:假定更一般的情況,在競爭中,行為者要解決某個問題,他面對兩種選項(或方案)A與B,A與B都可以解決問題,且由行為者自由選擇,只能選一,但是,選項B的價值優(yōu)于A,并且其價值差為P(A、B、P均為正值)。行為者當如何選擇呢?如果行為者選擇A而未選擇B,那他究竟獲得了多少價值呢?是獲得了A,還是損失了P呢?*根據(jù)筆者的調(diào)查,這個問題并非常識,至少90%的被調(diào)查者的第一回答是獲得了A。聽了筆者的分析后,他們也接受了新的觀念,即應該是損失了P。

        對于案例1中帆船與輪船的競爭,人們肯定會說“我當然要選擇輪船,因為輪船更快”;對于案例3,人們肯定會說“我當然要選擇B,因為B更好”。人們的選擇肯定沒錯,但是,這種選擇并不能正面解決問題:我們應不應該選擇帆船或A?既然帆船也能穿越英吉利海峽,那為什么不可以選擇帆船呢?既然A也能解決問題,那為什么不可以選擇A呢?選擇帆船或A,是錯誤的選擇,還是無所謂對錯的選擇?我們可否這樣理解:如果行為者選擇帆船或A,他至少獲得了帆船或A的價值(或效用),因而,這種選擇也是對的?

        如果選擇帆船或A是對的,選擇輪船或B也是對的,那么,選擇輪船還是帆船,A還是B,就應該是隨機的,成均勻分布,概率分別為0.5。但是,經(jīng)驗表明人們幾乎都會選擇輪船或B*在對帆船與輪船、A與B的優(yōu)劣知情的條件下,仍有少數(shù)行為者會選擇帆船或A,這是出于戀舊的文化情結。文化情結也可以納入討論,但這里姑且擱下。,并認為選擇輪船或B是理智的,而選擇帆船或A是不理智的。那么,繞不開的問題是:在理論上,究竟該如何解釋人們這種選擇?又該如何證明人們的選擇不是盲目的正確,而是理智的正確?換句話說,應該如何證明選擇輪船或B是惟一正確的選擇?

        關于這個問題,筆者尚未發(fā)現(xiàn)有專門的討論。這是因為,競爭這種現(xiàn)象太過于平常,也遠比企業(yè)更久遠和常見,以致于人們更加熟視無睹。人們在競爭著,完全不等于人們真正關注并理解了競爭。這猶如在科斯之前,沒有人意識到企業(yè)的基本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費用。關于各種各樣的具體競爭,人們做了豐富的研究?!案偁幨且环N發(fā)生在個人(或團體或國家)間的爭勝行為。只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利益團體在為某種大家都達不到的目標而奮斗,就會有競爭。所以競爭可以說是與人類史一樣古老,而且競爭也不僅僅限于人類,達爾文借用了經(jīng)濟學家馬爾薩斯的這一概念,并象經(jīng)濟學家把它應用于人類行為研究一樣,也推廣到了物種?!?顧海良、郭建青、顧海兵主編譯:《簡明帕氏新經(jīng)濟學辭典》,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1991年,第684頁。沒有競爭,就沒有經(jīng)濟學。亞當·斯密在將經(jīng)濟學變?yōu)檩^為規(guī)范的科學時,也創(chuàng)造了古典競爭理論。斯密認為,競爭機制和“看不見的手”(市場)促使具有不同利益的人協(xié)調(diào)在一起,競爭使各方將自己的工作做得更正確*參見[英]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年,第319頁。。從不同的角度看,競爭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如完全競爭和不完全競爭,對抗性競爭和合作性競爭等。

        關于競爭的研究很多,但它們都是對具體競爭的研究,即首先對競爭進行分類,然后研究某一類型的競爭。在具體競爭的背后,都有共同的基礎:無論什么競爭,都必須面對方案的選擇。當B方案比A方案更優(yōu)時,人們都知道應該選B,但為什么就應該選B呢?現(xiàn)有研究都把它作為默認的常識,而未做專門考察。其實,這一問題是貫穿于一切競爭的更基礎的問題,其間也許還有未被人們發(fā)現(xiàn)的東西。弄清這一問題,可以更基礎、徹底地解釋競爭。本文試圖探討此問題。此外,還須提及的是,本文的問題并非受具體競爭研究的啟發(fā),也非直接來自對競爭的思考,而是受其他問題之啟發(fā)而來*筆者發(fā)現(xiàn)競爭這個問題,并非直接從競爭切入,而是從討論歷史學、形而上學等傳統(tǒng)學科為何衰微這一問題引申出來的,并有初步的討論。近代以來,歷史學等傳統(tǒng)學科的衰微是一個事實。如何解釋這一事實?筆者認為,歷史學在近代以來衰微了,不是因為它的功能下降了,而是它在功能更強大的新興的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面前相形見絀,所以,歷史學的相對價值日益降低,甚至淪為負價值。此案例蘊含競爭中勝敗的一般原理。通過對此案例的分析,筆者提出劣向選擇成本這一概念,并初步指出此成本可以更徹底地解釋競爭(參見鄧曦澤:《發(fā)現(xiàn)理論還是驗證理論——現(xiàn)代科學視域下歷史研究的困境及出路》,《學術月刊》2013年第4期,第143—144頁;亦見鄧曦澤:《沖突與協(xié)調(diào)——以春秋戰(zhàn)爭與會盟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4—36頁)。。

        雖然本文提出了劣向成本概念,但并不意味著此前人們對劣向成本沒有意識。人類(甚至生物界)的一切競爭行為,都是要減少劣向成本。學術界關于競爭的研究,也暗含了劣向成本,將之作為不言而喻的假定。但是,沒有人明確、專題地討論劣向成本(雖然還可以用其他概念來表達劣向成本觀念)。這如同在科斯之前,關于交易費用的意識及降低交易費用的行為早就在進行。例如,“繁文縟節(jié)”說的就是交易費用昂貴,而“精兵簡政”(尤其是“簡政”)說的就是降低交易費用。但是,在科斯之前,沒有人明確提出交易費用理論,沒有人將交易費用觀念專題化——專題化是學術自覺的重要表現(xiàn),也是知識產(chǎn)權(或知識創(chuàng)新)歸屬的重要標準。

        二、劣向成本的內(nèi)涵

        如果行為者選擇A,他就獲得價值A;選擇B,他就獲得價值B。選擇A與選擇B相比較,行為者只是少得了P,但同樣能達到目標。如何考量兩種選擇的優(yōu)劣呢?

        這里首先需要確立兩個前提,這兩個前提構成一個基本的理論框架:

        (1)前提一:資源是稀缺的。

        (2)前提二:行為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追求效用最大化意味著:或者降低成本,或者增加收益,或者既降低成本、又增加收益的方案,才是有利于行為者的。在新制度經(jīng)濟學中,前提二被修正為:行為者在現(xiàn)存的制度結構約束條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本文完全兼容這一修正。

        這兩個前提是非常基礎的假設,也滿足經(jīng)驗,許多學科都直接或間接地預設了二者。第一前提是行為者的客觀環(huán)境,第二前提是行為者行為的主觀原則,二者構成行為者的基本處境。

        在這兩個前提之下,行為者選擇A與B分別意味著什么呢?

        推理:

        (3)根據(jù)(2),如果行為者甲選擇A,則他獲得價值A,但是,如果他選擇B,則他獲得B。在可選B的條件下卻選A,這意味著,行為者甲違背了效用最大化原則。

        (4)根據(jù)(1)(2)和(3),由于資源是稀缺的,如果行為者甲選擇A,而行為者乙選擇B,則甲與乙相比較,甲少獲得了P。

        (5)根據(jù)(4),因此,甲與乙相比較,甲損失了P。

        (6)甲損失了P,等值于:甲在與乙的競爭中失敗。

        上面是競爭的一般模型。這一模型適用于任何單次競爭,也可以反復運用而適用于多次競爭。下面,我們對這一模型進行展開。

        (7)如果甲與乙要進行下一輪競爭,那么,乙比甲領先P。

        假如甲與乙同時從英國出發(fā),共同目的都是要去南非開采金礦。在第一輪競爭中,乙比甲早3天穿越英吉利海峽,到達法國。然后,從法國出發(fā)到南非,有馬車和汽車兩種交通工具可供選擇。這意味著,乙可以提前3天上馬車或汽車。

        (8)如果甲與乙再次面對A1與B1兩種選擇,A1與B1都能達到目標,但B1優(yōu)于A1,二者的價值差為P1。

        (9)如果甲再次選擇A1,乙選擇B1,則甲將再次損失P1,在競爭中繼續(xù)落敗,并且落敗的程度在加深。

        假如甲與乙從法國出發(fā)時,甲選了馬車,乙選了汽車,汽車比馬車快30天到達南非。這意味著,經(jīng)過兩輪競爭,乙比甲早33天到達南非。

        (10)根據(jù)(1),資源是稀缺的,這意味著,乙比甲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并且領先優(yōu)勢為P+P1,而甲則損失了P+P1。

        在經(jīng)驗中,甲這種損失意味著,乙可能把資源搶先占領完畢,甚至會用它搶奪的資源來攻擊甲,消滅甲。這種攻擊和消滅,可以是軍事方面的,也可以是經(jīng)濟、政治、道德等方面的。

        當然,在第二輪競爭中,有可能甲選B1,乙選A1,則甲、乙的勝負需重新考察,情況變得稍微復雜些,但道理是一樣的。

        (11)由此可以說,行為者選擇A,不是獲得了A,而是損失了P。*這種證明方法,可稱為“幾何學式證明方法”。讀者很可能會質(zhì)疑這種證明的必要性,對此,有必要略作說明。學術與常人的看法之不同,主要不在于觀點不同,而在于論證不同。常人不能為其觀點提供有效支持,其看法是隨意的,但學術必須努力克服隨意性,而克服隨意性的有效手段就是論證。許多重要的理論,若未被嚴格證明,則人們總要懷疑它,不斷重復討論,為之投入許多無效的時間和精力,還會增加學術以及思想的混亂,從而阻滯人類文明的推進與知識的積累。在一定范式下,若一個理論被嚴格證明了,則不必重復討論,該理論就成為有效知識存量,其他學者或后人就可以以之為基礎,展開新的研究,從而更快捷、有效、可靠地推進人類文明,尤其是推進知識積累。嚴格證明的手段,除了數(shù)學、邏輯(指符號邏輯),還有自然語言推理(可以稱為自然語言邏輯)。關于自然語言推理的重要性,許多人尚未認識到。人類用自然語言表達的許多事件,其實都蘊含嚴格的推理,但這些推理卻無法符號化。如果用自然語言對之進行系統(tǒng)整理,則可以呈現(xiàn)其中的嚴格性。所以,自然語言推理也是功能很強大且適用范圍很廣泛的理論建構工具和應用工具,它不但適用于專業(yè)研究,更廣泛適用于日常生活。即便在專業(yè)研究中,學者們基礎的和主要的思維工具還是自然語言。一切數(shù)學和邏輯都可以還原為自然語言,但反之則不然。提高自然語言推理能力,可以極大提高思維的嚴格性和敏銳性。當今,數(shù)學和邏輯已成為規(guī)范的專門學科,但由于自然語言自身的離散性和多義性,使得自然語言推理遠未達到規(guī)范的專門學科的程度。正因為自然語言推理薄弱且有價值,所以應當加強。

        證畢。

        在競爭中,甲與乙都可以自由投資兩個項目(a、b)中的任一個,甲投資于a盈利100萬元,乙投資于b盈利150萬元。對于甲來說,并非賺了100萬元,而是虧了50萬元。這一結論似乎有點反常識,但其實并不反常識。說甲賺了100萬元,比較/競爭條件(或比較/競爭的參照系)是投資與不投資之間的比較,而不投資的盈利為0。因而,與0利潤相比較,我們當然可以說甲賺了100萬元。我們還可以設想有一個丙,丙本來也有投資計劃,但最終放棄了投資。那么,甲賺了100萬元,是站在與丙比較或競爭的角度而言的,即與0利潤相比較而言的。丙與甲相比較/競爭,則是損失了100萬;丙與乙相比較/競爭,則是損失了150萬。若將甲、乙、丙視作多方競爭,則丙損失的是最高利潤150萬,這才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則。

        因此,一個事物的價值并非僅取決于其自身的絕對價值,更取決于它與其他同類事物的比較價值。比較就是競爭。其實,對于一個事物的價值,真正重要的甚至惟一的判斷標準是后者,即:(對于行為者,)一個事物的價值取決于它與其他同類事物價值的競爭狀況。也就是說,一個事物的價值乃是它的相對價值或比較價值。如果選項B比選項A更能實現(xiàn)行為者的目標,行為者顯然會選擇B。如果行為者面對至少兩個同類事物,他一定會比較,選擇更優(yōu)的。如果行為者面對惟一的事物,亦即惟一的選擇,則該事物的比較對象是空集,那么,他不可能有任何選擇、抱怨和滿意(無所謂選擇、抱怨和滿意);那么,該事物的相對價值也就是其絕對價值。這意味著,如果存在針對同類問題(因此具有同類價值)的選項A與B,行為者一定會進行比較,比較就是A與B的競爭,然后,勝出者被采用。高級的東西(產(chǎn)品、知識、工具、生產(chǎn)方式、社會制度等)可以讓低級的東西衰落,甚至報廢。這就可以解釋諸如帆船被淘汰的現(xiàn)象。即便在現(xiàn)代社會中,帆船的絕對功能也沒有下降,它在傳統(tǒng)社會中能做什么,在現(xiàn)代社會中同樣能做什么,但是,與輪船相比,帆船的功能相形見絀,完全不是輪船的競爭對手。

        概括上面的論述:在競爭中,面對兩個可以自由選擇的方案A與B,B優(yōu)于A,且二者價值差為P,如果行為者選擇A而放棄B,則他不是獲得了A,而是損失了P。這個P就是競爭成本(Competition cost),也可以稱為“逆向選擇成本”(Bad-oriented choice cost),簡稱“劣向成本”(Bad-oriented cost)。

        根據(jù)上面的討論,可以得出一個推論:劣向成本可以使一個日常生活中看起來是正收益的某個方案成為負收益或負價值。簡要推理過程為:根據(jù)前提二,行為者應以最大效用為行為選擇標準,如果行為者選擇A,他看似獲得了A,而這是與他什么也沒有獲得相比的結果,但實際上,若以最優(yōu)選擇為標準,則行為者損失了P。這意味著,A選項給行為者帶來的收益是-P。因此,A的價值是-P。

        劣向成本的基本計算模型是:假定存在一些選項都能實現(xiàn)目標,將這些選項按照價值高低的降序排列,A1,A2,……,An(A1>A2>……>An)。如果行為者選擇Ai,則A1-Ai的差值P就是劣向成本*降序排列只是為了表述方便,并非必要。我們只需要知道備選項中最優(yōu)選項和行為者的實際選項的價值,就可以知道行為者的劣向成本。。也就是說,最優(yōu)選項價值與實際選項價值的差,就是劣向成本。劣向成本可以為0,即:如果i=1,則P為0。劣向成本越趨近于0,則選擇越優(yōu)。

        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假定A與B的價值是可知的(完全信息狀態(tài)),但是,行為者往往不知道他面對的各種選項的價值究竟如何,也不知道其他競爭者將選什么。對于這些情況,如何理解劣向成本?其實,假定A與B的價值是可知的,只是為了討論方便。如果取消完全信息狀態(tài),而假定行為者對有多少選項、各種選項的價值如何和其他競爭者如何選擇都處于不完全信息狀態(tài),則不但不會削弱這里對劣向成本的討論,反而會加強。

        論證如下:

        如果行為者不想在競爭中失敗,那么,他必須努力減少劣向成本。在完全信息狀態(tài)下,在某一輪競爭中,只要行為者能夠確定他選擇的是最優(yōu)方案,他就可以穩(wěn)操勝券,用不著繼續(xù)努力改進方案。但是,如果行為者處于不完全信息狀態(tài),他就無法準確知道究竟有多少選項,也不知道各個選項的價值如何,還不知道其他競爭中的信息,所以,他無法確定他是否找到和選擇了最優(yōu)方案。在這種情況下,行為者沒有理由認為他的劣向成本一定是0。也就是說,對于行為者來說,劣向成本很可能是潛在的。所以,為了使現(xiàn)實的或潛在的劣向成本最大可能地接近0,行為者只有不斷地努力改進自己的方案,從而避免在競爭中失敗。這正好印證了亞當·斯密所言的——“競爭和比賽往往引起最大的努力”*參見[英]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320頁。,迫使每個人把事情做得盡量好。所以,無論是在完全信息還是不完全信息狀態(tài)下,劣向成本的存在都會激勵行為者改進自己的方案,以求減少劣向成本。在不完全信息狀態(tài)下,劣向成本更能激勵行為者改進自己的方案。兩種狀態(tài)下行為者都會努力降低劣向成本,也就意味著:劣向成本是競爭的充分條件。

        并且,我們還可以論證:劣向成本是競爭的必要條件。我們可以設計兩種情形,這兩種情形包括了所有具體情形。情形(1):在某一輪競爭中,如果選項A與B的價值相同(即無論如何選擇,劣向成本為0),那么,行為者無論怎么選擇,都不影響他的最大效用(根據(jù)前提二),也不影響他對資源的獲取(根據(jù)前提一)。情形(2):在某一輪競爭中,如果選項B優(yōu)于A,劣向成本為P,但在第二輪競爭中,選項C等于D(即第二輪的劣向成本為0),那么,在第一輪競爭中,行為者將努力選擇B。而在第二輪競爭中,所有競爭者都只有隨機選擇C與D。如果行為者甲在第一輪競爭中選擇A而落敗,到了第二輪競爭,他知道C與D的價值相等,無法采取更積極的策略和努力來改變其劣勢,因此只能繼續(xù)落后,維持第一輪競爭所產(chǎn)生的格局。

        舉兩個案例來輔助說明。例1,假如兩個行為者要從英國穿越英吉利海峽到達法國,再到南非去采金。在穿越英吉利海峽時(第一輪競爭),有帆船和輪船兩種選擇,而甲選擇帆船,因而比乙晚了3天;而從法國到南非(第二輪競爭),只有吉普車一種交通工具,并且充分供給,那么,甲到達法國后,也只有乘坐吉普車。在從法國到南非這段路程,乙并不會比甲具有優(yōu)勢,而只是保持了第一輪競爭的優(yōu)勢。例2,吃自助餐,顧客支付同樣的價錢。假定鮑魚是有限供給,面包、水果、牛排等是充分供給,并且,鮑魚的價值優(yōu)于其他,那么,行為者會怎么選擇呢?很顯然,顧客們首先會搶食鮑魚(第一輪競爭),誰吃得多,誰就算勝出(根據(jù)前提二,他支付同樣的價格獲得了更多的收益,因而實現(xiàn)了效用最大化)。鮑魚吃完后,開始吃面包、水果、牛排等(第二輪競爭)。由于這些食物充分供給,所以顧客們就會慢條斯理地吃。這兩個例子中的第二輪,有所區(qū)別。例1中,行為者沒有選擇,也就無法競爭,即便甲落后,也只有乘坐吉普車。例2中,行為者根本無須競爭,因為資源充分供給,無論如何選擇都不會改變行為者的最大收益(達到飽和)和對資源的下一步獲取。例2實際上是各個選項價值相等這種情況的變形。若把情形(2)的兩輪顛倒后,則新的第一輪也就是情形(1),所以,這兩種情形包括了所有情形,我們就不必設計其他情形。因此,情形(1)及情形(2)的第二輪說明,當劣向成本為0時,則不存在競爭。所以,劣向成本是競爭的必要條件。同時,這意味著有三種情況都不會存在競爭:只有一個選項,各個選項的價值相等,各個選項充分供給。顯然,對于這三種情況,行為者無論如何選擇,相對于其他行為者的選擇,其劣向成本都為0,都不存在是否落敗的問題。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正是劣向成本的存在,使得競爭成為可能。換一個表達則是:存在競爭,當且僅當,存在劣向成本*這里的“存在劣向成本”表述不夠嚴格,嚴格的表述應該是“劣向成本大于0”。因為“存在劣向成本”的意思還可以是:存在劣向成本,但劣向成本等于0。任何競爭都存在劣向成本這回事,但在數(shù)量上,劣向成本可以為0。為了簡便,這里用“存在劣向成本”。。一切競爭的惟一目的就是降低現(xiàn)實的或潛在的劣向成本,從而戰(zhàn)勝競爭者。同時,還可以引申一個推論:劣向成本是博弈的基礎,它可以解釋為什么存在博弈。如果某個競爭者完全肯定它的劣向成本已經(jīng)為0(即現(xiàn)實的劣向成本為0),并將永遠保持0(即未來也不存在潛在的劣向成本),那么,他無需為改進其產(chǎn)品或行為而努力,繼續(xù)追加投入(這可以解釋驕傲和懈怠這種心理和行為)。

        上述論證,假定了行為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對于這一前提,或許有人會質(zhì)疑。

        第一,效用最大化是西方社會理論(尤其是經(jīng)濟學)的觀念,是否具有普適性?其實,效用最大化也是中國本有的觀念,如“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參見《史記·太史公自序》,[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10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288—3289頁。的“省不省”就是基于效用最大化觀念的。再如,古人為了過河獲取資源,發(fā)明了竹筏、小舟、帆船、橋等。這些過河手段的不斷改進,就是基于效用最大化觀念的。效用最大化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是主觀原則而不是客觀原則,即主觀上追求效用最大化,而并非意味著客觀上每一行為的實際效果都是最大化的),甚至是動物行為的基本原則,因而它是普適的。

        第二,效用最大化是否適用于每個行為者?是否存在例外?它或許只是大多數(shù)行為者的行為原則。其實,在社會科學中,即便一個理論存在反例,但只要它能解釋大多數(shù)現(xiàn)象,它也是優(yōu)秀的理論。因為社會科學本來就很難做到像自然科學那樣整齊劃一。

        第三,是否存在反效用最大化的可能?不可能。

        反效用最大化的觀念,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莊子就有這種觀念?;葑优u莊子說:“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被葑诱J為莊子的理論無用。莊子反其道而駁之,認為無用才是最安全的,也才是好的。他說:“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逍遙游》,[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40頁。莊子的意思是說:無用的東西,如那棵大樹,反而安全;有用(有能)的東西,如貍狌,反而不安全。所以,無用是更好的選擇。但是,反效用最大化的觀念,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

        理論證明如下:

        (1)前提一:資源是稀缺的。

        (2)前提二:設行為者甲反效用最大化,行為者乙追求效用最大化。反效用最大化是不追求效用最大化,但不等于追求效用最小化。

        (3)前提三:行為者甲的行為底線是他的肉體生命的存在。也就是說,肉身是他最基本的利益要求。如果一種行為選擇會傷害行為者的肉身存在,那么,這種行為對于他來說就是錯誤的,也就是要擯棄的。

        求證:反效用最大化不可能成為生存原則。

        說明:生存原則意味著,如果行為者可以堅持它,通常應該越來越好,至少不會導致毀滅。

        推理:

        (4)根據(jù)(2),當面對A、B兩個方案時,B的效用大于A,效用差為P,則甲選擇A,乙選擇B,那么,甲損失P。

        (5)根據(jù)(4),經(jīng)過多次競爭,甲損失越來越大,甲與乙的實力(即競爭力)差距也越來越大。

        (6)根據(jù)(5),由于乙堅持效用最大化,所以,乙會不斷擴張利益。

        (7)根據(jù)(1)(2)(6),由于資源稀缺,且乙不斷追求效用最大化,這必然會導致乙不斷侵蝕甲的利益。

        (8)根據(jù)(2)(7),乙會進一步侵蝕甲的肉身,并且,甲沒有實力抵御甲的擴張。

        (9)根據(jù)(3)(8),(8)的結果是甲所不能接受的。

        (10)根據(jù)(3)(9),所以,反效用最大化必然被甲視作錯誤的選擇,必須被擯棄。

        (11)結論:反效用最大化不可能作為生存原則。

        證畢。

        具體地看《莊子》中的例子,莊子犯了一個邏輯錯誤,亦即把事物自身當成有用與否的決定者。實際上,一個事物是否有用,不是由它自己決定,而是由使用者決定的。如果使用者是強者,那么,是強者決定弱者是否有用,而不是弱者決定自己是否有用。大樹也許沒有什么高級的用處,但如果人們要將大樹作為燒柴,大樹又能怎么辦?人類中也有那種非常和平、悠閑、不尚競爭的民族,但這些民族面對外來侵略時,要么參與競爭,要么被滅亡。例如,印第安人并未侵略歐洲,但歐洲人卻要占有印第安人的土地,印第安人該怎么辦?抵抗還是不抵抗?如果抵抗,沒有實力,只有慘敗。如果不抵抗,只有讓土地被強占,讓自己被餓死、凍死。印第安人選擇了抵抗,但抵抗的效果甚微。同樣,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中國,侵略性也很弱,但面對西方的侵略,中國該怎么辦?惟有參與競爭,使自己強大,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因為,如果行為者甲不希望自己滅亡,又不能改變行為者乙追求效用最大化,那么,他就只有改變自己,積極參與競爭,提高實力,維護自己的利益。堅持效用最大化,尚不能保證在競爭中一定不毀滅,而反效用最大化,則必然導致自我毀滅。所以,無論從理論上還是歷史經(jīng)驗上看,反效用最大化都不可能作為生存原則。

        在上述三個質(zhì)疑中,本文對第三個質(zhì)疑的回應是嚴格的。只要證明反效用最大化不可能作為原則,就回應了第一個質(zhì)疑,即效用最大化必定是普世的原則;也回應了第二個質(zhì)疑,即效用最大化原則并不存在例外情況。同時,上述證明還表明,通常把效用最大化作為不言而喻的假設,但實際上,它還可以得到更基礎的證明。當然,在具體選擇中,有些選擇未能做到效用最大化,這是行為者的理性有限、考量不周導致的客觀效果問題。效用最大化是主觀原則而非客觀必然原則。

        只要效用最大化這一前提被確立,那么,本文對劣向成本/競爭成本的證明就是成立的。

        還有一個理論問題:為什么說劣向成本理論是競爭的原理?

        第一,一切行為都追求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或”是兼容析取,包括既追求成本最小化,也追求收益最大化),一切行為選擇是否理性,最終都必須還原到成本和收益這對概念上來,用這對概念來描述和判斷。成本和收益是分析行為選擇時所運用的最基礎概念,也是經(jīng)濟學的最基礎概念。

        第二,劣向成本概念可以準確地解釋競爭,如同交易費用可以準確地解釋降低交往成本的行為(是理論上解釋而非計量上解釋)。劣向成本理論能夠解釋一切競爭,并且只能解釋競爭。一切具體競爭都可以還原到劣向成本層面,用(主觀上)盡量減少劣向成本來解釋。也就是說,本文所提出的競爭機制——降低劣向成本——不依賴于其他一切具體的競爭理論,并且可以構成其他具體競爭理論的基礎,但其他一切競爭理論實際上都要依賴劣向成本理論(只不過以前沒有認識到這個理論),且都不可以反過來成為劣向成本的基礎。

        第三,劣向成本理論為競爭劃定了精確的邊界:凡是追求降低劣向成本的行為,都是競爭;凡是不追求降低劣向成本的行為,都不是競爭。

        第四,如果用更基礎的成本這個概念來解釋競爭,就會導致競爭的邊界不精確。成本不僅可以解釋競爭行為,還可以解釋其他行為,如具體的生產(chǎn)行為。所以,成本對競爭的解釋過于寬泛。

        基于以上幾點,可以得出:有且只有劣向成本理論才能有效解釋競爭,劣向成本理論是對競爭的原理性解釋。

        三、劣向成本與其他成本的比較

        劣向成本/競爭成本是一種無法歸為其他成本類型的新成本類型。

        第一,劣向成本不是機會成本。劣向成本與機會成本是最易混淆的*有些朋友起初認為劣向成本是機會成本,但經(jīng)過筆者的辨析,朋友接受了劣向成本不是機會成本的看法。,二者的區(qū)別有三:(1)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當面對多種方案而只能選其一時,被舍棄選項中價值最高的選項。若所有選項按價值無序排列,行為者選擇了Ai,而Ak是余下選項中價值最高者,則Ak是此次選擇的機會成本。劣向成本P不是這樣的Ak,而是最優(yōu)選項與實際選項的價值差。(2)在數(shù)學上,機會成本只是一個數(shù)值,即余下選項中價值最高者,而劣向成本卻一定是一個算式A1—Ai(A1為價值最高者),且其被減數(shù)永遠是A1。(3)如果至少有兩個選項,則無論行為者如何選擇,機會成本都大于0,但是,劣向成本可能等于0。若行為者選擇了最優(yōu)選項,其劣向成本就為0,而此時的機會成本乃是次優(yōu)選項,但仍大于0。(4)如果有兩個選項A與B,B優(yōu)于A,兩者的差值為P;并且,如果行為者選擇次優(yōu)選項A,他的機會成本的劣向成本(即機會劣向成本)就是次優(yōu)選項A的機會成本B與最優(yōu)選項B的機會成本A的差(B—A),即P。但是,P本身不是機會成本,而是兩個選項中最優(yōu)選項的機會成本與次優(yōu)選項的機會成本的差。(表1可以加強證明劣向成本不是機會成本。)

        第二,劣向成本不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指達成一筆交易所要花費的成本,也指買賣過程中所花費的全部時間和貨幣成本,包括傳播信息、廣告、與市場有關的運輸以及談判、協(xié)商、簽約、合約執(zhí)行的監(jiān)督等活動所花費的成本。所以,劣向成本顯然不是交易成本。

        還有一點也是劣向成本與交易成本的區(qū)別。劣向成本的計算模型很簡單,只要知道最優(yōu)選項與特定選項的價值,就可以知道特定選項的劣向成本是多少。因此,在理論上,劣向成本可以精確計算。但是,交易成本很難精確計算,因為哪些成本該歸為交易成本,哪些該歸為生產(chǎn)成本,并不明晰。并且,若要較為準確地計量交易成本,還需要設置一個復雜的參照系(這個問題,需另做討論)。

        劣向成本不是交易成本,與下述情況不矛盾。對于兩種交易方案A與B,B優(yōu)于A,價值差為P,那么,行為者在選擇交易方案時,則會面對劣向成本問題。如果行為者選擇方案A,則可以說,他的交易成本為A,劣向成本為P。如果行為者選擇B,那么,他的交易成本為B,劣向成本為0。也就是說,雖然劣向成本不是交易成本,但它可以發(fā)生在不同的交易成本的選擇中。

        第三,劣向成本不是生產(chǎn)成本,這更是顯而易見的。與第二點同理,雖然劣向成本不是生產(chǎn)成本,但它可以發(fā)生在不同的生產(chǎn)成本的選擇中。

        第四,我們找不出其他現(xiàn)有成本類型,可以將劣向成本歸入其中。

        第五,劣向成本跟其他成本(機會成本、交易成本、生產(chǎn)成本等)還有一個很奇怪的區(qū)別:其他成本相互并列與獨立,但劣向成本并非獨立于其他成本。根據(jù)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到:劣向成本是兩個選項(最優(yōu)選項和特定選項)的差,而差是一種關系,它無法獨立于兩個選項。這意味著,雖然劣向成本不能歸為其他成本類型,但它又不能獨立于其他成本類型而成為與之并列的一種成本,它必須發(fā)生于其他成本的選擇中,是最優(yōu)選項與被選項的差額。在不同的交易方案中存在劣向成本,在不同的生產(chǎn)方案中也存在劣向成本,等等。概言之,劣向成本不能歸為其他成本,但又不能獨立于其他成本,它發(fā)生于其他某類成本的比較/競爭中。例如,如果選項A與B是關于交易成本的,且B優(yōu)于A,則差額P就是劣向成本(當然,交易成本本身的確定,是另一問題)。P發(fā)生于交易成本中,但P并非備選項中的任何一項交易成本(而機會成本則是備選項中的某一項)。

        第六,劣向成本也可以發(fā)生在收益中。若兩個選項的成本相同,但B選項的收益比A選項高P,若行為者選擇A,則他損失P,這個P也是劣向成本。

        下表可以用來闡明劣向成本與其他成本的關系:

        表1 劣向成本與其他成本關系表

        備注:B優(yōu)于A且差值為P,即B的成本更小,收益更大

        表1的意思為:有選項A與B,二者都有機會成本、交易成本、生產(chǎn)成本和一定的價值。為簡便起見,A與B既可以表示選項A與B本身,也可以分別表示選項A與B的機會成本、交易成本、生產(chǎn)成本、價值等,但必須是同類成本,即當用A表示選項A的交易成本時,B也必須表示選項B的交易成本,而不能表示B的生產(chǎn)成本。A與B的價值差是P。如果行為者選擇A,那么,A的劣向成本就是P。表1可以清楚地反映劣向成本與其他成本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當劣向成本發(fā)生在各種具體選擇中,就形成各種具體的劣向成本。從表1可以看出,當行為者選擇A時,A的機會成本與B的機會成本的差為P,這個劣向成本就是劣向機會成本。同理,A與B的交易成本的差P,就是A選項的劣向交易成本。從表1的劣向機會成本還可以確證,劣向成本不是機會成本。一個選項的機會成本與最優(yōu)選項的機會成本的差,就是劣向機會成本。

        另外,或許有人會質(zhì)疑:劣向成本實際上說的是否就是浪費?即:行為者選擇了A,他實際上是浪費了P。本文認為,雖然劣向成本與浪費有交集,但并非浪費。因為,非競爭行為(包括個體行為)也有浪費,但劣向成本只能發(fā)生在多個行為者的競爭之中。通過下面的例子可以發(fā)現(xiàn),同樣的行為選擇順序,在非競爭中不會產(chǎn)生劣向成本,而在競爭中則可能產(chǎn)生劣向成本。例如,甲面對一份食品,包括一定量的面包(a)和一定量的海參(b),海參的價值更高。只有甲一個人時,他先吃面包還是海參無關緊要,因為收益都相同,也沒有浪費。如果把兩份同樣的食品混在一起,甲和乙一起進餐,兩人自由選擇先吃什么,后吃什么。如果甲先吃面包,乙先吃海參,食品都吃完了。那么,甲吃到的海參一定小于b。這種情況也沒有浪費,但顯然,甲的收益少于他一個人吃,而差額就是劣向成本。這意味著,劣向成本不等于浪費。

        綜上所論,劣向成本概念有幾個價值:第一,劣向成本概念可以使對競爭的理解更為基礎和本質(zhì),將競爭的目的推進為降低劣向成本。這如同交易費用概念把企業(yè)、制度的目的推進為降低交易費用。第二,劣向成本概念可以使對競爭的理解更為明確和簡潔。有時,新理論的價值并非是解決舊理論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使解決方案更明確、簡潔和容易,也就是降低了解決成本。這如同沒有交易費用概念,人們也能意識到交易費用的存在,并采取措施降低交易費用,但交易費用概念可以使人們對企業(yè)、制度的理解更為明確和簡潔。第三,劣向成本概念可以改變我們看待事物的觀念。劣向成本概念不但可以解釋競爭結果較易判明的硬性競爭(如經(jīng)濟、軍事競爭),還可以解釋競爭結果較難判明的軟性競爭(如政治、文化競爭),且對后者的解釋效果特別明顯,而人們對后者的認識存在盲區(qū)。這意味著,劣向成本概念不但具有計算價值(即用來計算劣向成本),也有理論價值(即用來分析問題),甚至其理論價值更為重要。

        四、劣向成本的解釋力:以文化競爭與政治競爭為例

        正因為劣向成本必須發(fā)生于其他成本的選擇中,它既不是其他成本的某一類型,也不能脫離其他所有成本類型而獨立存在,所以,它適用于一切競爭,可以解釋一切競爭。

        以前,對于常見的衰落、淘汰、強盛、勝出等競爭現(xiàn)象,人們僅僅是作為不言而喻的事實來接受的,也就是將之視作“自然的事實”而不是“可理解的事實”或“可解釋的事實”。劣向成本理論可以使這些競爭現(xiàn)象成為“可理解的事實”或“可解釋的事實”,從而深化對人的行為及物種行為的認識。這猶如交易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使交易費用現(xiàn)象、邊際效用現(xiàn)象從自然的事實變成可被理解和解釋的事實。

        在現(xiàn)有的知識體系中,優(yōu)勝劣汰在多數(shù)領域似乎是自明的命題;但在文化領域與政治領域(尤其是前者),卻有人反對優(yōu)勝劣汰。本文對競爭原理的論述,可以使優(yōu)勝劣汰成為可解釋的,并且可以證明優(yōu)勝劣汰是必然性命題,而不是只適用于特定領域。我們知道,在軍事、經(jīng)濟、科技等勝負較易判明的領域,優(yōu)勝劣汰是眾所周知的規(guī)律,但在政治尤其是文化領域,落后者卻認為自己還是有用的,因而阻礙改革。所以,這里選擇競爭結果在短期內(nèi)較難判明的軟性競爭——文化競爭和政治競爭為例,不但更能展現(xiàn)劣向成本的解釋力,同時可以幫助我們從更基礎的層面理解競爭這種現(xiàn)象及其機理。

        近代以來,在幾個主要文明(歐洲文明、中華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中,歐洲文明發(fā)展迅速,逐漸成為先進文明,處于領先地位,而其他文明發(fā)展較慢,逐漸成為落后文明。本來,在這種情況下,落后文明應該積極學習先進文明,甚至創(chuàng)造更先進的文明。但是,在落后文明中,有一種為自己辯護的論調(diào)。這種論調(diào)認為,雖然自己的文明比歐洲文明更落后,但仍能解決很多問題,因而仍是有價值的?;谶@種論調(diào),產(chǎn)生了文化保守主義,甚至文化原教旨主義。人們對文化保守主義可能有諸多理解,這里將文化保守主義限定為那些面對更高級文化卻認為自己的文化仍然很有重要價值的主張。例如,現(xiàn)代新儒家是這種文化保守主義的典型代表,唐君毅、牟宗三、張君勱、徐復觀等代表人物指出:“我們承認中國文化歷史中,缺乏西方之民主制度之建立,與西方之科學,及現(xiàn)代之各種實用技術,致使中國未能真正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我們不能承認中國之文化思想,沒有民主思想之種子,其政治發(fā)展之內(nèi)在要求,不傾向于民主制度之建立。亦不能承認中國文化是反科學的,自古即輕視科學實用技術的?!?黃克劍、鐘小霖編:《唐君毅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501頁。此言頗能代表文化保守主義。一方面,現(xiàn)代新儒家承認(現(xiàn)代)民主、(現(xiàn)代)科學及(現(xiàn)代)實用技術是值得追求的,即承認西方文化為現(xiàn)代性(或先進文化)的標準。在這個標準下,新儒家承認中國文化是落后的,因為它沒有發(fā)展出(現(xiàn)代的)民主、科學及實用技術。另一方面,新儒家又為中國文化(主要是儒學)辯護,認為它有民主的種子和傾向,對實用技術有一定重視*其實,“種子”這一比喻重復了前一層意思,中國的民主與科學還處于種子狀態(tài),西方已處于大樹狀態(tài),而大樹顯然高于/優(yōu)于種子。,因此,應該維護儒家。如果不從劣向成本/競爭成本角度看,文化保守主義這種論調(diào)是正確的,落后文明的傳統(tǒng)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價值。只有從劣向成本角度,才能有效反駁為落后辯護的保守主義論調(diào)。

        古代幾大文明之間,沒有任何一方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可以都視作A)。由于地緣因素,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具有更強的獨立性,與其他文明的交流要比其他文明之間的交流更少。

        但是,近代以來,文明的實力對比及相應的盛衰發(fā)生巨大變遷,歐美文明一枝獨秀,遙遙領先,對其他文明如中華文明、阿拉伯文明等構成挑戰(zhàn)。歐美文明有兩大基本特征:在自然領域,采用現(xiàn)代科學的認知和改造手段;在社會領域,采用法治與民主的治理手段,兩者結合,使歐美文明具有明顯優(yōu)勢。歐美文明(B)與傳統(tǒng)文明(A)產(chǎn)生的價值差即劣向成本P。

        傳統(tǒng)文明在古代能做什么,在現(xiàn)代仍能做什么,它本身仍有價值。但是,由于世界的資源是稀缺的,同時每個文明都想獲得盡可能多的利益*后者表現(xiàn)為,各大文明都一直在試圖擴張,爭取更多的領土、資源等,因此,前提二在這里是完全成立的。只不過,由于古代的技術條件及各大文明互不具有明顯優(yōu)勢,所以,各自的擴張都很緩慢,有時還可能退縮。(前提一和前提二),如果其他文明仍舊采取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A),那么,在與歐美文明的競爭中,這些文明就會產(chǎn)生劣向成本P,而傳統(tǒng)文明帶給它們的,實際上不是A,而是-P。也就是說,其他文明在與歐美文明的競爭中實際上損失的是P。

        在古代的競爭中,幾大文明沒有明顯勝負*或許有人會從道德主義角度提出質(zhì)疑:為什么文明之間要弱肉強食呢?難道就不可以和平共處嗎?其實,前面關于反效用最大化不可能的證明已經(jīng)回答這一問題。只要有人堅持效用最大化,堅持競爭,其他人就不得不主動或被動參與競爭,否則就會毀滅。另外,本文乃是針對競爭這一現(xiàn)實現(xiàn)象,為其尋找更基礎的根據(jù),從而更徹底地解釋競爭,包括理解文明之間的競爭,尤其是理解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也會被淘汰。至于競爭究竟會導致什么,例如,是否會導致人類的毀滅,并不是本文所關注的。。在近代以后的第一輪競爭中(大概從哥倫布到達美洲開始到20世紀中葉),歐美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全線敗北。其他文明的失敗有諸多原因,其中,有幾個原因較為重要。第一,不完全信息問題。起初,其他文明并沒有很好地認識到歐美文明的先進性,尤其是沒有認識到其全面的先進性。例如,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一段時期,清末大臣李鴻章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清]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25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96年,第2491—2492頁。李鴻章的觀點代表了當時中國的主流觀點。這就意味著,中華文明只是認為自身(作為一種方案A)與歐美文明(作為一種方案B)有差距,但嚴重低估了差距,也就是低估了劣向成本(P)。因而,中華文明在自我調(diào)整、參與往后的競爭中,在方案選擇上就犯了嚴重錯誤,只在經(jīng)濟領域而非同時在政治與文化領域進行改革,進而導致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第二,特殊利益集團阻礙改革。這是所有改革都會面對的問題(此點不是本文要討論的)。第三,文化慣性問題。這大體屬于制度經(jīng)濟學所言的“路徑依賴”。許多人出于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依戀,不愿意改革,尤其是不愿意改變標志著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內(nèi)容。

        以殖民主義體系崩潰為標志(在時間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為標志),世界文明進入第二輪競爭。這一輪競爭的基本特征是,所有非歐美文明都模仿歐美文明(部分模仿歐美文明的分支蘇聯(lián),而在蘇聯(lián)解體后,蘇聯(lián)的大多數(shù)模仿者也轉而模仿歐美文明,尤其是模仿美國),以降低劣向成本。

        通過對世界文明競爭大勢的宏觀勾勒,可得出一些結論:第一,落后文明之所以是落后文明,不是因為它自身的功能萎縮,而是它與更先進的文明相形見絀。這是根據(jù)劣向成本理論對落后文明之所以落后的直接解釋。第二,落后文明要改變落后,只有兩種可能途徑:一是學習先進文明,二是創(chuàng)造新的文明,而這兩者的目的都是減少競爭成本。如果落后文明不采取這兩種可能途徑之一,而固守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則勢必產(chǎn)生巨大的競爭成本,從而導致落后文明與先進文明的差距越來越大,并勢必導致落后文明被淘汰。這是根據(jù)劣向成本理論對落后文明命運的預測。第三,人們必須理智對待傳統(tǒng)文化,不能迷戀傳統(tǒng)文化。跟更先進的文化相比,競爭力較弱的文化形式必須廢棄。例如,儒家“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論六家要旨》:“以六藝為法。六藝經(jīng)傳以千萬數(shù),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西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10冊,第3290頁),“勞”指成本,“功”指收益。此言說明,古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認識到儒家是一種高成本—低收益的社會理論,因而競爭力很低。為何古代儒家還能盛行兩千多年呢?這是因為其他文化的競爭力更低。但面對強大的西方文明,儒家不堪一擊。例如,各個民族都有葬禮,但是,儒家的葬禮所耗費的成本(包括時間、金錢、精力)極大,而基督教的葬禮耗費的成本則低得多(墨家所提倡的葬禮也是低成本的,但未能在古代中國施行),所以,儒家的葬禮嚴重影響競爭力。近代以降,中國面對強大的西方文化。為了避免國家、民族被西方文化毀滅,中國人對古代非??粗氐脑岫Y做了巨大改革。葬禮大幅簡化,成本大幅降低,從而減少了競爭成本(其實,簡化得還不夠)。對于那些繁文縟節(jié)(成本高、收益低),應盡可能簡化。那些與競爭力相關度很弱的文化形式,則可以維護。例如,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jié)日,可以延續(xù)自己的過節(jié)方式。但這也不是一定的。如果某些節(jié)日的成本很高(要花費太多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則這些節(jié)日也要改進。概言之,對競爭力影響的大小,是判斷一種文化形式是否值得維護的標準。

        由此,可以重審牟宗三等提出的“種子說”。即便承認傳統(tǒng)文化含有科學與民主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也僅僅處于種子階段,即較低水平(A);同時,新儒學也承認西方的科學與民主發(fā)展到了很高的階段(B);那么,傳統(tǒng)文化就相形見絀。根據(jù)競爭原理(或劣向成本),如果我們繼續(xù)選擇傳統(tǒng)文化,就會損失P。所以,即便承認現(xiàn)代新儒學的該觀點,也無法為傳統(tǒng)文化進行有效辯護,仍會得出傳統(tǒng)文化落后的結論,而我們應該擇善而從。這意味著“種子說”看似要抬高傳統(tǒng),實際上是貶低傳統(tǒng),屬于自殺式辯護。牟宗三等決計不能料到,他們居然擺了個烏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牟宗三及后人都沒有明確認識到劣向成本。

        同理,競爭成本理論可以有效地瓦解政治保守主義。對于一種社會制度,我們不能斷然說它是有用的或無用的。一切制度都是有用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切制度都是等效的。面對更先進的制度,那些原來比較先進的制度就落后了,就應該被改革或淘汰。例如,人治并不是毫無價值,人治總比無治(無政府)好,中國古代的人治的確產(chǎn)生過不錯的治理效果。但是,面對更先進的法治這種治理手段,人治就落后了。面對民主這種更先進的制度,專制就落后了(這只能說法治與民主是更優(yōu)的,并不意味著二者是完美的)。如果一個國家不改革人治和專制并走向法治與民主,就會在與法治、民主國家的競爭中付出更大的競爭成本,從而在競爭中落敗。到時,不但維護不了人治治理手段和專制制度,連國家、政權、政府都可能毀滅。

        再舉兩個案例來說明劣向成本的解釋力:

        例1,關于文明與野蠻的劃分與變遷。在戰(zhàn)爭中,當所有戰(zhàn)勝方都可以肆意屠殺戰(zhàn)俘(都是A)時,屠殺戰(zhàn)俘無所謂文明與野蠻。后來,有一些戰(zhàn)勝方開始善待戰(zhàn)俘,形成一種新的對待戰(zhàn)俘的方式(B),此時,B就優(yōu)于A,成為更文明的;而以前的行為A在與B的競爭/比較中就淪為野蠻。

        例2,關于理智與愚昧的劃分與變遷。祈助于神靈來治病、免災,在各大古代文明中廣泛存在(都是A),乞靈的做法無所謂理智與愚昧。后來,有些人認識到乞靈是毫無成效的做法,努力尋找更有效、科學的手段來治病、免災(B)。B成為優(yōu)于A的更理智的手段,而以前的行為A在與B的競爭/比較中淪為愚昧。

        因此,從文化競爭、政治競爭這兩種比較軟性的競爭及一些具體案例可以得出,劣向選擇成本具有強大的解釋力。

        【責任編輯:楊海文;責任校對:楊海文,趙洪艷】

        *收稿日期:2015—09—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3FZZ006);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skqx201101)

        作者簡介:鄧曦澤(本名鄧勇),四川大學政治學院(成都 610207)。

        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6.04.015

        猜你喜歡
        競爭
        “加量”競爭 上汽奧迪Q5 e-tron
        車主之友(2022年5期)2022-11-23 07:22:52
        Calligraphy,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動態(tài)競爭加劇下的中小型料企,該何去何從?
        感謝競爭
        互聯(lián)網(wǎng)競爭中不當干擾行為的認定
        別在必敗的領域里競爭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59
        互聯(lián)分享化解過度競爭
        能源(2016年10期)2016-02-28 11:33:48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競爭
        小說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 08:48:17
        農(nóng)資店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營銷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22
        亚洲一区极品美女写真在线看|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夜夜春高潮爽a∨片传媒 | 美女污污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99杏|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电影 | 欧美日韩精品乱国产538|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的| 日本在线观看一二三区|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不卡|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十| 偷拍综合在线视频二区| 少妇被猛男粗大的猛进出| 四虎永久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喷白浆精品一区二区| 偷拍视频网址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亚洲成人电影在线观看精品国产 | 国产另类av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九免费观看视频| 丰满熟妇乱又伦| 在线a人片免费观看国产| 午夜影院免费观看小视频 | 成人激情五月天|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女人| 女主播啪啪大秀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视频在线网站|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一二三| 色婷婷精品久久二区二区蜜臀av|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无码一区| 最新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视频| 人人爽亚洲aⅴ人人爽av人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