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菲菲
以“學生視角”帶領(lǐng)學生走進學校文化
劉菲菲
學校文化的核心是現(xiàn)代教育價值觀,目的在于為師生的人生造福。一個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能愉悅?cè)说男那?,激發(fā)學生求知興趣和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和健全的人格。然而,由于兒童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閱歷、生活經(jīng)驗和文學素養(yǎng)方面的限制,決定了他們對學校文化進行審美活動時不同于成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shè)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最廣泛的“受眾”——兒童的審美感受。我們不妨追問:我們倡導的辦學理念孩子們理解嗎?能認同嗎?他們是如何看待的?
(一)應(yīng)用環(huán)境心理學開展理念教育
《教育學》中對“教育”這個詞最為概括的注釋為:“它的實質(zhì)是形成兒童和青年的一定的人格特點,即道德品質(zhì)、性格特點、行為習慣和感情等。”因此,無論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還是塑造健全的人格,都不是單一的教育手段所能夠完成的,必須通過多種途徑,調(diào)動各種力量,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完成。研究環(huán)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主要是指物理環(huán)境,包括聲音、空氣質(zhì)量、溫度、建筑設(shè)計和個人空間等。
【實例:“信念”教育之滿園皆“信”】
青園中信小學是一所倡導“信念教育”的學校。校門口的花箱上,呈現(xiàn)著《弟子規(guī)》“信”篇章,孩子們進入校園的每個清晨,都是從吟誦《弟子規(guī)》開始的。進入校門,便可見一條“放飛信天使”長廊,叮叮當當懸掛著全校622位孩子的童年愿望。每一屆一年級新生,都會在入學第一天領(lǐng)到一塊雕刻著一只小信鴿的木牌,他們用稚嫩的小手寫下自己的人生理想,描繪于插圖,懸掛在長廊上,相約30年以后重返母校,看當初許下的童年愿望有沒有實現(xiàn)。接著,孩子們會看到一棵碩大的“信之樹”,由孩子們親手制作的陶藝“信”字掛滿整棵樹,信心從此樹立,人生信念從這里起步。最后,孩子們會三三兩兩來到“相信是一種力量”的主題雕塑之前,端坐于小木樁之上,打開書本誦讀,雕塑中那位慈愛的女教師張開臂膀,呵護每一個孩子,開啟美好的一天……
(二)依托積極心理學引導兒童行為
學校文化的奧秘是什么?怎樣走進一個洋溢積極的精神、充滿樂觀的希望和散發(fā)著春天活力的文化場域?學校每一處文化建設(shè)我們都盡量考慮給孩子一些積極心態(tài)的影響。積極心理學關(guān)心人的積極的主觀體驗,積極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創(chuàng)造的勇氣、積極的人際關(guān)系、審美體驗以及寬容和智慧靈性等。
【實例:“陽光點點”書吧】
“陽光點點”書吧命名取自“相信自己、自信陽光”的育人理念。600多平方米的寬闊地帶設(shè)置開放式藏書、閱讀一體化空間。在這里,陽光透過通透式玻璃窗照射下來,仿佛格林童話世界,有綠樹、有藤蔓、有蘑菇、有南瓜、有松鼠,還有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小紅帽、青蛙王子等。孩子們可以席地而坐,可以依偎著柔軟沙發(fā),依偎著毛絨玩具,輕松而愜意地讀書。還可以走出書吧,讀一讀神奇的“魔幻書”——這是一套高科技互動閱讀設(shè)備,孩子們只需揮動手臂,繪本、作文、讀書分享就可以輕松翻閱?!耙粫皇澜?,一葉一菩提?!闭驹诰赖碾娮訒?,揮動手臂,書頁就翩翩翻開,精彩的書中世界就顯現(xiàn)在眼前?!澳Щ脮钡镊攘Γ驮谟谒粌H給孩子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還帶給大家游戲的快感。將書本知識與電子游戲有機結(jié)合,就是“魔幻書”最大的特點。陽光點點照射在孩子們的臉龐上,他們在茁壯成長,而知識也宛如陽光,點點滴滴浸潤孩子們的靈魂,每個孩子都書香四溢。
(三)借助色彩心理學營造溫馨氛圍
色彩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它有強烈的指向性、識別性等特點,同時合理的色彩應(yīng)用,也是藝術(shù)性的體現(xiàn),不僅在校園文化中起到識別功能,還有審美的藝術(shù)價值。色彩與孩子的心理及情緒,有著相當?shù)年P(guān)聯(lián)性,是項靈敏的指示器。學校對色彩的選擇,甚至可以影響到身處其中的孩子,他們的情緒是快樂還是憂傷,是舒緩還是焦慮。一般來說,兒童喜歡的顏色是單純而鮮明的,這些顏色成年人可能會覺得太鮮艷,但對天真的孩子培養(yǎng)樂觀進取的心理素質(zhì)和坦誠、純潔的性格都是有益的。
【實例:白鶴來自青青草地】
一位6歲的小女孩牽著媽媽的手來白鶴小學報名,她仰著頭、左看看、右瞧瞧,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媽媽,媽媽,這個學校好漂亮啊,到處都綠油油的,連教室里的窗簾都是果綠色的,這里好涼快,好舒服,好像來到了白鶴棲息的綠草地……”這所學校的主建筑物色調(diào)為黃色+褐色,仿佛泥土的顏色,堅實而厚重。適合在泥土上生長的,自然是綠油油的植物,于是,校園主色調(diào)確定為“果綠+檸檬黃”。果綠是生命的顏色、散發(fā)著森林的氣息,檸檬黃帶著一縷清香,也意味著平和、純凈。這些色彩遍布學校的每個角落,讓每一個走進校園的人都油然而生一種舒適的潤澤感。
學校文化是一種美學創(chuàng)意,是一個完整的、立體的藝術(shù)品,它反映了辦學者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水準。它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隱性資源,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功效。在環(huán)境建設(shè)中,要充分研究兒童心理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的特點,倡導尊重兒童、了解兒童的新教育思想。應(yīng)重點突出logo設(shè)計,營造個性鮮明的校園人文景觀,以兒童的視角和感知體驗來承載對孩子的愛。
(一)做貼地而行的景觀設(shè)計
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是生活的地方。學校文化應(yīng)該成為一本人文之書,讓學生在不經(jīng)意間受到知識的洗禮和人生的啟迪。許多學校為了凸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雕刻大型詩詞墻,且高度都在2米以上,字體采用篆體或者行草,孩子們仰視許久,脖頸酸痛,也讀不懂、辨不明,只能望洋興嘆,這樣的“燒錢”之舉可謂不接地氣。不妨選擇古詩詞刻成青石碑嵌在路上,做一條“詩詞小路”,讓詩詞石刻貼近學生,便于學生傳承中華文化;學生在詩詞石刻邊活動、做游戲,情感體驗會借助石刻留下來,許多年后,校園故事會在詩詞路上積淀成為新的文化。
【實例:史家小學的“和諧”雕塑】
北京史家小學的學校文化核心是“和諧教育”,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知識、人與自身、人與自然”為框架的和諧育人體系。從該校學生李思哲的日記里可見一斑:
大家一進校門,第一眼就能看到一塊大圓石。石頭光滑、整潔,橫臥在學校大門的小廣場左側(cè)。一米多寬的石頭上有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和諧”兩字,飽滿的筆墨和活潑的字體被做成紅色雕刻放在這里,顯得很突出,它使這里的環(huán)境顯得靈動、雅致。
和諧之石的后面有一塊小草地,草地上是一組群雕:一個年輕的老師正和七個同學手拉手圍在一起,他們有的在大聲唱歌,有的在相互交談,脖子上的紅領(lǐng)巾正隨風飄揚……同學們圍著大樹盡情玩耍,就像真人一樣,呼之欲出,仿佛正和我們一起呼吸著史小的新鮮空氣。它們就在這里,迎來一年一年的新同學,送走一屆一屆的老同學。我喜歡這里!
(二)造陶冶情趣的生活空間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描繪了一幅動人的童年生活場景,充滿了生活情趣,這便是文化賦予我們的美好。學校的一桌一椅,一樹一花,都要賦予精氣神,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書香氤氳的長廊,色彩調(diào)和的建筑,匠心獨具的手工坊等,都能讓孩子建立良好的審美觀。讓孩子在細雨中漫步,在草地上摸爬滾打,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在音樂中手舞足蹈、愉悅身心??鞓返暮⒆硬啪哂袆?chuàng)造力!大自然會給人靈感,風聲、雨聲、鳥語花香,對大自然感興趣的孩子會成為一個有情有趣的人。
【實例:“春華秋實”實驗園】
溫州建設(shè)小學陳錢林校長在學校文化建設(shè)初期,開辟出一個“春華秋實實驗園”。實驗園有小型動物園,平時養(yǎng)些小雞、小兔子、小狗,吸引了一大批孩子的目光。有天放學后,幾個孩子眼淚汪汪守在動物園邊,原來是小狗生病不理他們了,孩子們?yōu)橐恢恍」窢繏鞎r應(yīng)該會有特別的幸福體驗,同時也是一次鮮活的生命教育。實驗園里還設(shè)了種植園,四五年級每班學生分到一片地,可種絲瓜、青菜、茄子。植物長勢好,孩子們由衷地歡笑;長得不好,他們又暗自傷神。這里是孩子們最能感受幸福童年的地方,不知不覺中進行了勞動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合作教育、科學教育。
(三)給海納百川的開放勇氣
我們欣喜地看到,學校文化呈現(xiàn)出越來越多的自由閱讀空間、科技互動區(qū)域、體育游戲地帶,充分體現(xiàn)了學校敢于開放空間的魄力和相信學生的勇氣。打開空間的墻壁,是開放式學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學校立足于空間環(huán)境的功能與定位,從普通教室的改造、走廊空間的設(shè)計、樓梯間小角落的裝點以及專業(yè)教室的規(guī)劃等方面,深入探索開放式學校空間環(huán)境設(shè)計與利用的基本路徑,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這些開放地帶的維修維護率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糟糕,孩子們小心翼翼地維護著美麗的校園,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學校的小主人。
【實例:開啟誠信閱讀模式】
我校建設(shè)了一個開放式的“小葵花”讀書吧。從開學第一天起,就飽受爭議。第一次擺放在書架上的100本圖書,三四天就只剩下十來本了,還有一些被弄得凌亂不堪。不少老師說:“咱們的孩子還難以做到看到喜歡的書不拿回家??!”劉校長堅定地說:“既然我們決定了做開放式的誠信閱讀活動,就要堅持到底?!庇谑牵瑢W校再次購置了200多本新繪本擺放在“小葵花”書吧里,讓孩子們自由取閱。與此同時,大隊部開展了一次關(guān)于“誠信”閱讀的大討論,書吧的書籍管理也交給了學校招募的志愿者們。每天清晨,都有圖書志愿者把書籍清理得井井有條,不少孩子還自發(fā)從家里帶書過來,書吧里的書再也沒有減少,反而是越來越多了。逐步地,學校圖書館的書籍借閱也啟動了“誠信”模式,自己找到喜歡的書籍,自己填寫借閱卡,自己存放借閱板,自己歸還到取書處,圖書室的管理實現(xiàn)了無人監(jiān)督的誠信管理。
學校文化是學校精神的活生生的體現(xiàn),也是學生與教師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之道。皮特森指出:“學校文化是一組規(guī)范、價值和信念、典禮和儀式、象征和事跡,這些因素構(gòu)成了一所學校不同于其他學校的個性,正是這些不成文的因素隨著時間的流逝促使教師、管理者、家長和學生一起工作,一起解決問題,共同迎接挑戰(zhàn)和面對失敗?!睋?jù)此,我們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組織成員的精神皈依,要與學生的文化生活緊密聯(lián)系,用學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動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啟迪與引導,以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一)生命因選擇而多元
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因此,突出受教育者的個性差異,能夠為不同的個體提供適合的教育,是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當下的課程設(shè)置與社團活動都已經(jīng)呈現(xiàn)了多元的選擇,“走班選課”“社團微秀”為孩子們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舞臺。然而,學?!白晕腋杏X良好的”課程和社團,學生并不一定“買賬”,面對“非主流”的個性主張,我們還要有更為博大的胸襟和勇氣。
【實例:奔跑吧,微社團】
北京市中關(guān)村第一小學目前有98個微社團。每一個微社團,都是學生自己研發(fā)的“微課程”,都是學生自己建構(gòu)的“學習圈”,都是學生自己書寫的“成長史”?!皣\嘰喳喳”是微社團之一?!皣\嘰喳喳”有兩個功能:一是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平臺,二是學生向?qū)W校傳遞信息的通道。“嘰嘰喳喳”社團共5名成員,負責收集同學感興趣的討論主題,然后利用午休時間引導大家討論,并在討論結(jié)束后收集意見和建議,反饋給學生成長服務(wù)中心。社團團長韓溪羽已經(jīng)有了兩年的管理經(jīng)驗和自己獨到的見解:“‘嘰嘰喳喳’為師生心靈間搭設(shè)的一座橋,是大家對話的港灣,我會繼續(xù)貼好每一張海報,讓‘嘰嘰喳喳’變得更加貼心。”爭相涌現(xiàn)的微社團,就像校園里飛速滾動的神奇魔方,在每一個孩子的手中玩轉(zhuǎn),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發(fā)光。
(二)精彩因參與而綻放
學校環(huán)境是學生自我認同文化建構(gòu)的重要場所。他們在參與體驗中通過認識、解構(gòu)、順應(yīng)主流文化,找到了自我認同感和群體歸屬感,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群體文化。而這種文化的建構(gòu),主要受外部環(huán)境包括文化制度語境和物質(zhì)技術(shù)基礎(chǔ)的刺激、內(nèi)部主體自身心理動因的參與。因此,在學校的每一處景觀、每一條走廊、每一個空間,既要有主題文字的引導,又要為學生參與互動預(yù)留空間,讓孩子們我手寫我心,充分體現(xiàn)學校文化的主體是學生。
【實例:小小井蓋設(shè)計師】
一個小小的井蓋,被每個人踩在腳下卻渾然不覺,它似乎也成為不了學校文化的“主角”??墒?,有一天,一群孩子提出要做學校井蓋的小小設(shè)計師,他們?nèi)褰Y(jié)盟,從網(wǎng)上購買丙烯顏料,邀約好友參與設(shè)計繪制,在孩子們的筆下,井蓋成為了珍貴的藝術(shù)品。如今,學校里的每一個井蓋都“長”成了它自己的樣子:大耳朵短尾巴的兔子、開滿足球之花的大樹、悟空揮舞金箍棒的水簾洞……創(chuàng)意無限,感動無限!從學生認領(lǐng)井蓋繪制活動,讓我們看到了參與的力量,自主的魅力,也感受到兒童潛在的能量。
(三)文化因詮釋而鮮活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一種“軟實力”,它來源于學校師生的文化認同。學校文化認同一旦形成,就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穩(wěn)定性、聚合性、親和性,其精神結(jié)構(gòu)、價值系統(tǒng)、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具有極強的滲透力與吸引力,能夠產(chǎn)生巨大的輻射效應(yīng),會超越時空,持久地支配每位師生員工的思想和行為。學校文化認同是維系學校秩序的“粘合劑”,是任何剛性的物質(zhì)力量、制度力量都無法替代的。因此,好的文化也需要沉淀,需要發(fā)酵,還需要表達,需要傳播,讓更多的人知曉并認可。
【實例:踐行校訓故事分享】
“踐行校訓‘相信是一種力量’故事分享”是青園中信小學每年10月的一項常規(guī)文化活動。征文期間,一篇篇稿件雪花般飛來,大家的用心,令人感動。校訓,成為一根最重要的精神紐帶,讓師生從自我出發(fā),重新審視校訓,挖掘其深意,豐富其內(nèi)涵,弘揚其精神。校訓不是在墻上閃光,而是在每個人心中閃光。校訓是什么?校訓即生活本身。所以,每一篇稿件,就是每一個個體賦予校訓的獨特認識。孩子們用小小的手,講述著小小的心的故事。他們站在學校的正中央,是真正的中心所在。楊心瑤同學在《相信是一種愛》的征文中寫道:因為有信念,她從懼怕寫作文,到大膽創(chuàng)新,不但寫好了作文,在老師、家長的關(guān)愛下,她變得越來越有自信。當一個孩子丟下“懼怕”擁抱自信的時候,其實他已經(jīng)真正成長了。誠如一位老師的感慨:我覺得征文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在這里,你不需要拿腔拿調(diào),你不需要故弄玄虛,你只需要敞開你的心扉,講述你和孩子之間的故事,而我們早已準備著洗耳恭聽。
文化開啟了我們對美的感知,學校因?qū)W生而存在,學生因文化而儒雅,文化因?qū)W生而鮮活。
(作者單位:長沙市天心區(qū)青園中信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