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燕 楊忠偉 楊進江
(新疆奎屯市兵團第七師醫(yī)院預防保健科,新疆 奎屯 833200)
?
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對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謝指標的改善作用
閻燕楊忠偉楊進江1
(新疆奎屯市兵團第七師醫(yī)院預防保健科,新疆奎屯833200)
〔摘要〕目的探討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對糖尿病(DM)前期(PDM)患者糖代謝指標的改善作用及其臨床價值。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篩選本社區(qū)被診斷為PDM前期44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20例。觀察組進行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社區(qū)管理。每月檢測患者糖代謝指標、體重和健康知識知曉率,每3個月檢測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心電圖,每半年進行眼底檢查、頸動脈彩超檢查,記錄患者DM進展情況。并錄入健康檔案,連續(xù)觀察3年。結果觀察組各方面知曉率建檔前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且均高于對照組(P<0.05)。建檔后,兩組患者空腹、餐后2 h血糖均比建檔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進展為2型DM(T2DM)例數、眼底異常例數和心電圖異常例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可提高PDM患者的健康知曉率和血糖控制的效果,降低其進展為DM的發(fā)生率,是社區(qū)防治DM簡單、有效、易行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糖尿病前期;社區(qū)管理;慢性病;糖代謝
糖尿病前期(PDM)即糖調節(jié)受損(IGR),是指介于糖尿病(DM)和正常糖代謝之間的糖代謝異常狀態(tài),PDM包括三種狀態(tài):空腹血糖受損(IFG)、糖耐量受損(IGT)以及同時IFG/IGT,屬于2型DM(T2DM)患者的必經階段。每年約有8%的PDM患者逐漸進展為T2DM患者,此外PDM人群易出現心腦血管病變和肢體血管病變〔1~4〕。因此,加強PDM危險人群的干預,對控制DM心腦血管病變、肢體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的發(fā)生,減少DM發(fā)病率具有重要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對本社區(qū)群眾進行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試驗,篩查出PDM患者440例,納入標準: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水平<11.1 mmol/L且>7.0 mmol/L。排除標準:文盲或者有理解障礙者,存在語言交流障礙者,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或神志不清患者及其他不配合研究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20例。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性別、平均年齡、體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標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方法
1.2.1建立健康檔案440例患者建立群體健康檔案,并將其檔案輸入社區(qū)慢性病管理系統,然后對其檔案進行統計學分析。健康檔案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疾病史、體檢指標、系統內日常監(jiān)測數據列表及數據分析、生活方式,數據來源于日常監(jiān)測反饋、定期回訪、系統自動采集、人工溝通等。
1.2.2干預措施觀察組患者給予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干預,對照組則進行常規(guī)管理干預。
1.2.2.1健康教育觀察組由社區(qū)醫(yī)生團帶隊進入社區(qū),每月進行1次DM健康知識講座,使DM患者建立健康意識,了解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解決PDM患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做好心理咨詢工作。對照組:PDM患者到社區(qū)衛(wèi)生院或醫(yī)院拿藥時,醫(yī)生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或解答患者的問題。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2.2指導用藥觀察組:在醫(yī)生隨訪及患者到中心就診時,面對面指導患者用藥,監(jiān)督其規(guī)律服藥,并針對患者具體情況,注意藥物的合理搭配及個體化用藥。對照組:每次取藥時由醫(yī)生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
1.3觀察指標糖代謝指標檢測:每月應用便攜式血糖測試儀測定患者的空腹、餐后2 h血糖水平。每月檢測患者體重和健康知識知曉率。每3個月檢測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心電圖,每半年進行眼底檢查、頸動脈彩超檢查,記錄患者DM進展情況。并錄入健康檔案,連續(xù)觀察3年。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兩組患者建檔前后對DM相關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內容包括:什么是DM,什么是“三多一少”,運動與DM的關系,飲食與DM的關系,DM有遺傳性嗎,可否提前發(fā)現DM,DM的危害等7項內容。采集空腹靜脈血及留取晨尿標本,應用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儀,采用高壓液相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測定生化指標。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建檔前后健康知識知曉率比較建檔前兩組患者DM相關健康知識的知曉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建檔3個月后,兩組均高于建檔前,且觀察組建檔前后比較差異顯著(P<0.05),且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建檔前后糖代謝指標比較兩組患者建檔3年后空腹、餐后2 h血糖均比建檔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建檔前后健康知識知曉率比較〔n(%),n=220〕
與建檔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下表同
2.3兩組患者DM進展、眼底及心電圖比較建檔3年后,觀察組患者進展為T2DM、眼底異常、心電圖異常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3 兩組建檔前后糖代謝指標變化
表4 兩組患者DM進展、眼底及心電圖比較〔n(%),n=220〕
3討論
由于PDM患者機體血糖水平及其代謝異常使器官組織發(fā)生損害,使DM心血管疾病等發(fā)病率也明顯增加〔5〕。研究顯示,行為生活方式干預能有效改善PDM的轉歸〔6〕。在我國,開展以社區(qū)為基礎的慢病綜合防治活動已成為共識,社區(qū)綜合干預是有效防控慢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說明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可明顯改善PDM患者對DM相關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這與社區(qū)慢性病管理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密切相關。對患者不良生活習慣的自我糾正,避免DM的危險因素,抗病防病的主動性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還說明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可有效控制PDM患者的血糖指標,緩解或減少其進展為DM的發(fā)生率,并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因此,社區(qū)慢性病管理是社區(qū)防治PDM簡單、有效、易行的重要方法,能指導并督促患者了解疾病知識,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自我管理和監(jiān)測,從而降低DM的發(fā)病風險〔7〕。但社區(qū)慢性病管理在我國還處于啟動狀態(tài),未達到系統和規(guī)范,針對社區(qū)人群慢病及其危險因素和社區(qū)資源的社會學、流行病學和管理學的調研不夠,因而缺乏科學合理的系統框架〔8〕。為提高服務質量,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還應加強對慢性病管理的重視,積極開展健康入戶調查活動,對居民進行健康普查;認真建立健康檔案,同時還應建立電子數據庫;對數據庫資料進行相應的統計分析,對疾病進行分離,并對慢病種類、多發(fā)病序列等進行梳理;定時組織社區(qū)居民進行健康體檢,從而做到及早發(fā)現高危因素及高危人群,從而盡可能減少慢病發(fā)生。
4參考文獻
1凌莉,胡志,胡富勇,等.基于社會資本理論的社區(qū)慢性病防治管理策略淺析〔J〕.醫(yī)學與哲學,2014;35(9):43-5.
2賈麗娜,袁平,莊海林,等.社區(qū)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現狀及與生命質量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1;27(11):1361-4.
3Li G,Zhang P,Wang J,etal.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a 20-year follow-up study〔J〕.Lancet,2008;371(9626):1783-9.
4吳海蘇,徐勇,徐一峰,等.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對社區(qū)老年抑郁癥療效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24(4):245-9.
5顏艷,李遠藝,胡婧璇,等.長沙市開福區(qū)老年人慢性病現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3):3736-8.
6楊金俠,馬青連.我國社區(qū)慢性病綜合防控戰(zhàn)略框架構建〔J〕.中國衛(wèi)生經濟,2011;30(7):55-8.
7滕海英,許丁才,熊林平,等.西安市社區(qū)老年人慢性病醫(yī)療需求與負擔調查分析〔J〕.中國衛(wèi)生統計,2013;30(2):259-60,262.
8蔡廣菊,孫幸幸,何婷婷,等.安徽省合肥市社區(qū)慢病防控服務實施現狀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34):4112-5.
〔2015-05-10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13-3173-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3.036
1新疆奎屯市兵團一二三團疾控中心
第一作者:閻燕(1975-),女,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全科醫(yī)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