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利慧
(浙江省蘭溪市延安路小學,浙江 蘭溪 321100)
?
對語文教學中“根”的守望
章利慧
(浙江省蘭溪市延安路小學,浙江 蘭溪 321100)
摘要: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本色,體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效性,是當前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大課題。本文從語文教學中的“根”—語言入手分析,提出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必要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讀寫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教學不斷呈現(xiàn)出多元化、個性化,形式多樣,五花八門。特別是閱讀教學,內(nèi)容復雜,追求花樣、多變。有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有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有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有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求異思維,有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保教育等等,不一而足。唯獨對“語言”置之不理,還美其名曰“進行學科整合”。語文這一葉扁舟裝載的負荷實在太多了,使語文教學不能承受之重。
“語言的所有最為纖細的根莖生長在民族精神的力量之中”,“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梢哉f,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精神,抓住了人文。語言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是語文教學的根!離開了對語言的實踐,語文教學也就徹底偏離了軌道。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語文的根,語文的本。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哪些根哪些本需要我們追求、守望、傳承呢?
語文是工具性(語言)和人文性(精神)的統(tǒng)一,而語言則是第一位的,精神蘊涵于語言之中。語文學習不僅要理解、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還要從中受到思想、情感等熏陶和教育。我國古代常把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稱為 “道”,把文章的表達形式稱為“文”。在語文教學中,就沿用“文”來之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訓練,用道來指思想教育。文與道二者是一個統(tǒng)一體,也就是說“道”是滲透在“文”中,“文以載道”。這就要求我們教學時應通過理解、體味語言文字去感悟“道”,體會其思想內(nèi)涵,而不是游離語言文字去空洞說教。
葉圣陶先生曾非常明確的提出了“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這是我們一切教學所一直努力追求的境界。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那么教師要教什么?概括地講,主要是教學生不懂的、發(fā)現(xiàn)不了、意識不到東西;教學生容易回生、混淆、出錯的地方;教學習的方法、規(guī)律性的東西,從而打好基礎,形成能力、學會學習。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是使學生“學會”什么,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達到“會學”,即掌握學習方法,把握學習規(guī)律,形成學習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笆谌艘贼~,不若授人以漁。”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知識、技能,還應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教會學生學習,使他們能夠不斷地獲取新知識。使他們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還能自己自主的學習,成長,滿足自身的發(fā)展需要。
所謂“讀寫結(jié)合”,就是閱讀與寫作的結(jié)合。崔巒先生說過:“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lián)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jié)合。”《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笨梢?,“讀寫結(jié)合”是語文能力訓練的必由之路。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課文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還要引導學生在語言表達、寫作方法方面有所領悟,即讀中悟?qū)?、學寫,通過閱讀不斷積累、儲備寫作知識、技術(shù),甚至可以仿照課文或課文句段的寫法進行仿寫練習。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和教學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師越來越意識到朗讀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作用?!皶暚槵槨币殉蔀椴簧僬Z文教師所追求的理想語文課堂情境。所謂書聲瑯瑯,強調(diào)讓學生多讀課文,讀好課文,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課文,通過朗讀理解、體會、感悟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和情感,以此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理解能力(也包括默讀)。楊再隋教授對讀中感悟做過精辟的闡述:“課文內(nèi)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p>
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nèi)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朱作仁先生強調(diào)教學要扎扎實實,訓練到位,進行有效教學,防止教學走過場、走教案;強調(diào)教風要樸樸實實,杜絕搞花架子、形式主義;強調(diào)批評那些為“追求”公開課的效果,讓學生提前做一些“準備”,以便使學生對答如流的做法等。 教學是師生真情實感地流露和再現(xiàn) 。文學家葉圣陶先生也曾提醒我們教師:教的過程要順應學的過程,人們本來是怎么學的,我們就應怎么教。即我們常說的“本色語文”特色。
還語文教學本色,就應加強語言文字訓練。語文學科必須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這取決于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與學科的目標任務。落實語言文字訓練是人們反思后對語文本質(zhì)屬性認識的回歸。這首先是教學過程的回歸與還原,即正確處理好記憶,積累,轉(zhuǎn)化理解,創(chuàng)造運用四者之間的關系,全力做好對課文“精讀+略讀+泛讀”的多層次閱讀,促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增強他們對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文字創(chuàng)造運用能力,從而達到“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教語文”,真正還語文教學本色,體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效性。這樣才能抓住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根本。
我貼在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語文作為一門學科單獨設立已有百年歷史,一代代教育家和一線教師探索、積累的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需要守護、傳承。
參考文獻:
[1]語文天地網(wǎng)
[2]《語文教育學》
[3]《小學語文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