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靜(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yī)院,北京 100144)
?
綜合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吳 靜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yī)院,北京 100144)
【摘要】目的 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96例四肢骨折術后患者被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術后肢體腫脹及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術后腫脹程度明顯好于對照組,GQLI量表各維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患肢腫脹消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綜合護理干預;四肢骨折手術;肢體腫脹;生活質量
骨折常伴有局部軟組織出血,表現(xiàn)為疼痛和肢體腫脹;骨折手術的刺激可以加重肢體腫脹程度,如腫脹長期不緩解,或出現(xiàn)高度腫脹,患肢末梢血運嚴重影響,切口局部得不到有效的血氧供應,不僅影響切口、骨折的愈合,甚至可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征等嚴重并發(fā)癥,造成患肢功能障礙[1],加重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和心理壓力。綜合護理干預是針對患者病情、心理,以減少并發(fā)癥、促進患者康復為目的所作出的一系列優(yōu)質護理措施。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 月期間,在我院骨科接受手術治療的9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者均為四肢骨折,男68例,女28例,年齡20~79(40.58±9.3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0例,高空墜落傷30例、不慎摔傷4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兩組性別、年齡、受因原因等資料比較(P>0.05)。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四肢骨折術后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①心理護理干預:骨折患者常因突發(fā)事件入院,缺乏心理上的準備,對住院費用的擔憂和暫時喪失活動及勞動能力的困擾,使患者極易產生悲觀抑郁的情緒。護理人員應保持寬和、禮貌的態(tài)度,主動和患者交流,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作相應的干預,安慰和鼓勵患者,使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②疾病護理:術后嚴密觀察患肢模式血運和感覺,重點觀察肢體末端皮膚水腫情況,有無張力性水泡的產生等,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如有滲液滲血及時更換;加強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術后肢體腫脹發(fā)生的原因,為患者正確放置托馬斯架、三角巾懸吊帶等,通過抬高患者患肢,促進足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肢體腫脹現(xiàn)象,同時采用冷敷等物理方法收縮血管,加速受損組織新陳代謝,以增強神經(jīng)肌肉的興奮性,加速患肢腫脹消退;指導患者主動進行功能鍛煉,促進末梢血液循環(huán),以促進水腫消退。③功能鍛煉:術后根據(jù)手術部位和類型,早期幫助患者被動活動四肢肌肉,促進肌張力恢復;同時進行遠端關節(jié)的主動與被動活動,2周后視恢復情況逐步開展未固定關節(jié)、骨折處上下方關節(jié)活動,指導患者進行主動訓練,康復5~6周后,增加相關的曲伸活動,待患者可以自行活動關節(jié)后,逐漸增加負重訓練,以盡快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3 觀察指標
1.3.1 患肢腫脹程度:參照四肢腫脹程度分級標準評定[2],Ⅰ度:患肢皮紋存在,皮膚明顯緊張;Ⅱ度:患肢皮紋消失、皮膚緊張、皮溫稍高;Ⅲ度:患肢皮膚緊張發(fā)亮,皮溫增高明顯,部分患者合并出現(xiàn)張力性水泡。
1.3.2 生活質量評定:術后隨訪3個月,采用我國社區(qū)人群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LI-74),評估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tài)4個維度的評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l8.0數(shù)據(jù)軟件包進行處理,患肢腫脹以[n(%)]表示,行卡方檢驗,生活質量評分以(±s)表示,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肢腫脹程度:觀察組術后Ⅰ度腫脹率70.83%高于對照組50.00%,Ⅲ度腫脹率2.08%明顯低于對照組16.6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患肢腫脹程度比較[n(%)]
2.2 生活質量:觀察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狀態(tài)等GQLI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GQLI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GQLI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軀體功能 社會角色功能 心理功能 物質生活狀態(tài)觀察組 48 86.16±4.32 81.32±4.06 87.08±5.11 82.43±4.27對照組 48 72.17±4.18 70.45±4.17 73.64±4.33 71.29±4.13 t -16.124 12.940 13.902 12.992 P-<0.05 ?。?.05 ?。?.05 <0.05
四肢骨折術后常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肢體腫脹,骨折斷端對局部的刺激、切口組織滲出、骨折靜脈回流受阻等都可導致四肢骨折患者術后肢體腫脹。大部分患者在術后3 d腫脹程度會逐漸減輕,腫脹持續(xù)不退、嚴重腫脹者可引起骨筋膜室綜合征、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肢的愈合及功能恢復。對四肢骨折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首先正視骨折對患者造成的身心創(chuàng)傷,加強心理疏導,積極化解患者因骨折產生的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情緒,使患者維護最佳心理狀態(tài),提高治療依從性,保證手術順利進行[3]。加強健康教育,讓患者明了骨折后肢體腫脹發(fā)生的原因;術后及時幫助患者進行主動和被動功能鍛煉,通過鍛煉維持必要的肌張力,改善患肢末梢血液循環(huán),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以快速減輕腫脹程度,促進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患肢軀體功能恢復后,能盡早自行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在維護了患者自尊的同時,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社會參與度和自信心,進而改善患者的物質生活質量[4]。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后Ⅲ度腫脹率低于對照組,GQLI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患肢腫脹消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云,劉質斌,楊菁.試論舒適護理在股骨頸骨折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 (26):72-74.
[2] 叢曉娜,郭學芳,馬曉鷗.自制下肢抬高墊的制作與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13,19(20):2452-2453.
[3] 白琳.護理干預對改善骨折患者出院時焦慮及抑郁狀況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0):50-51.
[4] 朱珊珊,張青. 心理護理對改善四肢骨折患者不良情緒及生活質量的效果評價[J]. 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2,18(21):3217-3218.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5-02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