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初中生物教學,對比在教學過程中不同形式微課使用前后的教學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科學的認識和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學習學科知識的學習效果。在“深入思考、激勵問題、強化設計、自主實踐”幾方面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運用不同的微課類型有助于發(fā)展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學習效果。
關鍵詞:生物 教學 微課 模式
生物學科為實驗論證的學科,規(guī)律和方法都是通過探索的方式獲得的。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生物學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進一步邁向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教師不僅能夠傳遞給學生知識,重要的還要教會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話題雖然有些老套,但是觀察生活更加重要。所有的探究都是源于生活的,培養(yǎng)出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是放開學生前進腳步的基礎。盲人之所以步履蹣跚,正是因為他們的視力有所欠缺。所以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想要進行有效的引導,需要教師具備正確的教學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將課堂教學諸要素進行有機統(tǒng)一,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教學的生成性和學習方式的協(xié)作性,遵循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
微課,全稱“微型視頻課例”,最初它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xiàn)方式,圍繞學科知識點(重點、難點、考點)、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之有機結合體。
微課的核心是微視頻,同時可包含與該教學視頻內容相關的微教案、微課件、微習題、微反思等內容,其中微視頻時長一般為5-8分鐘,最長不超過10分鐘。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資源類型,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目前的微課一般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完全由教師錄制并伴有完全的解釋,對現(xiàn)象或實驗的進行而制作的視頻,成為獨立的視頻資料,稱為“完整微課視頻”;另一種是對于現(xiàn)象的重現(xiàn)和描述,其中的教學過程需要由教師的引導完成,稱作“微課教輔資料”。其實,微課的初衷也完全是為了進行教學輔助,而并非取代教師的作用,成為獨立的教學方式。這兩種微課教學模式究竟對學生能力方面的成長有何種影響,哪種形式更適合引入教學過程呢?
根據(jù)目前階段以上兩種形式微課在教學過程中的實施,以及學生的效果反饋來看,的確對教學效果有一定幫助。以下,我從四個方面對兩種微課的效果進行對比。
深入思考
在完整微課視頻中,以教師的思路作為主導,通過一些實驗現(xiàn)象效果的演示和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學習。在微課教輔資料中,我只提供實驗現(xiàn)象甚至沒有提示,讓學生自己尋找問題。在“生命的進化”章節(jié)中,我提供的只是脊椎動物中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的皮膚,不給出名稱,讓學生通過觀察相同與不同,總結規(guī)律,最終揭示不同類型動物皮膚的歸屬。這樣使學生在觀察后得到感性認識,獲得大量信息,得到的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在學生反饋效果方面出現(xiàn)差異。
教學活動:2014-2015年生物夏令營(初中2年級)。
參與問卷人數(shù):2014年143人,2015年155人(見表1)。
從表1、圖1可以看出,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是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學生能力提高,為之后的步驟奠定基礎。
激勵問題
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教學過程中,要經常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我曾經問過:“目前霧霾比較嚴重,你們想過如何用自己的方法檢測霧霾嗎?”現(xiàn)在的學生更多體會的是接受型教育,很少用心思考身邊的問題,更不要說解決問題了。
完整微課視頻的教學模式更趨向于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講授,而非交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被灌輸?shù)默F(xiàn)象更為明顯;微課教輔資料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通過引導進行,從而完成師生交流的過程,而且?guī)熒軌驅⑽⒄n作為學習資料和第三方內容進行分析,視角更加客觀和有針對性,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發(fā)展。經過統(tǒng)計結合計算,完整微課視頻教學過程中,平均每個視頻被提問1.3次;微課教輔資料教學過程中,平均每人能提出3.7個問題。這說明,微課教輔資料的形式更能夠促進學生提出問題,但也更考驗教師的引導能力。
強化設計
在學生提出問題后,通過組隊,我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嘗試思考解決問題。實驗設計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之一,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學生通過微課中的演示和操作,體驗實驗設計的過程和其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執(zhí)行能力一直是教學需要關注的重點,但是設計能力卻也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從微課視頻的觀看、實驗手冊到課堂實驗,幾乎全是既有的事實,很少有自主設計的機會。在課程中,通過微課教輔資料的形式,通過現(xiàn)象的描述,嘗試啟發(fā)學生自主進行實驗的設計。這種設計有別于一般的研究性學習,而且開放的條件下進行實驗設計,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起初,學生的思路往往都被固定的模式禁錮著,控制變量、限制條件這樣的話語總能從學生口中流利地說出,但就是無從下手,而且思路單一。隨著我不斷介紹科學家的故事,以科學史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并利用實驗室有限的條件,重復課本中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做過的實驗,比如生長素實驗、雜交與嫁接實驗、小鼠鐘罩實驗等,使學生逐漸理解了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和實驗方法。學生的思路是開闊的,有些學生甚至自己想出了在光合作用效率的實驗中,采用材料與條件反轉的方法進行實驗,用不同光合色素檢測光源光譜的實驗,這讓我非常驚喜。
學會了實驗設計,接下來就要強調細化。實驗的設計是為了實施服務的,因此一定要把實驗條件的條理分清,盡量細化——一個實驗要分幾組,需要抓住的變量是什么,有哪些條件……實驗并不一定要單一變量,只要把實驗條件想得周全就可以。學生在“外來物種”的實驗中設計了水分、pH值、光照3個方面的實驗條件,分別進行梯度實驗,以確定外來物種在不同外界條件下對小麥的影響,以及什么樣的條件才能限制外來物種的快速擴散和生長。實驗設計好之后還需要對可行性進行論證,才能真正進行實驗。
自主實踐
微課的目的不僅是進行知識性教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方法,包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從而完成知識的學習。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過程中不斷改進。學生的執(zhí)行能力是很強的,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和改進也是學生所缺乏的。
完整微課視頻能夠很好地指導學生在研究方法方面,尤其是操作方面的進行。學生能夠有效地模仿和學習其中的每一步,逐步完成,達到最終的效果。微課教輔資料通過現(xiàn)象的堆積進行啟發(fā),對學生思考和想象力的要求較高,雖然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突發(fā)奇想”,但是學習效率相對偏低,效果也不明顯,對于不同學生的收獲也有所不同,不適合在大規(guī)模教學活動中實施。
通過2年的研究對比,2014年采取以往的方法帶領學生實驗,2015年利用學生的設計進行實驗,得到對比結果如下。
教學活動:2014-2015年興趣小組(初中2年級)。
參與人數(shù):2014年,30人,共15繩2015年,35人,共17組(見表2、圖2)。
可以看出,完整微課視頻實施后,學生在實驗實施階段的完成率明顯提高,而且在過程中會加入一定變化和改進,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意識、責任意識。
經過2年的努力,在深入思考、激勵問題、強化設計、自主實踐之后學生學習的研究性有了整體的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問能力、設計能力、實施能力、總結能力方面都有明顯改變(見表3、圖3)。
可以看出,完整微課視頻教學模式更適合規(guī)范化的操作,適用于初步了解和學習的學生;微課教輔資料教學模式則更適合用于學生思維訓練和能力提高方面。針對不同的人群和用途,兩種形式的微課各具特點,因此,二者都是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教學手段,能夠輔助教學。但微課始終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都需要有教師的指導和引領,這樣才能將微課的作用更多地發(fā)揮,使學生收獲更多。
作者簡介:
張帆,北京市西城區(qū)青少年科技館,電子信箱:zhangfan.email@yahoo.com。
點評
在運用信息化促進青少年科學教育創(chuàng)新的探索中,一位稱職的科學教師或科技輔導員,不僅要具有實踐的能力,還要具有研究的能力。本文作者正是在應用微課作為輔助教學模式的探索中,聚焦“深入思考、激勵問題、強化設計、自主實踐”等諸方面,通過觀察、對比、歸納,總結出完整微課視頻教學模式更適合規(guī)范化的操作,適用于初步了解和學習的青少年使用,而微課教輔資料教學模式更適合用于青少年思維訓練和能力提高方面。論文敘述相對清晰,所作分析和最終結論之表述,對廣大科技輔導員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如果作者在所論述的上述微課教學模式研究中,能夠更科學地規(guī)范完整微課視頻和微課教輔資料兩種不同教學模式效果的影響因素,同時探索解決現(xiàn)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對結論支撐力度不足的問題,則本文的學術性還有望獲得提升。
——翟立原(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xié)會理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2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論文征集活動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