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生
一、關于正強化理論
在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看來,人的大多數(shù)行為都是屬于操作性行為,行為的習得離不開強化。教師和父母親可以利用強化來協(xié)調和控制幼兒的行為從而達到塑造良好行為的目的。當幼兒出現(xiàn)一個行為后,不管承認進行的是贊揚還是批評,都會對這一行為起到一個強化作用。如果幼兒表現(xiàn)出不良行為。如無端哭鬧或者亂發(fā)脾氣,我們都可以采取“冷處理”,即暫時對他不予以理睬,讓他知道這一行為不會得到注意。那么,幼兒的這種行為會因為得不到強化而逐步消退。幼兒的良好行為的塑造與強化是密切相關的。行為主義認為,所謂教育,其實質就是塑造行為的結果,強化是塑造和調整兒童行為的基礎之一,也是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社會行為的方法。行為造就結果,一旦這種行為促成的結果是可以讓幼兒愉悅的話,那么它的這種行為就會不斷增加,而父母和教師這兩個“催化劑”的角色適當使用“正強化”這一工具,那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就離目標更進一步了。正強化是指在兒童出現(xiàn)適宜的行為即正確的行為時,給予兒童一個刺激即鼓勵。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小孩,在父母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了父母讓他打掃衛(wèi)生的任務,在任務完成后,這一小孩即刻得到父母帶他去游樂場游玩的獎勵。
二、家庭教育中正強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運用
夏洛特·梅森認為,訓練孩子形成良好地習慣是媽媽的習慣。在家庭生活中,幼兒良好地生活習慣地養(yǎng)成離不開父母的教導。這也是家庭教育功能當中重要的一個項目。在家庭教育中,不乏父母親使用正強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進行培養(yǎng)的案例。
案例1:
小嘉敏從幼兒園回到家中總喜歡把鞋子一脫一甩,就直接在坐在地上玩耍。但是久而久之,小嘉敏爸爸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形成了不良的習慣。為此,小嘉敏爸爸帶著小嘉敏回到家中時,當發(fā)現(xiàn)孩子將自己鞋子擺放整齊了,爸爸便會在小嘉敏的床頭貼上一個大大的五星標志。慢慢地,小嘉敏每次回到家中都會自覺地將自己的鞋子擺放整齊。
在案例當中小嘉敏爸爸將“五星標志”作為強化物(刺激)來增加小嘉敏擺放好自己鞋子的行為發(fā)生概率。小嘉敏爸爸的這種正強化方式可以讓孩子獲得一種成就感。每一次小嘉敏得到一次五星標志,他就能夠獲得一次成功。
在家庭當中,幼兒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親在承擔孩子良好行為習慣上起到主導的作用。正強化的正確運用可以使幼兒增加某種良好行為發(fā)生的概率,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幼兒園教育中正強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的運用
陳鶴琴先生曾經指出,小孩子是喜歡獎勵,不喜歡抑阻。愈獎勵他,他愈喜歡學習;愈抑阻他,他愈不喜歡學習。愈喜歡學習,經驗愈來愈豐富,學習的能力發(fā)展愈大,所學習的事就愈容易學會。學會的事情愈多,做事的自信心就愈強。陳鶴琴先生的獎勵實質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強化物,而且是有利的刺激。這同樣也告訴我們在幼兒教育中鼓勵使用正強化。這也與陳鶴群先生提出的刺激的學習原則相一致。
案例2:
樂樂是一個特別調皮搗蛋的小男孩,常常讓老師們頭疼不已,甚至是“惡言相向”。星期一時,樂樂來到幼兒園,向王老師和同學們問好之后,就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玩玩具了。老師一邊看著樂樂,一邊希望樂樂能夠乖巧一點。樂樂在桌面擺弄了好一陣子,終于將自己的“作品”完成了。樂樂興高采烈地將自己的“作品”伸向老師,說,“老師,你看我拼的機器人?!蓖趵蠋熆粗鴺窐放e在空中的“機器人”,表揚了樂樂,“樂樂,你拼的機器人真威武?!睒窐犯裢獾亻_心。上午在進行區(qū)域活動時,老師在準備著桌子和并擺放著學具。樂樂一邊幫著撿老師落下的學具,一邊幫著請其他小朋友坐好。王老師看到樂樂的表現(xiàn),就立即表揚了他。上課時,樂樂很認真地跟著老師,并且積極地舉手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在課堂上,當樂樂回答完老師的問題之后,王老師立即給樂樂一個棒棒的大拇指。樂樂整天都樂開了花。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樂樂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不再像以前一樣頑皮搗蛋,而是一個棒棒的乖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得到夸贊。在案例當中,王老師在樂樂玩玩具時的贊揚,區(qū)域活動的表揚以及上課時的贊美都是利用了正強化。在玩玩具時,得到贊揚的樂樂能更開心地擺弄玩具;在區(qū)域活動時,得到表揚地樂樂更積極主動;在上課回答問題后,得到贊美的樂樂會更努力地舉手,主動配合老師。在此案例當中,樂樂獲得表揚從而增強了其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的情感,從而促使樂樂行為方式的轉變,行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在這一強化過程中,樂樂的“自我概念”的塑造也在同時在進行。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