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雯
中國要強盛,必須要實施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是實現(xiàn)以德治國方略的基本保證;少年兒童思想品德教育則處在基礎地位,也正是體現(xiàn)公民道德教育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石。
一、尊重信任學生,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教育的第一原則是尊重和信任。尊重信任學生,意味著一種愛護和關愛的美好心靈;意味著一種涵養(yǎng)和寬容待人的高尚品格;意味著一種尊重和信任的情愫。
中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很豐富。要了解他們,只能用心換心,用信任贏得信任。
在日常接觸中,只有學生與父母和教師面對面敞開心扉,互訴衷腸,堅信學生上進的愿望,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的需求。這就要求做教師的通過細心的觀察、傾心的交談、悉心的照顧,耐心的幫助,去了解他們成長的煩惱和心靈的需求。
1.愛國守法
愛國的思想教育最直接是通過周一的升旗儀式來體現(xiàn)的。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我們要敬隊禮或行注目禮,都有一種對國旗的敬畏之情。這是最好的思想教育之一。還有國家重大的紀念日,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宣傳活動,讓學生寫觀后感,以此讓他們勿忘國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讓學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還可以利用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光輝業(yè)績來進行教育,尤其是以同齡人的先進事跡或有教育意義的事例進行教育。學生易于接受,有說服力。
2.誠實守信
“誠信”是一個人與社會、與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guī)范??鬃又v“民無信不立”,是指國家的統(tǒng)治者應取信于民,否則就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國“無信不立”,領導者“無信不立”,家庭“無信不立”,個人當然也是“無信不立”。今天我們在公民道德建設中,要大力倡導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之人。
3.孝敬父母
孝是“德之本”,一個人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首先要從“孝”開始。正所謂:“百業(yè)大計孝為先。”從日常小事抓起,告訴學生孝敬父母應以實際行動出發(fā),做到: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如關心家長健康:當父母勞累時,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在家還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擦桌子、洗碗及洗自己的衣服……
4.以身作則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為學生作出表率,以免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品行影響。教師和父母就是他們模仿的第一對象。如果是生活在做生意的家庭中,多少也會懂得生意經(jīng);如果是生活在音樂世家中,多少也會有音樂細胞;如果生活在教師世家中,多少也會有做教師的情節(jié)。
5.謙虛禮讓,團結協(xié)作
“謙虛禮讓”是學生基本的道德素質(zhì),是一個人有修養(yǎng)、有文化和有學識的標志。謙虛和禮讓是相輔相成的,禮讓以謙虛為本,謙虛必然表現(xiàn)為禮讓。團結協(xié)作也是學生在處理同學之間和人際關系時應有的道德品質(zhì)。在現(xiàn)實生活中,關心人、同情人、幫助人、信任人、尊重人、容忍人、原諒人是團結協(xié)作的具體體現(xiàn)。老師和家長告訴孩子:在你能力的范圍內(nèi),可伸出你的雙手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如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生活上、殘疾人……);集體活動要齊心協(xié)力,如拔河、打籃球……
二、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
在教學時,教師要仔細地挖掘這些內(nèi)容的內(nèi)涵,并把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語文教學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1.重點講解格言式的句子
講解《岳陽樓記》時,不僅要讓學生領略作者對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寫,同時也要讓他們銘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講解魯迅小說《故鄉(xiāng)》,不僅要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同時也要學生理解和背誦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惫膭顚W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講解《生命的意義》時,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環(huán)境描寫的烘托作用,同時也要讓學生感悟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讓生命放射光芒。
2.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滲透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加強德育滲透,有效地做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工作。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必須堅持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這樣才能使學生提高道德認識、形成道德觀念,把道德觀念變成道德行為,化為道德習慣,“習慣成自然”,學生必須遵守道德規(guī)范到習慣遵守道德規(guī)范,才能形成穩(wěn)定的良好道德品質(zhì),逐步成長為有高尚道德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劉志敏.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J].教育藝術,2011(5).
編輯 溫雪蓮
郭傳輩
摘 要:農(nóng)村中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學校作為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各學科教學中,結合實際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必須把握好尺度和適用性。
關鍵詞:學科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當今社會,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中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而爆出的負面事件屢見不鮮,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據(jù)相關報道,約有20%的學生具有各類心理問題,很多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認識不足,對心理教育相關知識知之甚少,同時,農(nóng)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匱乏,致使大部分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健康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幫助,乃至積累成更嚴重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在學校工作尤其是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條可行的渠道。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對學科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是師生相處交流時間相對集中的地方。學科教師可以根據(jù)本學科的需要,在教學中融入一些諸如冥想放松訓練、觀察力訓練、自我認識訓練、人際交往訓練等一系列一分鐘心理訓練。實踐證明,學科教學中的這些短時心理訓練,對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提高教學效率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同時,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條可以將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兼顧的有效途徑。學科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擔負起學生“心理保健醫(yī)師”這一種角色,為促進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提高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時也營造了全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這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條件。
二、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的策略
1.體現(xiàn)在學科教學目標上
在教學中,學科教學目標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從學科教學目標的演進軌跡看,無論是國外心理學家對教學目標的分類,還是國內(nèi)學者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體系,都可以看出學科教學目標的綜合性。當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學要落實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更體現(xiàn)了學科教學目標的綜合性。因此,在學科教學目標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以操作的。
2.蘊含在學科教學內(nèi)容中
新課改之后,各學科課程內(nèi)容都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學科教師只要稍加挖掘整理,都可以用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各學段的德育課程本身包含著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智育課程諸如語文、數(shù)學、英語、歷史、物理、化學等都涉及記憶、觀察、想象、思維等心理能力,有的課程直接或間接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例如,物理學科在于發(fā)展學生的觀察、想象、動手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間接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科學精神和勇于面對困難的意志。其他課程諸如音樂課程、體育課程、勞動技術課程等,都蘊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寶貴資源。作為學科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精心挖掘其中的心理因素,并采用恰當?shù)姆绞匠尸F(xiàn)出來,在完成學科教學目標的同時,兼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3.貫穿于學科教學過程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將“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列入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為教育行政部門所重視,新課程視角下的教育教學活動,非常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情感體驗、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梢?,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課堂教學是密不可分的。
三、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項
1.要把握好尺度
(1)尺度的把握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本學科的教學目標是“首級目標”,不能“喧賓奪主”,為了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而淡化了本學科目標;也不能“牽強附會”,把心理健康教育游離于教學素材之外。
(2)在對教學內(nèi)容的挖掘上要適度,雖然學科課程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但在具體操作上并不是任何內(nèi)容、任何時候都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一定要根據(jù)學科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滲透點,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獲得感悟,完善心理品質(zhì),切忌生硬化和“過度開發(fā)”。
2.要把握好適用性
(1)適用于教學需要。一方面,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策略:可以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人格塑造,促進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也可以以活動為中心,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在形式和方法的選擇上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另一方面,要注意學科間的區(qū)別,不同學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著力點不同。如美術、音樂等藝術類學科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審美心理,而數(shù)學、理化等自然學科則應偏向于訓練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他們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2)適用于本班學生。一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教師要充分了解班級學生在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動機、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狀況,只有在此基礎上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心理發(fā)展。二要做到因人而異,有差異性。不同的家庭背景、社會經(jīng)歷和價值觀念使學生有著個體差異,學科教師要把握這些差異,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途徑與方法,讓他們接納和認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邵永紅.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從何做起[J].福建教育,2012(4):75.
[2]葉一舵,嚴由偉.心理健康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87.
編輯 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