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慧
要想實現(xiàn)化學習題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從習題的選取、課堂訓練、課后鞏固出發(fā),致力于學生綜合能力素養(yǎng)的訓練.下面就高中化學習題教學的有效途徑談點體會.
一、訓練習題選取原則
1.目的性原則.高中化學知識點內(nèi)容多、種類繁.要想實現(xiàn)習題訓練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在習題匯編上注重目的性.在選取習題時,圍繞化學課程總體教學目標、章節(jié)目標、單元目標,選取合適的訓練題.同時,圍繞教學目標,著眼于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教學.例如,在講“化學能與電能”時,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關系,教師可以選取新型化學電源訓練題,幫助學生認識到化學學科的實用性和創(chuàng)造性.
2.可行性原則.在傳統(tǒng)的化學習題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通過大量的習題訓練來達到教學目的.但在新課改背景下的習題教學中,這樣的做法缺乏可行性.受到教學時間的限制,化學訓練必須精簡而高效,除了要具備針對性原則外,還必須具有可行性.在習題難度的制定上,要采用分層策略,保證中等生跟得上,優(yōu)等生吃得飽.在習題教學訓練伊始,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摸底,在不同學習階段選取不同難度的訓練習題.
二、課堂訓練有效性策略
1.注重引導,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受到傳統(tǒng)化學習題教學的影響,學生在習題教學上缺乏主動性,習慣了教師的主體作用,更愿意扮演聽眾和觀眾的角色.對此,化學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例如,在講“銅及其氧化物”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訓練:足量銅與一定量的濃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氣體,這些氣體與1.68升標況下的O2反應混合后通入水中,全部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銅溶液中加入5mol/L的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則消耗的NaOH溶液的體積是多少?對于本題,很多學生被它的復雜性所限制,難以下手.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問答式的引導策略,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解題思路.教師提問:在整個反應過程中變化了什么,什么沒有變化?學生依然存在較大的困惑.教師進一步引導:可以從電子轉移的角度尋找突破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現(xiàn),硝酸在反應前后沒有變化,Cu失去的電子都被O2得到了.此時,實現(xiàn)了解題的簡化,利用電子守恒可以迅速求解.根據(jù)得失電子守恒可得:n(Cu)×2=n(O2)×4=1.6822.4×4mol,可知n(Cu)=0.15mol.由于Cu2+在NaOH溶液作用下恰好完全沉淀,由Cu2+~2OH-可知,n(NaOH)=2×0.15mol=0.3mol.則消耗NaOH溶液的體積為V=0.355=0.06L.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結合自身知識,順利求出該題,實現(xiàn)了化學習題教學的有效性原則.
2.注重整理,總結思維方法.要想實現(xiàn)習題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注重對習題的總結和整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方法.教師可以對各個章節(jié)的常見知識點、考點進行歸納,為學生總結出一些常見的化學屬性和思路.例如,在講“化學燃燒類計算”時,教師可以選取如下訓練題: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氣不足的情況下燃燒,得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總質(zhì)量為16.8g,若其中水的質(zhì)量為10.8g,則CO的質(zhì)量是多少克?在本題的求解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計算方法的整合,將差量法等計算方法貫穿其中.差量法: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差異性在于其氧原子個數(shù),當兩者的物質(zhì)的量各為1mol時,則兩者相差1mol氧原子.我們不妨按照缺氧的質(zhì)量求解燃燒的CO的物質(zhì)的量.差氧的物質(zhì)的量為(17.6—16.8)÷16mol=0.05mol,則CO的質(zhì)量為m(CO)=28×0.05g=1.4g.對于本題,還可以使用極限法、二元一次方程組法和十字交叉法求解.通過本題的訓練,學生再遇到類似的計算題時便可以輕松求解.
三、注重課后鞏固訓練及教學反饋
高中化學習題教學的內(nèi)容繁多,要想實現(xiàn)習題訓練的有效性,教師必須進行適當?shù)挠柧毞答伜驼n后鞏固.在習題教學之后,教師應要求學生針對訓練過程常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反思,制作錯題集并進行習題訓練的自評.同時,教師要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在訓練中出現(xiàn)的思維缺陷和誤區(qū).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要求學生進行習題訓練反饋,針對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強化和鞏固.
總之,要想實現(xiàn)習題教學訓練的有效性,從習題選取、課堂實踐到課后總結與反饋,教師必須確保習題教學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