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引入課堂教學,同時也更多地顯示出教學優(yōu)勢。識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讓學生樂于識字要求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帶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以課文《鮮花和星星》為例探尋多媒體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等方面的功能,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
關鍵詞:多媒體;識字教學;激發(fā)興趣
在小學低學段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小學生必須認識常用漢字3000字,其中會寫2500字。這對孩子來說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鑒于低年級的課文多是圍繞識字教學展開,因此,掌握漢字是小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基礎,由于低年級兒童的感知覺尚處于初步發(fā)展水平,對事物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單憑教師的講述或學生的想象,很難對某個字產生深刻的印象,多媒體利用動態(tài)交互等優(yōu)勢,從多方面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給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此,我以《鮮花和星星》一文為例進行分析。
一、動態(tài)展示,激趣樂學
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魯迅先生也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于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毖芯勘砻?,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對學習內容卻興趣不濃。因而,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fā)學生產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可是,小學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動的,知識的積累和智能的發(fā)展基本在無意識中獲得,假如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那么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多媒體集圖形、聲音、語言等于一體,能展示直觀形象的畫面,這樣的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習的興趣。如,在《鮮花和星星》的課件中,引入課題后,馬上展開課文內容畫面:第一幅圖:蔚藍的天空下,一位小姑娘在開滿花朵的草地上快樂地嬉戲;第二幅圖:夜幕降臨,天空中有著閃閃的星星,小星星眨著小眼睛,好像在和大家打招呼。在畫面切換的同時,配以課文的童聲朗讀。在這個過程中,精美的畫面首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而開始探測即將要學習的內容;另一方面,電子課文配以動聽的童聲朗誦,使學生注意到課文中的部分生字,如“滿、最、顆”等,部分學生主動開始跟著朗讀,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將無意識記變?yōu)橛幸庾R記,把枯燥無味的單純記憶變?yōu)樾蜗蟮挠洃洝?/p>
二、動態(tài)教授,化難為易
由于年齡的關系,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普遍不集中,對事物關注的時間非常短暫,加上漢字量多形雜,筆順上容易出錯,老師憑著一張嘴、一支粉筆或幾張幻燈片,單調、抽象地教學生“讀字、認字、記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心理學家特瑞赤拉指出:“人們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得的信息是他獲得所有信息的94%。人們一般可以記住自己閱讀的10%,自己聽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既看到又聽到的50%。這也就表明,在學習中,同時使用視覺和聽覺可以提高記憶效率和記憶效果?!庇捎诙嗝襟w能同時展示音形,學生同時使用視覺、聽覺器官,動態(tài)學習筆畫將抽象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直接展示,使學生能較快地掌握漢字的字形,從而提高記憶效率。例如,本課生字“最”,對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最”字的結構比較復雜,學習時最好進行結構分割。首先,從屏幕由上而下移入“日”,然后從左邊移入“耳”,最后從右下方移入“又”,從而組成生字“最”;為了讓生進一步明確起筆、行筆等過程,再次進行有聲書寫演示,并用紅色顯示“耳”的第一筆橫,這樣易于理解筆畫、結構等特點,便于記憶模仿,有利于減少學生心中的畏懼。
三、動態(tài)學習,提高認知
由于漢字字義豐富,本身又較為形象,低年級的孩子面對生字時雖然記住了卻并不能理解,此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實物演示和字形放在一起進行匹配學習,例如,本課生字“滿”,在教學時通過課件展示畫面:早晨,露水集聚在向日葵兩片對生的葉子上,葉子上積滿了露水,水珠順著葉片留下來。這樣就使?jié)h字的字形結構與生動鮮明的表象聯(lián)系起來,使?jié)h字抽象的定義形象化、具體化,鞏固了記憶,提高了認知。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使識字教學變得靈活多樣,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靜態(tài)的內容動態(tài)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方式,而且讓學生樂于學習,在愉悅的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吳前明.多媒體教學新論[J].時代教育,2008.
[2]魏薇.小學語文教學法[M].山東:齊魯教育出版社,2010.
[3]吳惟粵.語文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