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進 李定安 于奇晉 王 衡
陜西漢中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一科 漢中 723000
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
姜進李定安于奇晉王衡
陜西漢中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一科漢中723000
【摘要】目的探討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BPV)與缺血性腦卒中(CIS)的相關性。方法選取2014-05—2015-05在我院神經(jīng)內科、心內科住院并行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ABPM)的112例高血壓患者。依據(jù)患者頭顱MRI檢查結果,定義高血壓合并缺血性腦卒中(CIS)為研究組,單純性高血壓為對照組,比較2組患者年齡、性別、BMI和高血壓病程的差異,分析24 h SSD、24 h DSD、dSSD、dDSD、nSSD、nDSD與CIS的關系。結果研究組患者平均年齡(62.25±11.67)歲,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41±13.29)歲,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性別、BMI、高血壓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24 h SSD、dSSD、nSSD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24 h DSD、dDSD、nDSD稍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年齡是高血壓患者發(fā)生CIS的危險因素,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BPV)尤其是24 h收縮壓標準差(24 h SSD)、白天收縮壓標準差(dSSD)、夜間收縮壓標準差(nSSD)與缺血性腦卒中(CIS)的發(fā)生呈正相關,其變異性越大,CIS發(fā)生率越高。
【關鍵詞】血壓變異性(BPV);缺血性腦卒中(CIS);高血壓;相關性
腦卒中(stroke)是以突然發(fā)作的顱腦血管血液循環(huán)障礙為主要特征的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fā)率的特點,與冠心病、惡性腫瘤并稱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而缺血性腦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作為腦卒中最常見類型,占全部腦卒中患者的60%~80%,具有極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1],近年來有調查研究顯示,其發(fā)病率在逐年攀升,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2]。雖然引起CIS的病因有多種,其中亦有諸多爭論,但高血壓卻是公認的CIS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證實高血壓患者發(fā)生CIS的幾率是正常人的13~24倍,合理的降壓治療可明顯降低CIS發(fā)生風險。近年來,隨著對CIS研究的深入,血壓變異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受到越來越多醫(yī)務工作者的重視,Rothwell等[3]研究發(fā)現(xiàn)BPV可增加CIS和冠狀動脈事件發(fā)生風險。本研究通過對BPV相關參數(shù)進行分析,旨在探討高血壓患者BPV與CIS的相關性。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來自2014-05—2015-05在我院神經(jīng)內科、心內科住院并行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ABPM)的112例高血壓患者。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并依據(jù)患者頭顱MRI檢查結果,定義高血壓合并缺血性腦卒中(CIS)為研究組70例,男37例,女33例;平均年齡(62.25±11.67)歲。定義單純性高血壓為對照組42例,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齡(56.41±13.29)歲?;仡櫡治鋈脒x患者的臨床及動態(tài)血壓變化資料。
1.2診斷標準(1)高血壓診斷:年齡35~85歲有明確高血壓史并長期正規(guī)藥物治療者或者入院后配合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ABPM)并依據(jù)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4]診斷標準診斷為高血壓的患者。(2)缺血性腦卒中診斷:依據(jù)1995年腦血管疾病分類診斷標準[5],且經(jīng)過頭顱MRI檢查提示存在確切梗死病灶的患者。
1.3排除標準存在藥物難以控制的惡性高血壓或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繼發(fā)性高血壓、心臟疾病、肝腎功能異?;蚱髻|性病變、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等)、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急性炎癥或慢性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其中任何一項或多項的患者。
1.4評估指標患者血壓變異性(BPV)以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標準差表示,比較2組患者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BMI)和高血壓病程的差異,分析24 h收縮壓標準差(24 h SSD)、24 h舒張壓標準差(24 hDSD)、白天收縮壓標準差(dSSD)、白天舒張壓標準差(dDSD)、夜間收縮壓標準差(nSSD)、夜間舒張壓標準差(nDSD)與缺血性腦卒中(CIS)的關系。
1.5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 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秩和檢驗,應用線性相關分析公式分析BPV與CIS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研究組年齡明顯高于對照組歲,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性別、BMI、高血壓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2.22組患者血壓變異性(BPV)相關參數(shù)比較研究組24 h收縮壓標準差(24 h SSD)、白天收縮壓標準差(dSSD)、夜間收縮壓標準差(nSSD)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24 h舒張壓標準差(24 h DSD)、白天舒張壓標準差(dDSD)、夜間舒張壓標準差(nDSD)稍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壓變異性(BPV)相關參數(shù)比較±s)
2.3血壓變異性(BPV)與缺血性腦卒中(CIS)的相關性分析本研究將高血壓患者是否合并缺血性腦卒中(CIS)為因變量,對2組患者血壓變異性(BPV)相關參數(shù)比較中有意義的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24 h收縮壓標準差(24 h SSD)、白天收縮壓標準差(dSSD)、夜間收縮壓標準差(nSSD)與缺血性腦卒中(CIS)的發(fā)生存在正相關。見表3。
表3 BPV與CIS的相關性分析
3討論
上世紀80年代以前,人們認為標準測量2~3次血壓取平均值即可代表較長時段的平均血壓,并以此對高血壓與CIS的關系進行評價,采取相應治療策略,因此當時所有對CIS降壓治療的指南均以平均血壓為基礎而制定。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和醫(yī)療科技水平的提高,通過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ABMP)技術,人們對高血壓對CIS的影響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正常情況下,血壓因受精神和情緒狀態(tài)等生理活動、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和心血管系統(tǒng)以及睡眠的影響會出現(xiàn)一定范圍的波動,即血壓夜間開始降低,睡眠期間最低,晨起后出現(xiàn)迅速升高,并在白天持續(xù)保持較高水平,這種晝高而夜低的現(xiàn)象對于保護心腦血管結構和正常生理功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etoki等[6]研究發(fā)現(xiàn)高血壓患者血壓波動幅度過大易導致腦缺血的發(fā)生,表明高血壓患者CIS發(fā)生可能與BPV存在某種關聯(lián)。
BPV增加與高血壓患者CIS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是CIS發(fā)生的獨立預測因素。BPV增大可使血液對血管壁的血流動力學發(fā)生變化,增加血管基膜及內皮細胞損傷風險,持續(xù)長時間作用可導致血管內皮功能紊亂與結構損傷,從而導致血管壁增厚,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余傳慶等[7]研究顯示,CIS患者腦血管狹窄與收縮壓變異性存在密切相關,BPV是CIS患者發(fā)生血管壁增厚,血管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英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研究(UK-TIA)、Zhang等[8]研究發(fā)現(xiàn),收縮壓變異性比平均收縮壓更能預測高血壓患者CIS的發(fā)生,提示收縮壓變異性越大,其CIS發(fā)生風險越高。本研究結果提示,24 h收縮壓標準差(24 h SSD)、白天收縮壓標準差(dSSD)、夜間收縮壓標準差(nSSD)與缺血性腦卒中(CIS)的發(fā)生存在正相關,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一項針對高齡老年人的PROSPER研究發(fā)現(xiàn)高齡人群舒張壓變異性與腦血管事件和患者病死率存在密切相關,Ko等[9]在對792例腦卒中患者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舒張壓變異性與出血性轉化風險存在相關性,這與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24 h舒張壓標準差(24 h DSD)、白天舒張壓標準差(dDSD)、夜間舒張壓標準差(nDS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不一致,提示舒張壓變異性與CIS的關系仍需更加深入的探討。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BPV)與缺血性腦卒中(CIS)的發(fā)生存在顯著相關性。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重視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血壓變異情況,并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義。
4參考文獻
[1]馬聰吉,杜曉華,楊為民.缺血性腦卒中的病理機制及藥物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2014,27(11):538-539.
[2]劉敏,方向華.腦卒中后殘疾的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11):1 146-1 150.
[3]Rothwell PM, Howard SC,Dolan E, et al. Effects of beta blockers and calcium-channel blockers on within-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blood pressure and risk of stroke[J]. Lancet Neurol,2010,9(5):469-480.
[4]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5]吳遜.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紀要[J].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1997,4(2):105-109.
[6]Metoki H,0hkubo T,Kikuya M,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for stroke of a morning pressure surge and a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decline:the Ohasama study[J].Hypertension,2006,47(2):149-145.
[7]余傳慶,張梅,朱蕾,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腦動脈狹窄與血壓變異性的相關性[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12,11(6):613-618.
[8]Zhang Y,Aguoletti D,Blacher J,et al.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relation to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dysregulation:the X-CELLENT study[J].Hypertens Res,2012,35(4):399-403.
[9]Ko Y,Park JH,Yang MH,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0,41(11):2 512-2 518.
(收稿2015-05-10)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09-00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