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英
特殊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聾啞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礎教育。思想品德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影響和制約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耐心細致地備好、上好每節(jié)課,特別是對于特殊教育學校的聾啞學生,由于他們先天失去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所以接受能力差、表達能力弱,認識事物時往往產生片面的理解。針對聾啞學生的特點,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對他們加強思想品德教育。
一、加強心理素質培養(yǎng)
教師要經常組織聾啞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素質教育和心理輔導活動,如“我是一個聾啞人”“自信的丑小鴨”“做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等。在每次教育教學活動中,積極為聾啞學生創(chuàng)設有思考、體會和表達空間的情境,讓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動中,每人都能大膽地表演和講述自己的理解與想法,連平時不愛參與的聾啞學生也能參與表演。通過教育活動,讓聾啞學生了解別人,獲得心理體驗,受到心靈觸動。教師還要了解聾啞學生的日常起居、興趣愛好、學習進程、家庭狀況等。針對個別內心自卑、性格孤僻的聾啞學生,教師要和他們做朋友,用熱心、耐心、誠心換取他們的信任。多帶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多給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這樣逐漸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促使聾啞學生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做一個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人。
二、全身心關愛學生
大多數聾啞學生都有自卑、猜疑的心理特點,對別人的態(tài)度和評價顯得格外敏感,甚至對別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和臉上的細微表情變化都非常注意,而且反應非常強烈。因此,要使聾啞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和顏悅色、循循善誘。要尊重這些聾啞學生,體諒聾啞學生各方面的難處,減輕聾啞學生的心理負但,不論聾啞學生怎樣發(fā)脾氣、哭鬧,都要真正把聾啞學生放到“人”的位置上,不能抱有任何歧視、瞧不起的心態(tài)。教師在平常的教育過程中,不能挖苦聾啞學生,也不能說反話刺激聾啞學生。對于正常的學生都要不諷刺、不挖苦、不體罰和變相體罰,而對于聾啞學生更應注意。此外,教師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隨意開玩笑。隨意說笑聾啞學生,雖然他們聽不到,但反應出來的是教師對聾啞學生教育的態(tài)度和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這樣也容易讓別的學生仿效而產生不良后果。
三、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在特殊教育學校時刻存在著,因為聾啞學生多為住校生,每天都在教師的呵護下學習生活。所以對聾啞學生來說,教師就像父母一樣。如《尊敬老師》這一課,教師可以首先設計“猜一猜”的環(huán)節(jié),引導他們理解教師工作的重要性,理解教師的辛勞。然后搜集有關尊師的小故事,讓他們了解中華民族自古至今都注重對教師的尊敬。最后讓聾啞學生觀看多媒體課件,課件內容為:教師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和聾啞學生交談、喂他們吃藥、晚上巡視宿舍、幫他們蓋被子等。通過一幅幅真實畫面,使他們認識到教師的艱辛,知道要關心、幫助教師,為學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交流讓聾啞學生產生一種情感,以此來撥動他們的心弦,最后達到教學所要求的效果。
三、社會、學校、家庭共同教育
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在聾啞學生腦海中是否扎根,不僅依賴于學校教育,也依賴于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學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是聾啞學生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言行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而父母要處處給孩子做出榜樣,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表率作用。聾啞學生天生模仿力強,但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差,如果父母有不良的道德行為習慣,則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學??梢蚤_辦“家長學?!?,定期給家長上課,讓家長首先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正確認識和對待子女聾啞的事實和聾啞孩子的教育問題,用盡可能多的耐心和愛心來幫助子女克服因聾啞而造成的困惑。積極優(yōu)化家庭教育環(huán)境,讓聾啞孩子在一個寬松、和睦、進取的家庭中健康成長。其次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質,了解聾啞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學校對聾啞孩子的教育目標,使家庭教育目標與學校教育目標取得一致,以便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再就是要耐心勸說學生的監(jiān)護人,作為聾啞學生家長要比正常孩子的家長付出更多,要用心教孩子自信地融入社會,教他們抬頭做人,教他們學會一技之長,做一個自食其力、對國家有用的人。
(作者單位:江西省東鄉(xiāng)縣特殊教育學校)
責任編輯: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