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卓
[摘要]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以單一方向理論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顯現出不具吸引力、過于表面化的問題,這種傳統(tǒng)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新形勢和大學生群體思想的發(fā)展新要求,使得以大學生為主要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亟需整治的問題,因此,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的研究,對在新時期重塑社會道德價值體系和道德規(guī)范,弘揚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時代風尚,踐行價值標準,提升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創(chuàng)新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8-0164-0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可以為我們廣大教師提供先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利于教學高效進行和資源優(yōu)勢互補,可以提升教師課堂的效率和實現多樣化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在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求知精神,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理論洞察能力,實現教師授課的揮灑自如、學生學習的效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同時可以為我國基礎教育學科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理論和實踐參考,為我國的國民素質提升和道德素質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科學指南,是塑造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學生的重要舉措。本文將從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入手,著力探尋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性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方法。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依舊沿習傳統(tǒng)灌輸教育模式。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以單一的理論灌輸為主要手段,忽略了學生的真實想法與實際感受,按照“填鴨式”的方式授課,久而久之促使本來就缺乏自主選擇性的大學生群體內心油然而生對這一理論課程的抵觸心理,使得原本還抱有一份興趣的大學生開始討厭甚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同時,當前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內容的設置和老師的教學模式上比較刻板欠活潑,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差。
其次,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于表面化。當前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內容很多都是高中已經學習過的內容,深度挖掘不夠,很多想要在這個學科學習更多內容的學生無法得到滿足,而簡單重復使很多學生對此失去興趣,阻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和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全面健全。
二、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存在的原因分析
首先,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課程安排與當代大學生特點不契合。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中,教育者一直居主導地位,支配著教育全過程,而受教育者完全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填鴨式灌輸和必修課的硬性規(guī)定使得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學生內在主動積極性減少。同時,受傳統(tǒng)授課思想的禁錮,師生間缺乏有效溝通,使得學生對學習自由的渴望之心被束縛,嚴重阻礙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開展。
其次,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素質欠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隊伍年輕化,年輕教師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深入了解,并且在授課時挖掘教材的深度與廣度不夠,給學生造成重復及乏味的印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學性和針對性,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發(fā)展。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
(一)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
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核心,每個學校都開設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但開設方式卻存在多種形式,這也體現了現代教育模式和內容多元化的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培養(yǎng)的思想基礎課程,學生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僅是學習政治思想,它還能培養(yǎng)學生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大學生民族情感的鞏固以及民族自信心的增進,進一步弘揚和培養(yǎng)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當今時代的需求。
學生思想理論課程需要把握對古今歷史的了解、民族和時代精神的內容及意義的學習。同時,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重點把握學生思想建設的關鍵。由于課時有限,教學過程中對于歷史的回顧、精神來源以及精神意義要通過多元化內容和模式去教學。教師可以在充分考慮學生要求的基礎上通過真實寫照的歷史故事幫助學生重建歷史畫面感,讓學生通過自己情感的融入更好地吸收思想的融入。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教和學相結合,在教學思想上要貫徹落實黨的思想路線和政策。在教學方式上通過教學模式的靈巧轉變去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時代價值。學生對于國家政策和黨的總方針的學習是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核心,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要堅持將德育培養(yǎng)和弘揚與黨的總路線和總方針密切聯系,通過黨的思想路線和時代精神兩個層面共同去拆析時事政治,滿足學生對更深層次內容的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和模式的革新也是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手段。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打破傳統(tǒng)思想、概念直接傳授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
(二)以校園文化活動為渠道、與互聯網相結合為手段推動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升
校園文化活動是學校教育教學觀念和學校思想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教育部的校園文化建設意見中進一步強調了校園文化對于整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繼承的意義和重要地位。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對于學生的情感、性格的塑造起著關鍵性作用,同時,校園文化活動對于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
校園文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是提升學生思想素質的重要戰(zhàn)場,課堂教學主要是以傳授基本理論和強調客觀事實為主,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補充課堂教學所不及的思想精神的滲透。學生通過課外的宣傳活動了解更多鮮活的知識,也可以通過自身的活動參與進一步地從精神層面感悟和領會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效益。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辦地即校方社團則要加強活動形式的多元化創(chuàng)造,在校園文化活動的多元性方式上開拓更多的形式,配合課堂教學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實踐效果。
同時,校園文化活動教育應與互聯網相結合。習近平主席指出,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必須研究把握信息網絡時代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推動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2]在互聯網+的時代,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科學整合,探索出互聯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拓寬內容領域,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向動態(tài)、立體、多維的穩(wěn)步轉變,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時代下的新形態(tài)以求與時俱進,提升教育質量,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三)以社會實踐為推動力,進一步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融入性
學生思想的培養(yǎng)是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塑造的基礎。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學生時期是其人生思想觀念不穩(wěn)定期,學生思想的塑造決定了其一生的行為方向,所以通過更多有效的實踐活動是幫助學生更直接有效分辨自己思想價值觀念正確與否的方式,通過實踐活動鞏固自己原先明確的優(yōu)秀思想和觀念,同時通過實踐活動的檢驗去修正自己原先不太正確的思想觀念,并總體通過實踐活動對自己處理問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做出基本的路徑選擇。通過長久的實踐活動、明確的思想觀念無論是對學生成功完成學業(yè)還是在未來整個職業(yè)發(fā)展道路上的幫助都是積極有效的。
例如可以通過慈善公益活動讓學生體驗時代精神無私奉獻的內涵,讓自己通過義捐的活動感受到給予比索取更幸福的價值關鍵;通過各種挑戰(zhàn)性運動讓學生感受到永不服輸、勇往直前的內涵,讓學生在運動中感受困難和戰(zhàn)勝困難的喜悅;也可以通過義工的活動維護校園秩序,同時讓學生在校園義工的活動中感悟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核心價值觀精神內涵;幫助學生找尋自我存在感、使命感,不斷地提升和完善自己。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中的理論課堂學習以及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僅是加強大學生思想建設的高效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民族使命感、時代責任感的重要手段。將理論學習、實踐活動同現代社會發(fā)展需求相結合,推動學生完整健全的思想和性格的塑造是當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鞏固的需要,更是我國實現人才儲備和人才戰(zhàn)略的歷史發(fā)展需要,亦是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啟發(fā)內容和模式的革新,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效性實施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通過校園思想文化建設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提供平臺,通過學生社會實踐,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性和科學發(fā)展。
(四)以合理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制度體系建立合理長效的運行機制
課堂教學和課余實踐相結合是融入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有效手段,合理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輔導體系則是保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長期穩(wěn)定的前提。教學的成功與否影響的目標對象是以班級為樣本的,而整個校園思想政治輔導體系的合理與否影響的目標對象是整個學校大學生,它對于校園建設的效果起長時間維度的影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制度體系包括課程教學建設、學生生活建設、學生情感建設以及督導機制建設。[3]例如學校開辦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開通心理咨詢熱線,以便及時解決學生中的心理問題。其次,建立突發(fā)事件干預機制,通過輔導員進住學生宿舍、導師與學生談話等制度,及時了解發(fā)現并解決學生因生活、學習、情感等發(fā)生的問題。再次,學校還需建立大學生就業(yè)指導中心,開設就業(yè)指導課,舉辦創(chuàng)業(yè)者進校園系列講座,組織新生入學后開展職業(yè)生涯設計,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課程教學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課程教學對于整個思想政治輔導體系最為重要的是課程時間的安排、課程內容設計以及教學體驗評估。校方要合理地安排每門思想政治課程設置的年級和學期,使得學生對于整個理論課的學習有著知識點的連貫性;教師要盡量地豐富課程內容,以內容多元性去分解中難點知識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同時,教學體驗評估是對教師和學生教學效果的評估,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通過校方網絡平臺對課程教學過程的好壞進行評價和建議,提高教師對于課程設計的更新和改進以促進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進步。
任何機制都需要督導機制來推動其長久穩(wěn)定的運行和發(fā)展。校方應加強對個院系的督導工作,把各院系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狀況、創(chuàng)新及效果作為院系級教學工作評價的重要指標,充分調動了院系工作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明確,確保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4]
總之,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實現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yǎng)的提升,從而實現大學生自我的全面發(fā)展和人格特質的健全。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道明.全力打造“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tài)[N].解放軍報,2015-08-05.
[3]張崇生.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10-10.
[4]胡建文,王雪梅.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長效機制[N].光明日報,2005-11-08.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