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
摘 要:詩歌是語言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我們用之不竭的文化遺產(chǎn)。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文化情感的滲透,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注重積累,注重誦讀,注重感悟;讓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與語言美,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080-01
詩歌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一以貫之的重要部分,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已經(jīng)開始逐漸引入詩歌的教學素材,教師如果能夠以正確的教學策略展開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不僅能夠很好地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而且也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語言水平及人文素養(yǎng)。那么,筆者將從哪些方面來談論初中語文詩歌教學呢?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典故、趣聞、軼事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李清照《醉花陰》這首詞時,教師首先應該向學生介紹李清照和他丈夫趙明誠打賭的故事:李清照寫了這首,《醉花陰》,寄給他的丈夫趙明誠,趙明誠覺得詞寫得太好了,自己寫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趙明誠廢寢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寫了十五首詞,把李清照的《醉花陰》混雜在這十五首詞中,然后拿給朋友看,要朋友評選哪首寫得最好,朋友欣賞了半天,說道:“只有莫道不銷魂三句絕佳”。學生聽了這個故事都發(fā)出會心的微笑,不禁對這首詞產(chǎn)生興趣和期待,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該詩的主動性,課堂效果顯著增強。
二、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
由于意境是中國古代美學和文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古典詩歌的一個很重要標準。尤其是一些寫景抒情的詩歌特別注重營造意境,所謂意境,就是指作家的主觀情思和所描寫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觀景物渾融契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和氛圍。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詩歌的意境,通過意象的學習法,進入詩歌本身所營造的意境之中,從而可以把握詩歌所展示的意象與內(nèi)在的意蘊,還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自身的生活積累與審美經(jīng)驗,通過藝術的聯(lián)想與想象,完成詩歌意境的再現(xiàn)與再造。例如:在教學《天凈沙 秋思》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的一個意境:在暮靄中,軀干上纏著枯藤的百年古樹無聲聳立,葉落殆盡的樹枝,鐵似的直刺蒼天,一只烏鴉靜靜地停在古樹枝頭,沒有動,也沒有叫,仿佛和古樹枯藤結成一體,像個雕塑。小橋下,一條小溪潺潺流淌。小溪邊,一座農(nóng)舍悄然而立,房頂上,炊煙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風勁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騎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馬上,朝著夕陽走去,漸漸成為一個黑點,消失在地平線……通過一系列的再造意境法,學生就會對詩的感悟非常深刻,而且有他們自己的獨特的理解,這無疑為他們提高欣賞水平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
三、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
因為詩歌畢竟是一種古代語言,短小精悍,語淺情深。然而初中生的智力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對于具體字詞的理解,可以通過教師的指導來進行,然而對于詩歌中的意境和內(nèi)在感情,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特別是利用多媒體教學。由于多媒體能把聲、形、色一體化,最大程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感覺器官,保持學生注意力的集中。還有就是多媒體能再現(xiàn)生活,創(chuàng)造生動感人的場景,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初中生的心智發(fā)育,是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的邏輯思維。多媒體能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枯燥為有趣,對于學生理解課文也有極大的好處。例如:《題西林壁》教師既可以用廬山的不同圖片來表現(xiàn)在不同角度觀察廬山,得到了不同的景觀,還可以制作幻燈片,展示同一物體的觀察角度,這樣學生對角度不同、看法不同的理解將比枯燥的說教深刻得多。因為傳統(tǒng)的灌輸、填充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是最讓學生厭惡和疲勞的,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靈活采用的教學方法。比如課堂開端設置疑問吸引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發(fā)言等,教學內(nèi)容中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等等??傊n堂是教學的最關鍵環(huán)節(jié),抓住了課堂,也就保證了教學的成功。
四、拓展延伸
教師要形成開放的語文教學觀,讓作者情、學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學生要準確把握詩歌作品情感,僅僅拘泥于課文必學內(nèi)容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作者的社會經(jīng)歷,文化教養(yǎng),情趣愛好以及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拓展的渠道有以下:一、課前收集。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根據(jù)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因此每個學習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采用建構主義的理論方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導向,精心設計了一些積累主題,如夏日風情、愛國絕唱等,然后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資料,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二、課堂交流。課堂交流是對信息的整合過程,也是認識深化、情感深化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在對話交流中導情。三、課后延伸。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課堂教學結構已經(jīng)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40分鐘的規(guī)格,課堂是向兩頭開放的,學生帶著問題、信息走進課堂,一堂課上好后,學生帶著許多新的問題離開課堂,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續(xù)。從而提高初中學詩歌教學的效率。
總結:優(yōu)秀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育的重要資源,優(yōu)美的詩詞,深刻的內(nèi)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寶藏。初中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yǎng)。讓我們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吧!
參考文獻:
[1] 陳春煙.試談詩歌教學的新思路[J].長春大學學報,2005,(8).
[2] 牛 玲.關于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思考[J] 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