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銳
古詩,是祖國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它集形、景、情意于一體,言辭精煉,生動地再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風貌習俗,感人至深,耐人尋味.加強小學生古詩教學不僅可以傳承中華文化,培養(yǎng)青少年的審美能力,還可以發(fā)展小學生的想象力,讓小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提高藝術(shù)鑒賞水平。時下小學古詩教學愈來愈引起大家的重視,但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其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古詩內(nèi)容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時空跨度大,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二是古詩詞的語言與學生現(xiàn)有語感相差甚遠;三是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教學實踐中,我們?nèi)绾我罁?jù)古詩的特點和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及能力進行具體的教學呢?以下是幾點粗淺看法。
一、以讀為主,積累語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
吟誦可以使鑒賞者感知詩詞的音調(diào)美和詩詞中特定的意境,吟誦得多了,還可能引發(fā)鑒賞者的想像、聯(lián)想、體驗和感受,潛心品味詩詞中的意象和意境。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同時又指出:“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痹诠旁姷慕虒W中,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誦讀。文學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大量的積累和沉淀。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決定了古詩的教學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不必字字疏通,句句領(lǐng)會。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shè)多種情境,運用多種方法,啟發(fā)學生,使學生樂于學習古詩,愛上古詩。古詩詞自古以來就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告訴我們語言是需要去感悟的。這種意境最好的途徑就是誦讀。教學有遠大抱負的詩句時,讓學生多想一些高興的事情,將激昂的情緒帶入古詩,讀出詩詞的感情。教師也可以配以合適的音樂,更能使學生較快、較容易的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的碰撞,進而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教授比較情緒低沉的詩句時,可以先讓學生想想傷心的事,這樣就更容易和詩人產(chǎn)生情感的交流。
二、資源整合,詩中生情
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中,有不少的古詩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tǒng)“逐首教學”“逐環(huán)教學”的模式,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筆者在教學《贈汪倫》時,先播放名曲《送別》,然后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qū)W過的幾首送別詩,讓學生大致了解異同,“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送別”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間,激蕩著他們的情感。
三、抓住詩象, 做小詩人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蘇軾對王維詩的評價1。簡單的說,就是王維的詩句里有畫,話里也有詩。其實蘇軾只說對一半,并非只有王維的詩歌具有這樣的美感。每一篇古詩都是一幅美麗的畫。教材中的許多古詩都有配圖,這就是“詩中有畫”。我們可以在教學古詩時,讓學生畫出古詩中的畫面。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對古詩的掌握情況,及時糾正錯誤: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生古詩就是一幅幅美麗的畫,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內(nèi)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兒童的心靈世界是無限大的,沒有任何約束和限制的。他們天生就是偉大的詩人。教學古詩詞時,試著放手讓學生先模仿詩句,接著改寫詩句,最后自己創(chuàng)作詩句。同時不需要學生寫得有多優(yōu)秀,只要寫出來,就值得我們?nèi)ベ澝?。讓學生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中,感受學生的樂趣,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加深學詩的感情,增強學詩的興趣。
古詩是中華民族文化閃閃發(fā)光的瑰寶,是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學習古詩,更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神圣使命。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更應該盡自己的全力去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愛上古詩。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學詩的興趣,就定會將詩課上得興趣盎然、有滋有味、搖曳多姿。讓古詩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展現(xiàn)古詩教學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nèi)涵,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思考,呼喚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