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碎片化閱讀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碎片化閱讀在節(jié)省時間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國民的閱讀普及率。然而新興事物在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存在著一些隱患。碎片化閱讀彰顯著時代的浮躁,彰顯著人性思維的惰性。長此以往,必定不利于文化建設。然而,碎片化閱讀已然成為一種趨勢。作為一線教育者,應當在課堂中,將碎片化閱讀作為一種經典導讀的方式,引領學生重拾經典。
【關鍵詞】碎片化閱讀;經典重拾;深層閱讀
套用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一句名言來描述當下的閱讀環(huán)境,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社會媒體日益發(fā)達、電子設備日益流行的今天,閱讀早已走下了陽春白雪的神壇,成為了街頭巷尾的柴米油鹽。閱讀不再著眼于那些看上去長篇累牘的巨著,不再著眼于那些意蘊雋永的詩詞歌賦,他可以只是一個充滿噱頭的標題,也可以只是手機上一條的模棱兩可的推送……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原本“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閱讀形式已然被異化成了一碗碗油膩的心靈雞湯來“滋補”人心,甚至于異化成一個個斷章取義以嘩眾取寵的標題黨來蠱惑人心。人們習慣于將那些淺顯易懂的文字了然于目,卻忽視了將真正值得咀嚼的文字與思想了然于心。
史學博士廖峰早已一針見血的指出:人或成為碎片化信息的奴隸。誠然,碎片化閱讀快速、及時以及充分適應快節(jié)奏生活的優(yōu)點是傳統(tǒng)閱讀形式所無法具備的,但碎片化閱讀帶來的碎片化思考模式卻會暴露時代文化生活的破碎殘缺,折射出個體精神碎片化的困境,進而造成文化審美、社會心理結構的破碎。
如何在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讓人們靜下心來重拾經典、深度思考,這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無可推卸的責任,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語文課程具備人文性和工具性這兩個特征。而其中人文性的特征旨在能在日常課堂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從由閱讀帶來的知識積累看,碎片式閱讀帶來的僅是單純的信息量累加,只有完整、深入地閱讀那些在歷史長河中沉淀出來的思想著作,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生命體驗。因此,在碎片化閱讀的歷史潮流中讓學生重拾經典,刻不容緩。
一、以碎片詩意觸動心懷,讓經典詩詞走入人心
碎片化閱讀之所以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碎片文本篇幅的短小及語言上的淺顯易懂、風趣幽默。學生無需進行孤獨、費時的思考,便能將其轉化為同學間的課余談資。與高中語文課堂中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相比,微博、微信上的碎片化文字的確更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滿足學生的思維惰性。
與此同時,傳統(tǒng)高中語文課堂呈現(xiàn)的經典文學品讀,總帶給學生一些高高在上的距離感。譬如蘇教版必修四中的“筆落驚風雨”專題,每一首詩詞都是一幅絕美的充滿詩意的水墨畫,然而學生在沒能領會那份意境時便已經望而卻步。既然潮流不能在短期內逆反,那么既來之,則安之。誠如學者費勇所言:我不排斥碎片化的時代,我們該考慮怎么樣才能夠把自己修煉得更完美。我們的教學習慣在應試的指揮棒下去探究詩詞文字背后理性的藝術技巧,卻忽略了其最本質的音律美、意境美和人文美。類似于數學公式的答題技巧沖淡了學生對文字本身美的體悟。其實經典文學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只是我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漸漸的對其敬而遠之。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課堂中將經典文學請下神壇,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帶領學生品讀經典碎片,以碎片觸動學生心懷,觸發(fā)有所共鳴的閱讀體驗,從而讓學生自發(fā)地去研讀整一本著作、整一套詩詞。
筆者曾任教于一個理科班,在數理化橫行的氛圍中,語文的地位微乎其微。理科的男生們連精短的現(xiàn)代文都懶得閱讀,更遑論他們口中的“有代溝”的古代文學了。為提起他們對古代文學的興趣,筆者曾在一次閱覽課的教學中設置了一個預習活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在上課前準備一些唯美的情詩詩句,結合詩歌背景和自身閱讀體悟將最打動自己的那句詩句推介給大家。碎片化的詩句讓學生拋開了對原詩或許冗長晦澀的忌憚,而唯美繾綣的情詩拉近了作者與學生的心理距離。這一堂課,不談技巧,只談情。原本沉默、不屑于在課堂上表達的高中生們開始樂于站起來和大家分享他們的閱讀體驗。碎片化的詩意觸動了心懷,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自主地去了解了詩詞背后的故事,許是詩人的不幸遭遇,許是詩句中引用的典故。課堂氣氛活躍,效果遠勝于之前教學中單方面的掉書袋。當學生有了興趣,當學生對一些詩意的碎片有了情感上的共鳴,那么他們將會拋棄之前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從而自主地投入到完整、深層次的文本閱讀中。
二、以個體人物吸引學生,讓經典文學平易近人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說:讀詩使人靈秀。其實在現(xiàn)在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已然有了許多的教學方式來提起學生對詩歌的閱讀興趣。大多數詩歌都是短小精煉的,符合大眾碎片化閱讀的精力投入標準。加之近年來中國風歌曲的盛行,歌詞中滲透著的濃濃的中國詩詞古風著實為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帶來不少便利。再者如前文所述,用碎片化的方式來破除讀者之前的偏見,自然會吸引更多讀者的關注、閱讀。與詩歌教學相比較,更嚴峻的反倒是那些經典文學名著的閱讀,如蘇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賞啊”專題中的《林黛玉進賈府》。
筆者在課前做過一個簡單調查,在一個有45位學生的班級中,完整閱讀過《紅樓夢》著作的同學只有6%,曾經翻閱過《紅樓夢》的同學只占11%。而完整閱讀過這本著作的學生也表示:看過一遍仍然是云里霧里,人物紛繁錯雜讓人頭疼,亦或是人物性格奇怪,不喜歡。一部在歷史長河中經受考驗的著作卻在原本算是精神文明得到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得到了冷待。
在上《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時,筆者曾拋出一個問題:你們喜歡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嗎?可惜的是,在當時的班級里,沒有一位同學喜歡并且理解林黛玉。在他們的理解范圍里,林黛玉整日哭哭啼啼,是個不可理喻的女子。對于習慣情節(jié)曲折、刺激的高中生而言,主角不討喜,又怎么有動力把整部厚厚的名著咽下去呢?于是,我嘗試著在課堂中為林黛玉“開脫”。
既然碎片化的閱讀模式讓學生難以對長篇文學著作產生閱讀興趣,那么我便先從直觀的影視作品入手。我利用閱覽課的時間播放了老版和新版的《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片段剪輯,然后在上課時讓同學評論哪一個林妹妹更貼合自己心中的林妹妹。當然,交流要有真憑實據,而這憑據當然來源于文本。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氛圍中,同學們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林黛玉基本的性格特點。如果課堂只是進行到這里,那么學生也許根本沒有興趣在課后去閱讀更多的《紅樓夢》內容。因為這堂課自始至終,學生們都是站在一個冷漠的旁觀者角度去看待主角的自說自話。如果沒有情感上的共鳴,學生很難認同這個人物。于是我在之前課堂的基礎上又挖深了一個問題:林黛玉的愁是不是“多”愁?這個問題的設置旨在讓林黛玉這個形象不浮于書本表面,而是真正深入學生內心。學生很快就從書本上找到了很多佐證來證明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特點形成的無可奈何。有從社會環(huán)境分析的,更有從賈府人物環(huán)境分析的。從各種細節(jié)描寫中,我和學生一起感受到了賈母對林黛玉的客套,王夫人對待林黛玉的輕慢以及賈赦對待林黛玉的疏遠等,我們發(fā)自內心的體會到了林黛玉那份謹小慎微、多愁善感背后的無可奈何。
千紅一哭,萬艷同悲?!都t樓夢》中這樣的女子又哪只一個。我趁勢在課后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讓他們深入文本,展開合理的推斷,來認識一個和以往也許不同的王熙鳳。有了課堂上的鋪墊,學生普遍不再排斥這樣的長篇巨著,而我也在作業(yè)批改中,看到了很多用心用情的文字。
早有媒體指出:碎片化閱讀已成為大眾閱讀的趨勢。既如此,在這個不能完全擺脫碎片化閱讀的時代里,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不妨將碎片化閱讀作為一條經典閱讀導讀的途徑,引領學生重新與經典文學相遇。以碎片詩意觸動心懷,讓經典詩詞走入人心;以個體人物吸引學生,讓經典文學平易近人。在碎片化閱讀的導讀作用下中,讓學生逐漸擺脫碎片化閱讀帶來的思維惰性,獨立思考,深入研究,重拾經典。
作者簡介:楊欣,女,1988年1月生,浙江寧波人,漢族,寧波市鄞州區(qū)五鄉(xiāng)中學,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