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惠娟
摘要:《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中提出:要“學習瀏覽,能根據(jù)需要收集有關材料。”在高年級“閱讀”第7條中又重提了這一要求。另外,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的“關于閱讀”里再提“培養(yǎng)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梢姡畔⒛芰Φ呐囵B(yǎng)已得到各界有識之士的廣泛認可。在本文中,筆者就從三個角度簡要談談在語文拓展閱讀中如何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拓展閱讀;學生;信息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5-0127
從二十一世紀開始,人類逐漸步入網(wǎng)絡化、信息化時代,信息已成為社會發(fā)展至關重要的資源,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經(jīng)濟和科技變革的動力之一。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教育必須把注意力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上,特別要求學生具有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準確地鑒別信息的真?zhèn)巍?chuàng)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毒拍炅x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中提出:要“學習瀏覽,能根據(jù)需要收集有關材料?!痹诟吣昙墶伴喿x”第7條中又重提了這一要求。另外,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的“關于閱讀”里再提“培養(yǎng)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已得到各界有識之士的廣泛認可。
拓展語文閱讀,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根據(jù)主題,查找資料,收集信息
新的語文教材內(nèi)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引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因此,每學習一篇課文,筆者都注重采用各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醒他們對相關經(jīng)驗、表象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上網(wǎng)或閱讀書刊、報紙、雜志,集中搜集與這一主題相關的資料。在收集的過程中,筆者指導他們隨時把這些資料制作成電子讀書卡片或紙質(zhì)卡片記錄保存,并盡量將相關文字、插圖有機結合。這是信息的初步篩選、收集過程。
如學習《長城和運河》一課,在拓展閱讀中,學生廣泛收集了許多和長城、運河有關的各種資料。有些孩子喜歡旅游,他們收集了從各個角度拍攝的有關長城和運河的圖片,在教室里進行了廣泛傳閱;還有些孩子喜歡民間故事,他們收集了許多有關長城和運河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等;有的學生對古代為什么要修筑長城,開挖運河產(chǎn)生了興趣,他們通過上網(wǎng)、查閱書籍、詢問父母、教師等方法,了解了關于古代防御工事和交通運輸?shù)确矫娴闹R,進而更深刻地了解了長城和運河的偉大歷史意義以及中華民族祖先的勤勞與智慧,激發(fā)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也有的學生對最早提出修筑長城的秦始皇、為看瓊花而開挖京杭大運河的隋煬皇帝其人其事進行了比較全面深入的了解,懂得了舊時勞動人民生活的疾苦……
二、閱讀理解,歸納整理,加工信息
面對海量的信息資源,筆者引導學生將各自搜集的資料加以歸類,在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整理、歸類信息的一般能力;同時,在抽提素材本質(zhì)屬性的過程中,提供了發(fā)展學習者抽象、邏輯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根據(jù)學習者的不同反映,隨機創(chuàng)設情景,具體地幫助學生發(fā)展上述的一般能力。通過對各類素材本質(zhì)屬性的抽提,幫助學習者把握各類信息內(nèi)容的要素,從而較為深入地理解拓展原閱讀范文所包含的意義。這一過程是信息的具體加工過程。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閱讀教學后,我們開展以“走進解放戰(zhàn)爭”為主題的拓展閱讀,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歸納整理收集到的資料,有的依據(jù)解放戰(zhàn)爭的時間線索進行整理,也有從人物、事件等類型線索的角度進行歸類。師生最后得出這樣的看法:就社會事件的資料整理,至少可以依據(jù)以上兩個線索進行歸類。通過歸類進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篇課文所包含的意義學會從影片、文字等具體資料加以援證。有一組學生專門收集了有關國旗、國徽的圖案,國歌的曲譜,并配上其象征意義的文字說明,那用烈士鮮血染成的五星紅旗,麥穗和齒輪環(huán)繞著天安門的莊嚴的國徽圖案,以及那雄壯激昂的國歌,無不激起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三、交流展示,深化認識,利用信息
同一事物不同視角的認識對較為整體地理解該事物,具有特定價值,但是不能取代整體認識本身;不同視角看法的有機整合才能幫助我們更為深入地認識事物的某一方面,幫助我們較為全面地把握該事物。在課堂活動過程中,學習者展示各自的認識與看法,通過不同視角觀點之間的相互砥礪與補充,完善、加深對拓展閱讀主題的認識。這一階段是信息深度加工、充分利用的階段。
課文《微笑著承受一切》講述了我國女子體操隊優(yōu)秀跳馬選手桑蘭在第六根和第七根脊椎骨折的情況下,不向傷痛屈服,用無比的勇氣承受一切的動人事跡。但由于生活閱歷所限,學生對桑蘭的認識相當膚淺,“桑蘭那種精神很高尚,但是感覺離我們很高很遠”。在后續(xù)的“走近桑蘭”拓展閱讀中,筆者引導學生找尋有關桑蘭的資料,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一組同學了解到桑蘭為公益廣告做形象大使,在網(wǎng)上為一位病魔纏身的老人提供救治方案,出席由特區(qū)政府衛(wèi)生福利局和香港電臺聯(lián)合主辦的“展能顯藝飛躍千禧綜合晚會”,并與代表團其他成員一起表演自編自演的節(jié)目,為香港殘疾人鼓勁等事跡后,深深地感受到桑蘭是一個富有愛心的人;另一組學生得知桑蘭擔任了北京申奧形象大使,并立志要在2008殘奧會上奪乒乓球金牌時,認識到桑蘭是一個熱愛祖國、一心為國爭光的人;還有的學生了解到桑蘭已走進北京大學,畢業(yè)后想當一名新聞編輯時,更是為此感動,并表示要以桑蘭為榜樣,刻苦學習,長大為建設祖國做貢獻。這些通過學生拓展閱讀收集到的活生生的事例一下子拉近了桑蘭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腦海中的桑蘭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這樣的閱讀拓展對深入理解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難以擺脫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權威”者的角色出現(xiàn),學生較為被動地“吸收”。在語文拓展閱讀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shù)膶ο筠D變?yōu)橹R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信息加工的主體。這樣,作為決定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信息能力一定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西夏墅中心小學 2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