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勇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全世界出現了學習漢語的熱潮。文化教學作為漢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對外漢語教師既要重視文化教學,又要將其與漢語教學合理、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中國飲食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漢語的發(fā)展也產生了比較深刻的影響。因此,將中國飲食文化融入到對外漢語的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漢語水平,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對外漢語;飲食文化;教學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世界各國的“漢語熱”持續(xù)升溫??鬃訉W院和孔子課堂更是遍布于世界各個國家,漢語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國的漢語學習者。而語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語言的學習必然會涉及到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敝袊嬍澄幕鳛橹袊幕瘶O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之一,體現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記錄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進程。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將中國飲食文化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融入在語音、漢字、詞匯等教學過程中,將有利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漢語,了解中國飲食文化。這樣,也就實現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真正目的。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飲食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認為,語言是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的。[1]可以說:如果不掌握一個國家的語言,就很難做到真正地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也很難真正地掌握這個國家的語言。文化教學是為語言教學服務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除了教授基本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漢語知識,還應在課堂上進行中國文化知識的滲透與傳播,這樣既能夠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漢語學習者更好地學習漢語,也能實現運用漢語進行交際這一最終目的。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以其獨特的文化親近性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交際。將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飲食文化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切入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使其更好地掌握漢語知識,了解更多的中國飲食文化,順利地完成漢語交際。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飲食文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飲食文化教學的原則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是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是影響漢語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應采用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比如,在講到與茶有關的內容時,教師可首先向學生介紹中國茶的歷史、種類等,然后準備一些簡單的茶具和茶葉,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如何沏茶、品茶,這樣學生會更加直觀地了解了中國的茶文化,提高了學習漢語的積極性,進而有利于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
(二)循序漸進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漢語水平,合理、科學地導入飲食文化,這樣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對于初級漢語水平的學生與中高級漢語水平的學生,在實際教學中都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揠苗助長,輸入太多太難的飲食文化內容會影響學生漢語學習的情緒與態(tài)度。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其中的度,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設計。
(三)合理性
將中國飲食文化融入到對外漢語的教學當中,不能為了融入而融入,生搬硬套。而應當順應學生的漢語水平、能力、動機等,優(yōu)化配置教學資源,恰當而有效。真正地讓中國飲食文化為漢語課堂服務,為學生的漢語學習服務??傊磺械淖罱K目的是讓學生學好漢語,成為真正的“中國通”。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飲食文化的運用
(一)語音教學中飲食文化的運用
有人可能認為,對外漢語語音教學與飲食文化教學兩者間沒有必要的聯(lián)系,很難在教學中結合在一起。其實,將中國飲食文化巧妙、恰當地融入到語音教學當中,是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的有益嘗試。學好任何一門語言的基礎是語音。漢語語音學習的好壞關系到學習者能否說出地道的漢語。在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會采用圖示法和示范法進行語音教學,或將聲韻母簡單地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機械地模仿、跟讀、朗讀,教學手段單一,課堂氛圍比較枯燥,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可以將中國飲食文化融入到語音教學中,使語音教學由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有趣。
比如,順口溜在語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韻,而且節(jié)奏感比較鮮明,念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中國人自古就十分重視飲食,注意在飲食上調理自己的身體,這也說明了中國人的飲食健康觀。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穿插一些關于飲食的順口溜,這樣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也便于學生的語音學習和記憶。比如:“yí rì yì zǎo,cháng shēng bù lǎo (一日一棗,長生不老)”、“l(fā)uó bo xiǎo rén shēn,cháng chī yǒu jīng shen(蘿卜小人參,常吃有精神)”、“yí rì bù chī jiāng, shēn tǐ bú jiàn kāng(一日不吃姜,身體不健康)”、“yì tiān chī diǎn zǎo, qì zhuàng shēn tǐ hǎo(一天吃點棗,氣壯身體好)”。必要時,可以向學生簡單解釋一下順口溜中蘊含的飲食文化,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
(二)漢字教學中飲食文化的應用
漢字記錄著漢民族文明的發(fā)展進程,它不僅是語言的記錄符號,更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漢字屬于表意文字,用字形就可以傳遞信息。外國學生普遍認為漢字難寫、難記、更難認,因此,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之一。漢字具有文化性,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利用漢字當中所蘊含的飲食文化引起學生的注意及興趣,既符合漢字認知規(guī)律,又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漢字的自信心,從而解決漢字難學、難記、難認這一教學難題。
比如,將飲食字謎活動穿插進漢字教學中。游戲式教學法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而猜字謎屬于其中的方法之一。在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利用漢字字謎的方式,并滲透中國飲食文化,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例如字謎“一個游泳,一個吃草,合在一起,味道真好?!敝i底是“鮮”字。我們對“鮮”字所蘊含的飲食文化講述給學生:“羊”以羊耳為行,描述了羊的局部特征,屬于象形文字。它天性溫順,對人類不會產生任何傷害和威脅,而且還可以為人類貢獻皮毛和肉。因此,古人將羊視為吉祥平安的象征?!磅r”字由“魚”和“羊”組成,“魚”表類屬,“羊”表味美,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羊的喜愛以及對羊肉的特殊偏愛,所以“鮮”字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來表達“美味”、“新鮮”的涵義。[2]
(三)詞匯教學中飲食文化的應用
一個國家的語言跟飲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也最容易從詞匯中反映出來。因此將飲食詞匯的講解與中國飲食文化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詞語的理解,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解釋詞語所蘊含的飲食文化。在學習“面條”、“米飯”時,首先,教師可將中國地圖展示給學生,并標記處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然后,告訴學生,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人們多種植水稻,因此北方人以面食為主;以南的人們以種植稻米為主,因此南方人更喜歡吃米飯。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詞語,還大致了解了中國南北方人的飲食差異。
四、結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引入中國飲食文化,并將其作為漢語語音、漢字、詞匯等語言教學的切入點,可以彌補傳統(tǒng)對外漢語教學的單一性和枯燥性,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對外漢語課堂變得生動、精彩、有趣。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漢語對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是有利的。同時,這也要求對外漢語教師在考慮學生漢語水平等因素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教學設計,這對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薩皮爾.論語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2]翟艷麗.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的文化傳播研究—以《發(fā)展?jié)h語》為例[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3]黃泳梅,莊星.中華飲食文化對漢語國際傳播影響的研究[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8.
(作者單位:天津中德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