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有為
摘 要:在小學思品課堂上,教師要將思想性、科學性、現實性的知識教給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精彩,要讓學生感受到每一節(jié)思品課的內容都是他們周圍發(fā)生的事情,并且讓孩子們覺得生活的樂趣就存在于課堂中。探索小學思品課思想性與現實性、綜合性、活動性結合的過程,體現了思想品德課的時代特色的需要,有助于學生真正掌握思品課的教學內容。
關鍵詞:思品課;交流;互動;合作;品味;真實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2-043-2
一、交流,傳遞生活的快樂
課堂是老師與學生互動的載體,心靈對話的舞臺。教師如果能蹲下來看學生,放下教師高于學生的架子,那么就很容易構筑成自由對話的平臺。只有構筑了這種平等的對話平臺,學生才能躍躍欲試,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充分把生活的快樂傳遞到課堂的每一個角落。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教材間有效的對話,在交流中碰撞、啟迪、升華,師生教學相長。
如教學《我會安排一天的生活》,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平日里的生活習慣。學生積極主動地回憶,他們暢所欲言,把自己平時的一些做法都表達了出來。一位學生說:“我放學后就回家寫作業(yè),大概半小時就能寫完所有的作業(yè),然后吃點水果、餅干,看課外書直到吃完飯。晚飯后晚上我會在睡前給媽媽講個故事,然后再美美地睡覺?!边€有一位學生害羞地說:“我回家后會先看會兒電視,然后再吃點東西,吃飽了后就出去玩一會兒,玩到晚上吃飯,吃好飯再寫作業(yè)學習,一直到寫完作業(yè)再睡覺。常常要很晚才能休息,早上起不來床。我這么做不太好,我以后改正!”這時全班同學都哈哈大笑起來……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感受,傳遞生活的快樂。
二、互動,激發(fā)生活的熱情
課堂不僅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臺,更是展現師生活力、張揚師生智慧、創(chuàng)造教育活力、激發(fā)生活熱情的載體。課堂上,師生不同的互動形式,一定會使生活的熱情盡情的煥發(fā)。
例如,在教學《鄰居家的小伙伴》時,先讓同學們自己回想和鄰居的小伙伴發(fā)生過的矛盾,再想想當時是怎么解決的,然后小組討論,大家一起想出一個最好的辦法來解決組內同學曾經發(fā)生過的這個矛盾。緊接著讓學生們在班級內分享自己小組的智慧結晶。如果至今沒有解決的矛盾,可以通過這次討論,為自己提供方法的保障。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后,好多學生都自己只做了卡片,在上面寫了自己的真心話,準備送給曾經有過矛盾的小伙伴。課堂上遠離了教師一味的乏味講解,卻有了師生間、生生間、學生與課本間的互動,心靈上的交流。彼此體會到了思品課堂上學習的快樂,溝通的愉悅,心靈的默契!
此時的課堂,以生為本,以心靈的交流為本,融思考、討論、實踐為一體,思學做有機結合。互動的思品課堂,使硬生生的書面語言形象化、情趣化、生活化,學生在解決曾經身上發(fā)生過的矛盾時,潛移默化中擁有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師生在品生課堂上共同演繹了教育的精彩,創(chuàng)造了教育的奇跡。
三、合作,享受生活的智慧
孩子們想要在未來的社會上立足,就要適應這個競爭性的社會。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發(fā)展自己,就必須要學會與人合作,具有較強的團隊精神,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從小就應該讓學生們在學習中學會合作,集思廣益,博彩眾長。思品課堂上把學生分為四人一組或者六人一組,相互補充、相互啟發(fā),開拓思維空間,在學習生活中獲取更多的智慧。教師不再是手拿“指揮棒”的“指揮官”,而是和學生一起學習的朋友,是學生的引路人。
例如,學習《神奇的中醫(yī)》后,我要求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利用網絡來完成學習任務。任務布置后,合作小組由小組長具體分工,組員積極配合,抓緊完成自己的工作,干勁十足、熱情高漲。有的負責圖片的搜索,有的負責整理文字材料,有的負責搜集中國古代醫(yī)學名著;還有的為我國古代的神醫(yī)們編寫了膾炙人口的快板,有的整理神醫(yī)們的感人故事……
匯報時,有的學生熟練地展示著神醫(yī)們的肖像圖片,謳歌他們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有的播放醫(yī)生們治病救人的小視頻,展示出他們技藝的精湛高超;有的把醫(yī)學典籍帶到了課堂,把祖國醫(yī)學的博大精深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間的合作使我眼前一亮,原來合作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拓展學生對“中醫(yī)”的深入認識,切實感受到生活中的智慧。
四、品味,回歸生活的意義
品德課的存在,不是為了爭取高的分數,而是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思考生活的時空,引導他們過好人生。在我們上課的過程中要深知,教學的重點是孩子真實的生活。教材中的素材不能等同于兒童現實的生活,所以回歸兒童當下的生活是品德課改革的重大轉向。品德課中的“會”生活,不單單是技能層面的“會”,而是在深入理解生活的意義上,更好地處理生活的事件。
如教學《上學路上》一課時,如果單單講交通標識和路上的見聞,這樣是可以幫助孩子們過馬路的,可以防止意外,熟悉上學的路線,可是這僅僅是生活的常識,是技能方面的“會生活”。它的確也是我們的教學目標,但不是關鍵目標。我們課堂的關鍵,是在認識生活常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上學路”:上學路上家人的關愛(坐在媽媽電瓶車后座的小朋友說:我躲在媽媽的后面就不冷了);十字路口交警們不畏嚴寒酷暑指揮交通秩序;放學歸來,家人在門口等待并在餐桌上備好水果;同學們結伴而行,感受著上學路是一條充滿關懷、呵護、期盼和陪伴的溫暖行程。只有品味生活,才能讓學生們懂得生活中平常事的價值。
同樣是“上學路”,明白怎么走時技術與安全問題,懷著什么心情、感情去走,深入理解路上的風景則是生活的意義。
五、真實,展示生活的價值
在思品課堂,想要達到教學有效性,前提就一定要讓學生說“真心話”。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追求和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答案的正確性,教師常常會這樣問:他說的對么?多數學生可以說出正確的答案的,或者理解了正常的答案,這是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成的標志。在思品課上,也經常會看到老師用這個思路去引導孩子說出正確的答案,正是如此,我們常常會聽到學生說著假大空的套話。這些正確的廢話,成為了阻隔思品課與學生心靈的一堵墻。所以,思品課堂上,學生說的真話遠比正確的話有價值。
例如在學習《我不耍賴皮》一課時,我如果只問我們在做事情時要不要遵守規(guī)則,學生肯定是齊刷刷地回答“要”,因為他們知道那是正確的答案。所以我改變了傳統(tǒng)的問法,我采用逆向思維,讓他們先說實話?!爸滥銈円欢ㄔ谄綍r有不遵守規(guī)則的現象,比如:游戲、寫作業(yè)、過馬路等等,那你們能說說當時為什么會出現不守規(guī)則的行為呢?當時你是什么樣的心理呢?”問題一出,學生們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都說了出來,有的是跟家長一起違反的規(guī)則,有的是求勝的心理,有的是因為自己比較懶……雖然不能一步到位地得到我們所認為正確的答案,但卻可以真實地知道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在課堂評價中,教師不放用鼓勵孩子“說出真話,說出實話,說出讓大家感動的話”代替“說得對”之類的話,鼓勵學生能夠就生活事件發(fā)表自己真實感受、想法,真誠地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生活體會,這樣才能實現實踐的價值。
思品課,是學生的課堂,是與學生生活密不可分的課堂,更是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只有將教材融入生活,將課堂貼近生活,我們的思品課才能真正實現它的意義與價值。也只有把每節(jié)有質量的思品課帶給學生們,他們才能真正地從思品課堂中體會到生活的精彩,“把生活當回事兒認真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