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
課堂提問是師生交流的“常規(guī)武器”,也是最便捷的師生交互活動方式。恰當有效的提問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當前一些語文課堂上,低效、無效提問現(xiàn)象令人擔憂:有時一個問題“激起干層浪”,場面喧鬧,無法控制;有時一個問題“石沉大?!?,學生面面相覷,教學冷場。因此,探索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課堂改革亟待面對的一個問題。教師當以生為本,參透教材,做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策問題以動終端,追求有效提問,打造高效課堂。
一、在“沖突”中提問,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學生身處課堂,每一次怦然心動,每一次群情激奮,都是師生、生生、生本之間心靈的碰撞與信仰的貼合。因此,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就要善于制造“沖突”,以“沖突”給學生制造心理上的困惑。不悱不發(fā),只有在學生的已有知識與新學知識之間制造困惑,才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實現(xiàn)“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課堂理想境界。
例如《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教學。這篇文章題目新穎,極易吸引學生眼球,教師可以提問為突破口,創(chuàng)設課堂“沖突”,啟發(fā)學生質疑問難。上課伊始,教師板書課題,并順手在題目的后邊打了個“?”,師:讀了課題后,大家有沒有疑問?學生們思維極其活躍,只思考了片刻,課堂發(fā)言開始此起彼伏,“為什么把昆蟲裝在衣袋里???”“誰這樣傻把昆蟲裝滿衣袋?”“把昆蟲裝在衣袋里做什么呢?”……一旦學生們的思維閘門打開,好奇心、探索欲就會噴薄出來。接著學生就投入尋找答案的行列,他們興趣盎然,情緒高漲,整堂課中,注意力十分集中,時而朗讀文本,時而凝眉思考,時而側目傾聽,時而露出欣慰的笑容……
朱熹認為,讀書貴在“有疑”,有疑才有悟。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給學生設置思維“沖突”,以一個“?”喚起學生思維的動力,激發(fā)學生質疑,引領學生釋疑,“牽一發(fā)”而統(tǒng)領整個課堂。
二、在“生成”處提問。尋有效以促深入
藝術大師羅丹說:動是一切景物的生命。語文課堂也是如此,雖然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需要教師潛心預設,但是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總會呈現(xiàn)動態(tài)的生成。面對“生成”這偶得之物,教師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靈活應變,對教學目標、內(nèi)容等進行合理的調整,整合、提煉,進而形成有價值的“問題”,以提問為牽引,讓學生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再到“豁然頓悟”,尋有效果以促深入。
例如在《三打白骨精》一課教學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同學選出喜歡的人物,進行評價。很多學生都喜歡孫悟空,他火眼金睛,能辨妖魔;善惡分明,敢作敢當……然而,突然有個學生站起來,生:我喜歡白骨精,因為她有堅持到底,鍥而不舍的精神……頓時,課堂一片嘩然,也有一些同學立即倒戈,表示贊同。此刻,教師明白學生對文本的價值觀的理解上出現(xiàn)了偏差,但是怎樣糾正呢?師:你的見解很獨到!不過,你能告訴我白骨精這樣堅持到底,鍥而不舍的目的是什么嗎?學生當即愣了一下,想必之前他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生:為了自己而殘害別人。教師趁機追問:以此為目的的鍥而不舍還值得敬佩嗎?此時,其他同學也頓悟,紛紛回答起來:不值得,這種動腦筋是陰謀詭計,越堅持不懈,對別人越危害大……
于“生成”處提問,既是激活課堂生命活力的“法寶”,也是衡量教師駕馭課堂能力的標尺。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巧妙捕捉生成瞬間,提煉成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討論,延伸課堂,讓學生頓悟。
三、在“互動”中提問,策問題以動終端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來自于教師有效的教學觀念,教師“教”的有效性固然重要,但關鍵點還在于學生“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把學生當做課堂上自主活動的個體?!安摺笔且环N策略,也是一種行動,而“終端”是指學生,策問題以動終端,問題的設計必須從學生角度考慮。要尊重學生的地位和自主權,教師要會問,還要會聽;學生要聽,還要敢問,變傳統(tǒng)的單向提問為雙相互問,真正實現(xiàn)共享和雙贏。
例如《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的教學,在分析第6段語言描寫時,教師巧妙設問:老人每天上山下山的掃路,真的不累嗎?欲擒故縱的提問立刻引起了關注。生1:我覺得累,因為天游峰那么多臺階,每天上上下下打掃,聽聽就累。生2:我也覺得老人會累,因為游客都會氣喘吁吁,何況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大部分同學的觀點是一致的。此時,不同的聲音響起,生3:老師,你怎么看呢?教師沒想到學生將矛頭對準了自己。師:我倒是覺得他精力旺盛,勝任這份工作綽綽有余,你看他“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因為經(jīng)常鍛煉,身體可以承受。有幾個同學點頭同意,也有不斷補充的同學,生4:天游峰那么高,那么險。即便身體硬朗,掃完那么多臺階也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工作,而這樣的工作被老人說的云淡風輕,對于老人的這種泰然自若的心態(tài),我很佩服……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沒有為了標準答案而提問,摒棄了模式化的提問方式,而是從學生角度考慮,給學生充分的領悟空間,真正形成一個“問答結合的共同學習體”,在交互、共享中提高了提問的有效性。
總之,如果課堂是點燃學生智慧與激情的火焰,而一個個提問就是點燃火焰的火把。作為新時期語文教師,必須把有效性作為提問的切入點和出發(fā)點,不斷優(yōu)化提問策略,適時、適當、適度的設計問題,真正的發(fā)揮提問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