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巍
摘 要:情境教學是引導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情境里自主探究學習,提升綜合素質的一種教學方式。隨著中外情境教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教師在課堂上也不斷的在嘗試,其教學效果是喜憂參半。從歷史學科角度看,情境教學應把握以學生為主體,要源于生活,還要將提升能力和情感教育相結合,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情境教學;源于生活;能力培養(yǎng);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1-0042-01
近些年,一個高頻詞出現(xiàn)在教育界,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它就是“情境教學”。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圍繞教學目標,立足于教材與學情,教師有目的的引入或創(chuàng)設一個包含真實形象、豐富情感、各種設問在其中的生動情境。引導學生主動融入這種優(yōu)化的教學氛圍中,在感觀、肢體、情感、思維等方面進行立體式體驗,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萌發(fā)興趣、提升能力、豐富情感的一種教學方式。
情境教學最早的萌芽可追溯到西方古希臘羅馬時期。從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式”教育到他的學生柏拉圖的“對話模式”,再到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李吉林進行的情境教學法實驗揭開了情境教學在中國的研究。隨著中外情境教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情境教學一詞已日漸頻繁地走進教師的視野中?,F(xiàn)在教師們紛紛在課堂上大刀闊斧地進行情境教學“實驗”,但是教學效果喜憂參半。就此,本文從初中歷史學科的角度對實施情境教學應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以學生為主體,情境教學要源于生活
美國教育家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jīng)驗中學。中國現(xiàn)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生活教育”。雖然國度不同,但這兩位教育家都在告訴我們生活在教育中的至高地位,讓我們明確了一個方向,情境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要接地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緊相聯(lián)。在教學中,教師要打破時空的界限,努力尋找教材中的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讓學生通過各種感觀近距離碰觸看似久遠的歷史,如觀看氣勢磅礴的長城記錄片視頻,欣賞《蘭亭序》、《清明上河圖》等書法、字畫,在橡皮泥上動手制作“活字印刷”,自編自演五四運動情景劇、西安事變中對蔣介石是殺還是放觀點的大辯論等環(huán)節(jié),形成一個個真實、自然、生動的教學情境。只有創(chuàng)設的是一個看得到摸得著的教學情境,學生才會有興趣參與到情境中,將已有的經(jīng)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討論,共同探索新事物,對歷史的認識也更為深刻。
如八年級第六課《近代工業(yè)的興起》,為了讓學生近距離了解近代工業(yè),教師先從衣食住行入手,和大家交流我們的生活必需品,大家暢所欲言,列舉了很多身邊的生活品,隨后又談及到關于生活品的生產(chǎn),同時教師也補充了相關的圖片與視頻。通過這種談話法,大家從一個熟悉的生活話題展開,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工業(yè)有了初步的認識,比如生產(chǎn)方式是機械化生產(chǎn)、生產(chǎn)效率高、生產(chǎn)種類多、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因機器而發(fā)生改變等。通過創(chuàng)設這個真實的生活情境,教師為知識與生活間架起了一道橋梁,教師帶領學生由身邊的生活走向課本中對應的工業(yè)知識,學生不會再對工業(yè)有陌生感,相反,是帶著一種親近、自然的情愫走近工業(yè),而這種感受正是源于前面談話中所做的生活常識的鋪墊。這樣有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的認識去客觀、全面認識和理解近代工業(yè)的興起。
二、強化硬實力——注重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僅是引入實際生活,還要在這個真實背景的支撐下,注重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而易見,問題的設置將直接影響能力的發(fā)展,如何把握問題情境的設置呢?首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性谡鎸?、自然、生動的教學情境的營造下,再拋出具有吸引力的問題,學生才有意愿去運轉大腦。其次,根據(jù)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認知結構,對一些重難點知識要循序漸進,呈梯度型設疑。再次,引導學生進入自主探究學習。這樣促使學生經(jīng)歷激發(fā)思維-激化思維-深化思維-聚合思維-遷移思維的過程,最終探索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講到《近代前夜的盛世與危機》一課,教師巧妙地將近代前夜的清朝發(fā)展比作一只蛋的命運,先以“蛋不同的碎,不一樣的命運”新穎設問導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思考。接著進入合作探究學習,出示幾個梯度型問題,涵蓋了“康乾盛世”概況、對比19世紀初中英的發(fā)展、預測清朝的命運、清朝成為他人盤中佳肴的原因及啟示這幾個方面。教師將通過一系列觸動學生情感與思維的問題,有效地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了解、比較、分析、歸納、遷移,通過在這種問題情境中學習,學生最終能夠自主建構知識體系,提升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掌握了學習的硬實力,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三、滲透軟實力——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在提升學生能力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學生情感的發(fā)展。相對于硬實力,情感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軟實力,它們二者相輔相成,有助于學生均衡健康成長。有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聽、演、做、看、思、說、辯等各種豐富的情境,觸動學生的情緒,同時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變化,適時引導學生結合歷史和現(xiàn)實抒發(fā)內心真摯的感受。如:帶領初一學生與古老歷史的近距離接觸,深刻感知綿延不斷,成就輝煌的中華文明,以激發(fā)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陪伴初二學生深切感悟弱國無外交的道理,并堅定了報效祖國的信念。引領初三學生站在高視角,用更理性和廣闊的眼光來審視中國與世界在歷史潮流中的發(fā)展,初步樹立一種國際意識等。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將生成的情感加以沉淀,落實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中,成為日后自己言行的道德準則、學習的向上動力和人生的前進目標。
總之,教師通過情境教學,力求圍繞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不僅注重提高學生的能力,也保證內化學生的情感,讓智、德左右協(xié)調并進,陪伴孩子全面發(fā)展。
在探索情境教學的道路上,我們有過收獲也有過困惑,我們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與研究。如果說情境教學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那學生就是富有生命力的種子,我相信只要教師精心呵護粒粒種子,辛勤耕耘這片土地,這里終將迎來累累的碩果。
(作者單位:大連市第三十八中學)
參考文獻:
[1]杜威.學校與社會[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5.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J].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34.
[3]胡陽新.概說歷史情境復現(xiàn)教學法[J].教學與管理,2003,(15):85.
[4]劉曉平.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歷史教學研究通訊,1998,(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