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穎樂
摘 要: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教育水準的基礎。影響教師教學反思水平的因素有教師的責任心和情感態(tài)度、認知水平和學科素養(yǎng)等。在教學工作中,反思不僅僅是指授課后的反思,也可以是在備課時的反思、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關鍵詞:教學反思;影響因素;建構(gòu)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教育水準的基礎,是增強學生學習收益的有力保障,但它也受到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那么影響教師教學反思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學工作中如何建構(gòu)有效的教學反思?下面是本人對教學反思的幾點認識:
一、影響教師教學反思水平的因素
(一)教師的責任心和情感態(tài)度
教學過程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心靈的播種。如果一位教師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做起工作來就有很高的熱情,這種熱情帶來的行動就是他經(jīng)常不由自主地思考自己的課堂、學生,隨時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得到提高進步。
(二)教師的認知水平
教師的認知水平是指教師是為在教學活動中針對教學時間和教學現(xiàn)狀做出良好的決定所必備的知識組成。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李·舒曼確認了七種教師反思的必備知識:與教學階段相匹配的知識結(jié)構(gòu),即基本的學歷要求;教學方法;對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把握;獨特的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理解;了解學生特點的知識準備;對社區(qū)與社區(qū)文化的教育背景的關注;關于教育目的、宗旨、價值及其哲學與歷史背景的知識。能夠具備以上七點的教師,就能夠在工作中及時準確的反思。
(三)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互惠互利的過程即所謂的教學相長。教師的學科素養(yǎng)決定了教學反思的深度。
二、建構(gòu)有效的教學反思
(一)教師在備課時的反思
新的素質(zhì)教育要求教師在備課時,除了反思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還要反思其背后的觀念支撐——為了什么而教?又教了什么?有了這個做基礎,教學活動才有更高的價值和意義。
(二)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反思
對課堂的反思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調(diào)控應變能力,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fā)展需要。
1.對學生知識目標的反思。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體,師生在課堂中進行的應該是互動的雙邊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實現(xiàn)知識目標的過程中,要采用提問、討論、實驗、觀看動畫或者視頻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重點突出,難點化簡,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減數(shù)分裂》這節(jié)內(nèi)容時,對于兩次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的行為和數(shù)目變化是學生掌握的重點和難點。為了使學生對這一抽象的過程有直觀的認識,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分組,用橡皮泥制作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某一分裂時期的細胞模型的方法。這一方法不僅提高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還使學生在討論、動手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減數(shù)分裂的理解和掌握。
2.對學生能力目標的反思。課堂教學中,在學生掌握知識目標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圖形和表格的能力、圖形表格和文字之間的轉(zhuǎn)換能力、實驗觀察和設計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
例如,在《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一節(jié)中,建構(gòu)種群的增長的數(shù)學模型是重點和難點。先讓學生根據(jù)給出的細菌繁殖的條件,填寫表格,繪制曲線,完成建構(gòu)數(shù)學模型中的基本的一步。然后通過給出問題:在自然界中,細菌種群的數(shù)量增長是否符合剛剛畫的曲線?如果不符合,你認為是怎樣的?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派小組代表到黑板上畫出曲線。在這一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加強了其繪制表格圖形的能力。對于學生畫出的曲線,教師可以立即給予相應的評價,也可以在種群數(shù)量的波動和下降的學習中,再一次的利用學生畫的曲線,完成知識的反饋和回歸。
再如,在《學習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一節(jié),學生對于胚芽鞘這個實驗材料比較陌生。雖然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瀏覽圖片的方式,加強學生的直觀印象,但對于胚芽鞘及其與胚芽的關系的認識還是不深刻。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一小組發(fā)放30-40粒小麥種子,讓其在課后對小麥種子進行培養(yǎng)并觀察胚芽鞘。也可以讓學生模擬達爾文的實驗,將小麥種子分組培養(yǎng)。通過這樣的活動,既觀察了胚芽鞘的形態(tài),又重現(xiàn)了經(jīng)典的實驗,培養(yǎng)鍛煉了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3.對學生情感目標的反思。課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情感目標的培養(yǎng)是潛移默化式的。
例如,在《群落的演替》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瀏覽圖片、觀看視頻、交流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生對人類活動引起的自然界產(chǎn)生的毀滅性的破壞的認識,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要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到其中,對學生的討論起到引導、畫龍點睛的作用。再如,在選修教材中,關于關注生物技術(shù)的倫理問題的討論中,要加強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梢圆捎棉q論的方式,讓學生分成正反兩方展開關于倫理問題的討論。在討論中,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論據(jù)支持自己方的觀點,教師此時一定要把握好方向,給予正確的指引和評價。
(三)教師對授課后的反思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chuàng)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每節(jié)課上完之后,教師都應及時的進行反思。在腦海中,對課堂進行情景再現(xiàn),將課堂上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分析,歸納總結(jié),不斷提高。
反思成功之處、反思失敗之處記錄下來,長期積累,使自身對課堂設計和課堂的把握能力逐漸提高。
布魯巴赫指出:“反思性實踐是使教師在其職權(quán)范圍內(nèi),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成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創(chuàng)見的行家的工具”?!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參考文獻:
[1](美)Charles W.case John W.Brubacher,沈文欽譯.成為反思型教師[M],2005:30.
[2]肖成全.有效教學[M].2006:187.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