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嬌
【摘 要】老師推心置腹地交流,學生才能毫無保留地傾吐自己的全部真實情況,也才能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所說的道理乃至批評和忠告。作為老師要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享受生活中的快樂;要把學生當做有道理人格的人來尊重,相信他的發(fā)展?jié)摿?。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內(nèi)心深入的寬容,對學生思維方式和特殊行為的寬容,對學生情感的寬容,通過多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消除學生對教師的心里恐懼,尊重學生的人格。
【關(guān)鍵詞】師生關(guān)系 和諧 真誠 尊敬
師生關(guān)系是在教育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不同的師生關(guān)系產(chǎn)生的影響是不同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師生之間是一種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諧關(guān)系,這將有利于教學任務(wù)的完成”。師生關(guān)系的和諧,易使學生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tài)度與感情體驗,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具有和教育學生的巨大心里效能,特別是對于低成就學生來說影響很大。要想構(gòu)建一份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我認為我們應(yīng)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師生真誠,互相信任
老師與學生交流時,應(yīng)拋開自己的社會角色,作為自我以平等的身份,真誠跟學生交流。
真誠的意義有兩點:第一,真誠能導致信任和喜愛。老師推心置腹地交流,學生才能毫無保留地傾吐自己的全部真實情況,也才能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所說的道理乃至批評和忠告;否則,就算是最簡單的道理,學生也懶得聽,或是口服心不服,這樣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這其實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老師在與學生交流時,基本上使采用規(guī)勸或說教的方式,并總是以幫助學生解決當前的問題為直接目標。所以,老師常常會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你的問題是什么”,“你該怎么做”。無論學生能否接受,都沒有選擇的權(quán)利。長此以往,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得到提高,使學生產(chǎn)生“學好學不好是老師和家長的事”的想法,個人的意愿和主動性被磨滅。因此,交流時老師的語言誠懇,態(tài)度親切,對學生的關(guān)懷和愛護,是讓學生打開心扉的前提,也是使交流成功的先決條件。第二點:老師的真誠具有榜樣作用。老師的真誠會讓學生的任何一點掩飾都會受到無形的壓力。
二、加強溝通,互相尊重
教育理解的實質(zhì)就是要體諒、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欣賞學生,誠心誠意地去幫助他們,鼓勵他們。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和藝術(shù)就在于:教師要善于在每一個學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發(fā)展上最感困難的學生面前,都向他打開大寫的‘我的存在,從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以等,而是以種精神豐富的人。”并告誡教育者:“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前進的潛在力量。”
也就是說,作為老師要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享受生活中的快樂;要把學生當做有道理人格的人來尊重,相信他的發(fā)展?jié)摿ΑT诮逃^程中對學生內(nèi)心深入的寬容,對學生思維方式和特殊行為的寬容,對學生情感的寬容,通過多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消除學生對教師的心里恐懼,尊重學生的人格,經(jīng)常與學生交流思想,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鼓勵學生提出不同于教師的觀點,開展“我希望老師……”,“我想對老師說……”等活動,激勵學生的各異思想火花,注重個性發(fā)展,教師時刻對學生充滿信心,通過以格信任的眼神,一個滿意的微笑,一種鼓勵的安慰讓學生能經(jīng)常感受到老師的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生受到尊重,才能積極主動地無掩飾地袒露襟懷。但是一些老師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沒有耐心,也沒有意愿去傾聽學生的想法,即便“聽”了,也是在冷漠地聽、批判地聽,更多時候是沒聽學生講完,就劈頭蓋臉地批評責備,表達自己“恨鐵不成鋼”的失望心情。即使學生表達了希望交流的希望,也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往往被老師的隨意插話和主觀評判所打斷。這樣談心的效果自然會打上大大的折扣。此外在一般的教育性談話中,老師可能會馬上加以催促:“你說,快說??!”這就會使學生感到自己在被審問,并且產(chǎn)生抵觸情緒。但是事實上,老師并沒有意識到,學生的沉默可能正是在尋找適當?shù)拇朕o來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候,老師的催促或者插話都會使學生產(chǎn)生“老師并不重視我的感受,也不重視我本人”的想法,從而失去了解學生的良機。
由此可見,老師在談話中尊重學生,認真傾聽學生講話,努力體驗其內(nèi)心感受,并做出積極回應(yīng)對于協(xié)助學生的自我表達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使交談深入下去,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談心,而且能夠使學生充分體驗老師的關(guān)心和重視,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三、用共情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
老師在與學生談心中應(yīng)貫穿共情,設(shè)身處地地去體會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達到對學生情況的心靈神會。由于共情,學生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納,這樣有助于融洽師生之間的感情,使老師更多的理解學生的情況,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
要準確的表達共情,要注意:第一,真正“設(shè)身處地”地使自己“變成”學生,雍先生的眼睛和頭腦去知覺、思維和體會。用一顆客觀、同情、愿意感受并且敏于感受的心去接觸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第二:要以準備的言語或非言語行為如目光、表情、姿勢、動作、變化、與學生的身體接觸等表達對學生內(nèi)心體會的理解。第三,表達共情應(yīng)適時適度,因人而異。第四,重視學生的反饋信息,必要時課直接詢問對方是否感到被理解。
綜上所述,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確立更多的有賴于教師自身觀念的更新和素質(zhì)的提高,人格的不斷健全和完善;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愛和時時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建立將會迸發(fā)出強勁的教育能量,促進教育效果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林孟平:《輔導與心理治療》,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
[2]傅宏:《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