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正娟
【摘 要】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筆者在近十年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做了一些思考,希望能與各位同行分享。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能力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15
隨著數學課程標準的深入貫徹,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蓬勃興起?!昂献?、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模式正為廣大數學教師所接受與推崇。課堂中熱鬧、激情、互動的場面比比皆是,然而其教學效果有時卻不盡人意,究其原因不能一概而論,其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有效性”值得研究。所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方面協調發(fā)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何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使其發(fā)揮最大效益,筆者在這方面作了一點思考。
一、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自學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fā)現、學會創(chuàng)造,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處處無師勝有師”。為此,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研究數學的智慧,分析數學的方法,努力使學生去學習、去思考、去發(fā)現、去應用、去創(chuàng)造數學知識。
在教學中,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講,而對于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內容可通過聽講來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看問題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種好些;課后復習——學生可先合上書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課堂內容在腦子里“過”一遍,然后自己歸納出幾個“條條”來。同時,加強對書本例題的剖析和推敲,因為課堂內老師講的例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每個例題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個例題的關鍵所在,思考這類例題還可以從什么角度來提問,把已知條件和求解目標稍作變化又有什么結果,解題中每一步運算的依據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識,這類題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數學教學的關鍵不在改變數學知識本身,而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觀,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自覺學習與自覺鉆研數學的習慣,學生將終生受益。要不斷地將學習數學方法化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讓學生明白“授人以漁”的道理。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小學階段正處于培養(yǎng)習慣的關鍵時期,應在結合上進心培養(yǎng)的同時,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好習慣一旦形成,學生的上進心也就“定向”了。學生的上進心是教師組織教學能否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過程中難免會有反復。我們要善于抓反復,反復抓。如此,學生焉能不上進?其次形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責任心的培養(yǎng)必須從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極其認真的態(tài)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認真審題,按時完成作業(yè),計算后,要認真檢查“一步一回頭”,認真書寫等,逐漸學生養(yǎng)成了自覺、主動、認真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的基礎保障。
三、提高教師的課堂提問效果
目前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對課堂提問重視不夠,表現為提問目的不夠明確,所提方式隨心所欲,提問效果不盡人意。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相互交流,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步驟。一是提問要有序。問題的設計要按照課程的邏輯順序,要考慮學生的認識序,循序而問,步步深入。前后顛倒、信口提問,只會擾亂學生的思維順序;二是提問的內容要有度。淺顯的隨意提問引不起學生興趣,他們隨聲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維的深度。超前的深奧提問又使學生不知所云,難以形成思維的力度,只有適度的提問、恰當的坡度,才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三是提問語言要有啟發(fā)性。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式符號化,教師提問語言既要顧及數學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用自然語言表達要準確、精煉,若用符號語言提問要輔以適當的解釋。四是要給學生思考時間。提出問題后適當的停頓便于學生思考,學生答完問題后再稍微停數秒,往往可引出或他人更完整確切的補充。幾秒鐘的等待可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忽視。
四、提高教師課堂評價的有效性
新課標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越來越多的教師以“鼓勵性評價”取代“甄別性評價”,這樣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評價的分寸,鼓勵贊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只有這樣的課堂評價,才能給予學生有效的激勵,從而積極地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主動學習。簡單的問題,最基礎的知識點,對于學生的正確回答,教師給予肯定的評價是可以的,但是一概以“你真棒”“很好”等進行過多過高的評價,并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反而會讓學生產生錯誤的認識:不管我有沒有認真思考,只要回答了問題老師就會表揚我,從而形成了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所以我們在課堂評價中,要盡量避免無效的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評價方式多樣化,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多元互動,積極參與自主探知活動與合作交流。在互動采用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評價中來,充分發(fā)揮了評價的激勵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評價時,應結合評價內容及學生學習的特點選擇適當的評價方式,實現課堂評價的多樣化。
在課堂評價中,通常會發(fā)生當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不加理會或簡單地評價一下就讓學生坐下的情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加為教師在課前沒有能夠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預設,在面對學生的回答時不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判斷,從而有效地進行評價。所以教師在教學前要細致地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只有對學生回答進行充分預設后,才能夠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尊重學生的個性,使教師評價恰到好處。在評價的標準上,應以個體縱向為主。以學生個體縱向發(fā)展作比較,就可以看出學生在不同階段各方面的發(fā)展程度。這樣,每個學生都有閃光的時候,抓住閃光點進行評價,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其最大限度地發(fā)展。
只有真正實現了高效的課堂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才不會是一句空話,才會落到實處,學生才會受益,才會實現師生雙贏,學生對于學習數學,才會樂學、好學、自主地學、創(chuàng)造性地學,才會成為創(chuàng)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