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璐
摘 要: 課堂導入不但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而且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求知欲,為后續(xù)的教學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 語文課堂 藝術導入法 教學方法
課堂導入是一門藝術,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若能掌握好這門藝術,則可以使整個課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課堂導入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我結合教學實踐,歸納出以下幾種。
一、故事導入法
課堂導入太過死板,很難吸引學生眼球。若在講課前穿插一些小故事,則無疑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講《金岳霖先生》一課時,我的開場白是這樣的:“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學生都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然后就立刻坐得筆直,聚精會神地聽我講故事。有一年北京大學開學,一個外地新生來報到,提著大小包袱,累得快不行了,就想找人幫他看下行李。正在為難之際,迎面走來一位衣著簡樸的老人,見這個新生滿頭大汗的樣子,詢問了情況。老人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這個新生心里的石頭總算落了下來,趕緊去辦各種手續(xù)。過了很久才回來,他以為那個老人等不到他回來一定走了,誰知,老人仍然盡心盡職地幫他看著行李。這個新生感到很愧疚。又過了幾天,北大舉辦開學典禮,這個新生一下子驚呆了:在主席臺上就座的北京大學校長季羨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他沒想到校長居然會幫自己看行李,還一句怨言都沒有。季老不僅是我國的國學大師,而且是著名的學者,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他可愛、可敬的一面。今天,我們再認識另一位國學大師——金岳霖先生,看看他身上又有怎樣的故事?這樣很自然地引入了要學習的這一課。
二、音樂導入法
音樂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可以感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更可以給人美的享受。語文教學可以通過音樂這條紐帶,為整個教學活動增添美的氣息。例如在講《我心歸去》一課時,我為學生播放了臺灣著名歌手費翔演唱的歌曲《故鄉(xiāng)的云》:“天邊飄過故鄉(xiāng)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我提問欣賞了這首歌之后,大家有沒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學生爭先恐后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尤其是住校生感觸頗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新的教學內容。所以,一些看似很平常的素材,教師如果能稍微動點腦筋,將它們運用到課堂中,就會給教學增添不少情調。
三、懸念導入法
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好奇心,使教學活動能豐富多彩地進行下去。所以,教師通過巧妙使用懸念導入法,不但可以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思考狀態(tài)。例如在教《祝福》這篇課文前,我先給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祥林嫂是個什么樣的人?她是怎么來到魯四老爺家做工的?她后來又嫁了人,丈夫和兒子哪里去了?她的命運最終如何?魯迅先生刻畫這個人物的意圖是什么?學生出于好奇,帶著問題迅速看課文,都希望能在第一時間內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這樣的導入看似沒有特別之處,實際上能一下子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好奇心,很值得教師在教學中嘗試。
四、情境導入法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和課文相仿的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于是和作者產生思想共鳴。例如在教《我與地壇》一課時,我事先找了幾個舉世聞名的殘疾人的照片和個人資料(國內有張海迪、桑蘭等,國外有海倫·凱勒、貝多芬等)。一上課我就用投影的形式播放給學生欣賞。頓時,學生被畫面吸引住了,也從中了解到了這些人的遭遇和命運:張海迪在輪椅上學會了針灸,為人們無償治療;海倫·凱勒在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情況下,成為著名教育家,還在世界巡回演講;貝多芬在聽力日漸衰弱的境遇下,譜寫了巨作《第九交響曲》??赐旰?,學生都為這些殘疾人奮勇拼搏的精神和偉大的成就而喝彩。我說:“同學們,你們能認識到這一點,真的很了不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是一位殘疾作家叫史鐵生,他用了十五年的時間領悟到了生命的價值——《我與地壇》。”這樣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五、名言詩句導入法
名人名言、詩詞歌賦,不僅有很強的說服力,而且具有很強的藝術影響力。教師如果能利用學生熟知的內容導入新課,則可以牽動學生的情感紐帶。比如我在講《聽聽那冷雨》時,先請學生回憶了初中學過的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詩歌《鄉(xiāng)愁》:“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然后讓學生回答作者選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抒發(fā)他對祖國母親的思念之情。學生準確地回答了問題。接下來,我說:“這是余光中先生的詩歌,今天讓我們一起欣賞他的一篇詩質散文,體會一下里面又飽含著作者怎樣的一段情緣?!边@樣不僅復習了舊的知識,而且使學生在詩歌的意境中進入了課文學習。
六、明題點旨導入法
所謂的“文眼”就是指文章的眼睛。教學時可以通過“文眼”抓住文章中心,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此法特別適用于那些標題新穎且點明主旨的文章。例如教學小說《藥》時,我是這樣開始的:藥是用來治病救人的,可這里寫的是華老栓把蘸了烈士鮮血的饅頭作為藥給兒子治病,能治好嗎?很明顯不能,那魯迅先生為什么這樣寫呢?然后讓學生各抒己見,接著我做小結:康大叔殺害革命者夏瑜并將其鮮血當“藥”賣錢,這一事實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殘酷和民眾的愚昧,資產階級的軟弱,這才導致辛亥革命的失敗。這副“藥”沒有發(fā)揮治病救人的療效。中國從此要新生,必須重新尋找新的“良藥”。魯迅先生的用心良苦讓我們感動。另外,我播放了《藥》的教學視頻給學生觀看,使枯燥乏味的說教變得形象生動,強化了教學效果。
此外,直觀導入法、聯想導入法、復習導入法等,也給教學增添了許多活力和生機,學生非常喜歡聽課。因為這些方法使課堂不再單調、沉悶,學生學起來也輕松活躍。因此,我建議教師要舍得在課堂導入上下工夫。
總之,好的課堂導入,具有高雅的藝術美。它可以為語文課堂教學涂抹出與眾不同的色彩,從而促進后續(xù)課堂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