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和兵
摘 要: 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素質教育,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針對目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信息技術課程特點,本文以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為指導思想,立足有效教學,分別從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有效策略和教學反思四個層面闡述了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效率的策略。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課 教學目標 教學策略 教學反思
1.引言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1],它的核心問題是教學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的、低效的還是無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教師在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得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就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如何從有效教學的理念出發(fā),推進素質教育,實施信息技術有效課堂教學顯得十分重要。
2.什么是有效教學
所謂有效教學就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從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有效教學強調教學的效益,與傳統教學相比,更強調學習的過程和目標的實現。有效教學,符合教學規(guī)律,是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學。
3.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的實施
通過對有效教學概念及特點的學習,我結合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談談看法。
3.1以學生為本
信息技術學科作為一門集動手與動腦、應用與技術高度結合的新興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上有極大的拓展空間。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是課堂設計的主要目標。
鑒于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可以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用以趣激學、任務驅動、分層教學、教學評價分層和“伙伴教學”等一系列方式教學。
3.2設置可測量、分層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通過教學后,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發(fā)生的預期的變化,是針對學生而言的,其特點是可觀察、可測量、可評價且具有層次性。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活動后,其內在的能力或情感的變化,盡量使這種變化可觀察和可測量。
教學目標分層的目的在于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情況設置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實現的不同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教給學生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以便和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適應。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教師的教學活動不能停留在學生的現有發(fā)展水平(即所謂的第一發(fā)展區(qū))上,應該引起、激發(fā)和啟動學生一系列的內部發(fā)展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對其現有知識水平而言更高層次的知識水平。這種知識水平是經過學生的努力可以達到的,即“跳一跳,摘桃子”。對這種知識的學習,學生必須先努力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如在教學《建立個人博客》一課時,有的學生除了完成基本的操作外,還對博客進行設置,對有的學生則重點在于基本的操作,對其他的則不作過高的要求,這樣就能很好地體現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3.3有效策略
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有時教師講得很多,講得很辛苦,自認為效果不錯,但恰巧阻礙了學生的思考,阻礙了學生探索性學習的產生,這種教學不是有效教學,最多只能說是低效教學。因此,我們需要研究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3.3.1備課策略
備課是決定教學效率的先決條件,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和關鍵。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要重視教案形成過程,首先應該全面了解教學中的一些指導性綱領,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學對象、目標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及易混點,再對教材進行認真分析、取舍,深度挖掘和深度加工,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個性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教法等。具體做到三個關注(自我、文獻、現實)和兩次反思(課前反思和課中反思),要在教學進行中動態(tài)備課,更重要的是要學會事后備課,進行教學反思,積累第一手材料,豐富教學理論,形成教學風格。
由于信息技術學科強調學生動手操作,為了讓課堂得以順利進展,還必須備好教學環(huán)境。教學環(huán)境包括硬件和軟件。硬件方面有無機器損壞,學生機能否正常運行,教師機音響能否正常使用等。軟件方面學習軟件和相應的教學資源。如小學階段學習的辦公軟件主要就是Word和Power Point,所以在開學前就要檢查Office軟件是否安裝或是否需要修復。在《鍵盤輸入》一課中,必須提供“指法訓練”軟件,方便學生自主學習。
3.3.2教學策略
在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不能只重形似不重神似,搞“偽創(chuàng)新”。比如,課堂上教師都在積極嘗試構建“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其中有許多精彩的片段,但還是有一些“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在操作中存在許多誤區(qū),導致合作學習形式化、表演化。一般都是教師故設問題,宣布討論,學生便匆忙分組,七嘴八舌,熱鬧非凡,這似乎成了公開課必備的點綴,可仔細一看,實際上把學生當成了演戲的道具和觀眾,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如何根據備好的課在課堂中具體落實十分重要,也就是我們所要研究的實施策略,換句話說是指我們常說的教學方法。在小組分工合作的活動中,可以在每一組由組員投票選一名組長,然后由組長進行分工協作,決定發(fā)言順序,最后總結。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苯處熞獮閷W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合理有效的學習策略,對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有重要意義。興趣引路,享受快樂興趣是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會成為學習的內在動力。
(2)靈活運用“任務驅動”法。
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2]。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叭蝿镇寗印笔且环N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chuàng)造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zhàn)和激勵學生前進。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本特征[3]。
總之,為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為了讓信息技術課堂更精彩,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新知識、新觀點,提高信息素養(yǎng),將新知識滲透到教學中。
參考文獻:
[1]肖成全,編著.有效教學.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2000年11月14日.
[3]王吉慶.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任務”設計.讀與寫,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