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蘇教版教材中有許多人物類的課文,而且大多是寫名人的文章。這一類文章篇幅相對較長,一般選取典型事例襯托人物的品質特點。我選擇了《船長》一課進行教學,力圖以此為突破口,從長文短教、答疑解惑、讀中感悟三方面進行闡述。
一、抓住主線,直面語言,實施長文短教
我在復習導入、再現(xiàn)“險”況后,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默讀課文,劃出船長發(fā)出的命令,聯(lián)系上下文看看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發(fā)出的?讀一讀船長的命令,能從中讀出什么?
本堂課設計的教學主線是“船長的三次命令”,通過研讀“三次命令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發(fā)出的”感知事態(tài)的發(fā)展,通過品讀“三次命令”即人物的語言感受人物的形象,讓學生在各個情境中直接和語言對話,實現(xiàn)語言向意義的轉換。如船長的第二次命令是一段很有個性的對話,在這里抽取一詞、一句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感受其力量,體味其情感。所以,設計的意圖除了讀還是讀,讓學生在語言整體中把握意義,通過這樣的“在文本核心價值下的教學主線串起的幾個教學板塊”進行教材的取舍、增減和整合,實行長文短教。
二、解疑答惑,突破重點,品讀人物形象
在關注船長的三次命令的同時,我沒有忽視對人物形象有提升作用的句段的品析。如課文的第30小節(jié)中的重點句子:“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船長為什么被稱為一名英雄?這是學生閱讀這篇文章的疑問點和興趣點。針對這一問題,我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師:師讀第29小節(jié)。孩子們讀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要問船長么?
生:你為什么沒有逃走呢?
生:你是船長,應該會游泳啊,怎么就死了呢?
生:“瑪麗”號應該放小艇來救援,為什么沒有呢?
師:同學們問了這么多問題,其實只是一個問題的不同角度。這個核心問題就是船長為什么沒有逃生?現(xiàn)在你們就是船長,再讀讀課文,你會怎么解答呢?
生:我要逃走已經(jīng)沒有時間了,小艇到不了我身邊。
師:是的。輪船下沉的時候會帶起漩渦,掀起巨浪,小艇根本無法靠前。
生:六十個人都救出去了,我已經(jīng)沒有牽掛了,我還是陪我的輪船吧。
生:我和這只輪船生活了好幾年,他是我的朋友,我不能讓他一人沉浸大海,我要陪伴他。
師:船長把船看成了自己的朋友。其實,他有沒有機會逃生,為什么不逃生,這些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最后走向死亡的時候一句話也沒說,一個手勢也沒做,就像一尊黑色的雕塑慢慢沉入大海!誰再來讀一讀這段話?
生:個別讀,齊讀。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沉浸在那一個個讓我們難忘的鏡頭中,一問,二問,三問船長,在這心與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這是一位怎樣的船長呢?
生:沉著。
生:果斷。
生:鎮(zhèn)定。
生:臨危不懼。
……
師:這樣的人我們送他一個稱號——
生齊:英雄!(板書)
師:讓我們用心誦讀這一段話(出示最后一節(jié))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遍喿x教學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親自探索思考,在自主閱讀中挖掘潛能,從而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次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沉浸在一個個難忘的鏡頭中,然后一問、二問、三問船長,在心與心的交流中,船長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變得更清晰、深刻。在學生細細品讀了船長的命令、對船長的形象有初步的印象后,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船長為什么不選擇逃生呢?他完全有獲救的可能啊?問題提出后,學生再次研讀課文,終于感受到:在輪船即將沉沒時,哈爾威船長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面對死亡的威脅,他最終做出了以身殉職的選擇。至此,船長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心中。這樣的處理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朗讀品味,喚醒主體,升華人物品質
本課進入尾聲時,我設計想象練筆,引導學生進入事件,寫出在場的一些人心中的想法。課后聽課者大多為學生的發(fā)言而嘖嘖稱贊,認為此環(huán)節(jié)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巧妙地讓學生通過想象練筆情緒得到了宣泄和釋放,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讓船長形象立于學生心中,可謂一舉兩得。但也有老師不這樣認為,認為很別扭:語文教學有必要讓學生進行這樣的心靈表白嗎?學生這樣真正進入情境了嗎?還是在說一些言不由衷的套話和空話?在跟進的課堂上,我改為以“讀”為主。
師:(音樂起)正因為有了哈爾威這位經(jīng)驗豐富的好船長,才使得船上的60人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們得救了。
生:讀第29小節(jié)。
師:(出示哈爾威圖像)孩子們,此時目睹著船長徐徐沉入大海的又何止是“瑪麗”號巨輪上的人?還有我們五十五個人。請把“人們”改成“我”,讀。
生:在音樂中再以多種形式讀好這一段。
師:面對這樣的船長,你想把哪些詞送給他?學生討論后小結:他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對立起來,總認為語文的德育功能僅僅局限于文本內(nèi)容,局限于聽說讀寫的內(nèi)容,如教材選文講究文質兼美,聽說材料要有文化內(nèi)涵,要給人啟迪。其實那些被指涉為“工具性”的東西(即聽說讀寫進行的方式)實際上也實施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它們往往比前者起著更有力、更持久的教育作用。聯(lián)系到上述教例,學生的回答有多少是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的話語呢?驚魂未定,慶幸自己死里逃生大概是多數(shù)游人此時心靈的真實寫照,畢竟,生命是每個人最珍貴、最不想拋棄的東西。面對死亡,人的一切猶豫、膽怯都是生命無比珍貴的體現(xiàn)。唯有這樣,那些勇于獻出自己生命的人,如“譚千秋”、“船長”等才顯得高尚、高貴。在學生幼小心靈還難以承受過多人生風雨的時候,如此沉重的話題必然壓得他們說出與年齡階段不相符的話語,說出迎合教師的話語。
漢語文講究意境、留白,講究言有盡而意無窮,很多時候,我們的感動往往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課堂不是布道場,當學生通過讀書已經(jīng)能感受到英雄、偉人的崇高時,又何必讓他們進行慷慨激昂狀的表白呢?最深沉的情感是隱藏在人的靈魂深處的,不會被簡單物化成幾句口號,畢竟,我們更在乎的是學生以后的行為。
通過《船長》一課的教學實踐與反思,我深刻地感受到在人物類課文的教學中必須讓學生自主品讀感悟,從而使得人物形象豐滿地立于學生的心中,使得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